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0例子宫内膜癌及50例子宫内膜癌旁组织中PTEN及p53的表达水平.结果 PTEN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0%、35.0%、34.0%、58.0%,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0.05,P<0.01),且子宫内膜癌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旁组(P<0.05);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的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O.0%、16.0%、40.0%,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均<0.01);G1和G2、G3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6.8%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R/PR阴性组、ER/PR阳性组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1和G2、G3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和45.8%、71.4%,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期和Ⅱ、Ⅲ期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6%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激素受体状态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3、0.327,P均<0.05);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602,P均<0.05).结论 PTEN、p53二者同为抑癌基因,皆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雌孕激素可能调控PTEN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2(TFF2)和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为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提供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收集珠海市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组织157例,另选择同期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例及其他病因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20例,分别检测其TFF2和NDRG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FF2和NDRG1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比较,TFF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但NDRG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TFF2在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Ⅲ期(P<0.05);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织及其他类型(P<0.01)。与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比较,浅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与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比较,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而高、中度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DRG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及其他类型(P<0.05)。浅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DRG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深肌层浸润(P<0.01),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DRG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子宫内膜组织中,TFF2表达的缺失及NDRG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有望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判断是否存在侵袭转移等临床评估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癌基因c-erbB-2及抑癌基因p53、p7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3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c-erbB-2及P53、P7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中c-erbB-2、p53、p7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结论 c-erbB-2、p53、p7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手术-病理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更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凋亡与抑癌基因p53表达产物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有偶发凋亡,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和3.86%,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阴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p53蛋白阳性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p16和p15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及p15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7例子宫内膜癌、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7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7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抑癌基因p16、p15的表达。 结果: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非癌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40.4%和77.3%,二者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p16表达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手术-病理分期有关,与肌层浸润无关;p15在子宫内膜癌及非癌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47.4%和86.3%,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5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与病理类型、肌层浸润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6与p15表达呈正相关(r=0.91,P<0.05)。 结论:p16和p15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其中以p16更为显著;p16和p15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功能上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P53蛋白的表达及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癌中ER、PR和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50.0%和46.2%.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Ⅰ、Ⅱ和Ⅲ级子宫内膜癌中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56.3%和18.2%,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7.5%和18.2%).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p53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p53表达与ER、PR表达有关(P<0.05).结论 ER、PR和p5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类型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测定对评佑子宫内膜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凋亡与抑癌基因p53表达产物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有偶发凋亡,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和3.86%。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阴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r63蛋白阳性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SH2及抑癌基因蛋白P53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hMSH2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结果]hMSH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4%、25.00%和33.33%,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阳性表达率45.65%和50.00%,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16.67%,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hMSH2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子宫内膜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90%与26.47%,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碱基错配增多导致的基因突变积累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76例子宫内膜癌、15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低于不典型增生内膜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I1表达阴性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更短.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进展过程中表达降低.KAI1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监测子宫内膜癌进展及临床判断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乳腺癌病理组织及12例乳腺良性病变中Ki-67、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病理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7%,53.85%,在乳腺良性病变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Ki-67、p53蛋白的表达,对乳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S1P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K293细胞膜上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含人Ⅰ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SIPI)-全长cDNA序列及HA和/或EGFP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HEK293细胞上的表达。方法合成2条HA寡核苷酸,克隆入S1P1-Myc-EGFP-N1载体。