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方明 《河南中医》2012,32(9):1169-1169
眩晕之病因不外风、虚、痰三个方面。风者乃素体阳虚,或肾阴素亏,风阳上扰清空;痰者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聚湿为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虚者乃气虚、血虚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根据病因病机,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型眩晕,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2.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统称眩晕。临床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证型。但临床以痰浊中阻为多见。笔者应用舒血宁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眩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眩晕的主要病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清空。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型。  相似文献   

4.
董菊萍主任医师认为痰瘀痹阻脑络为眩晕病机之关键。又因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而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浊蒙窍、肝肾阴虚五型。以七味眩晕汤为基础方药,各证型合用相应方药治之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伍大华教授认为,眩晕乃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其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精、髓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标实或为风火痰瘀郁阻清窍,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上扰,发为眩晕。周围性眩晕急性期病机为肝风裹挟痰浊上犯,应治以熄风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缓解期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治法,采用平眩定晕汤平补肝肾,熄风化痰。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急性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痰瘀同治,常以柔肝通络汤为主方。精神疾患相关眩晕常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且常兼夹血瘀、痰浊、火热、水湿等病理因素,以疏肝解郁为治疗法则,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常以逍遥既济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75年以来,收治60例头颈部外伤后,以眩晕为主症,且经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征的病人.根据中医辨证,将其分为痰淤阻窍、痰热中阻、气血亏虚、肝阳上亢四型施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收治140例眩晕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等四种证型,给予相应的情志、饮食及针灸等相应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疗效.认为辨证施护是现代护理工作中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中老年眩晕10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因风阳上扰、痰浊中阻、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发.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笔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106例眩晕患者进行疗效观察,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最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相似文献   

10.
眩晕证在祖国医学中,主要分为肝阳上亢,气血虚弱,痰浊中阻,肾阳亏虚四型本人在临床体会到部分病人伴有淤血征象,临症以活血化淤法治疗收效亦佳.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卞军 《河北中医》2007,29(5):411-412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机颇为复杂,但从中医角度归纳起来不外气血亏虚和痰湿中阻两方面,以虚证居多[1]。正如《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2003—2006年,笔者自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消眩方佐治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消眩方,观察周期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5),且治疗组血流加快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是佐治气血亏虚、痰瘀互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痰饮型眩晕之治法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康 《中医研究》2006,19(7):9-11
眩晕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证。目前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论治。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特别重视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其辨证和方药自成一体。后世朱丹溪对此十分推崇,提出“无痰不作眩”,并从仲景侧重于寒性