以HA-S1P1-Myc-EGFP-N1为模板,用PCR的方法扩增HA-S1P1并克隆入pcDNA3.1(+)载体。限制性酶切消化、PCR、测序的方法鉴定,载体经Polyfect转染入HEK293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S1P1在HEK293细胞上的表达。结果限制性酶切消化、PCR、测序结果证实载体构建成功。S1P1表达在HEK293稳定细胞株的表面。结论成功构建带有HA和/或EGFP标签的S1P1真核表达载体,表面表达S1P1的HEK293稳定细胞株可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2.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4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80例,其中试验组360例,对照组120例。试验组口服疏风解毒胶囊,对照组口服双黄连胶囊,疗程均为3d。结果对体温异常者起效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解热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证候单项疗效——咳嗽记分,两组间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未发现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Liang LC  Zhang Q  Yu F  Li AX  Pan W  Sheng AJ  Wu H  Jin RH  Li N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71-2073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5至8月间收治的137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流行早期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后期为续发病例为主.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8例)、咳嗽(93例)、咽部不适(67例).最常见的体征:咽充血(99例)和扁桃体肿大(46例).平均热程(3.3±1.5)d,症状消失时间平均(4.4±1.9)d.平均住院时间(5.5 ±2.1)d.实验室检查:39例(39.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3.3±0.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阳性;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强、模糊和肺炎表现.治疗:中药组、西药+中药组、对症或未用药组3组疗效对热程、症状消失时间、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型H1N1流感可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传染性强、临床症状轻,临床过程多为自限性、轻症病例,类似季节性流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PDL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胰岛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以BN、Lewis大鼠为胰岛移植供、受体;用PDL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供、受体骨髓源性DC使之表达PDL1;将供、受体DC于胰岛移植前24h经股静脉分别注入受体(设为组1、组2),供、受体DC混合后注入受体(组3),注射生理盐水的为空白对照组(组4);观察各组糖尿病鼠高血糖改善情况及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组1和组3血糖维持正常时间和受体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组1:(22.47±11.72)d和(41.25±12.98)d,P<0.01;组3:(37.67±14.71)d和(52.31±15.4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2移植胰岛存活时间无延长〔(3.75±1.33)d与(7.33±1.97)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0天,组1、组3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0.27±0.08和0.23±0.06与0.70±0.09,P<0.001),而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6±0.07和0.66±0.07与0.69±0.05,P>0.05)。结论PDL1基因修饰的供体DC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而受体DC则无此作用,但两种DC联合应用可以使移植胰岛获得更长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甘肃省武威市食管癌组织中生物代谢酶Ⅰ相酶细胞色素(CYPIA1)和Ⅱ相酶谷胱甘肽转硫酶MI(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I(GSTT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multiplex—PCR方法检测216例正常对照f血液)和189例食管癌组织中代谢酶基因CYPIA1和GSTM1、GSTT1的多态性。结果食管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CYP1A1基因Msp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的频率分别为74.1%和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8.7%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型可能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增高有关(OR1.956);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1.9%和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基因未明显增加对食管癌的易感性(OR1.169);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38.6%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携带CYPI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与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的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OR2.385,95%CI1.094-3.495)。结论单独的CYP1A1MspI多态突变基因型或者GSTT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的易感性不相关;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及其与GSTT1缺失基因型、CYP1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同时存在可增加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提示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为食管癌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且与其他缺陷基因型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抗流1号对197例发热患者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方法:体温T≥37.5℃的患者197例,根据患者有无接触甲型H1N1病例,分为密切接触组25例,一般接触组48例,非接触组124例。进行体格检查、查血常规和胸片,服用抗流1号中药制剂(红景天、大青叶、虎仗和贯众),根据症状和病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或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治疗情况。结果:密切接触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降低的患者明显多于非接触组(P〈0.01);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密切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密切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以扶正和清热解毒为主的抗流1号能有效的预防甲型H1N1的传播可以起到降低发病率、减轻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胡芦巴的降脂机制,观察经胡芦巴水溶液处理后,Caco-2细胞中NPC1L1(胆固醇吸收的主要载体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将胡芦巴水溶液暴露于Caco-2细胞中24、42、48小时,未处理组作为对照组,从细胞中分离mRNA进行Real-Time PCR分析,采用ABI PRISM7000生物程序分析系统测定Caco-2细胞的NPC1L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胡芦巴水溶液处理的Caco-2细胞NPC1L1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未治疗组)相比降低47%。结论胡芦巴可降低Caco-2细胞的NPC1L1的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解毒祛瘀滋阴方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MRL/lpr小鼠80只,分成4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肾组织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解毒祛瘀滋阴方合用激素组ICAM-1和VCAM—1mRNA表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解毒祛瘀滋阴方合用激素能有效降低MRL/lpr小鼠肾组织ICAM-1和VCAM—1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9.
Fan R  He J  Zhang X  Jiang TJ  Xie YX  Zhou ZP  Yan HY  Li WG  Tu B  Zhao 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47-2948
目的 研究成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免疫学和炎性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趋势及轻/重症患者的差异.方法 检测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09年1~12月收治的148例轻症和18例重症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和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血清补体C3、C4和CH50,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急性期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和单核细胞数量上升,恢复期淋巴细胞数量回升和单核细胞数量回落.急性期重症组T淋巴细胞数量、CD4+和CD8+T细胞绝对值均明显低于轻症组.急性期两组CRP均上升,重症组较轻症组升高更明显;恢复期两组CRP较急性期均明显回落,但轻症组的回复快于重症组.急性期多数患者CH50有轻微上升,重症组CH50高于轻症组.结论 淋巴细胞计数、CD4+和CD8+T细胞绝对值及CRP、CH50等指标有助于监测病情轻重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主客交”理论指导下透邪通络法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及效果。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40%CC4。腹腔注射造模,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予秋水仙碱灌胃,透邪通络组予加减三甲散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MMP-1、TIMP-1的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和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透邪通络组升高MMP-1表达与降低TIMP-1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升高MMP-1表达有差异(P〈0.05)、降低TIMP—1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透邪通络组提高MMP-1表达、降低TIMP-1表达均有差异(P〈0.05)。结论:透邪通络法能明显改善HF大鼠的病理,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MP-1表达、降低TIMP-1表达而调控ECM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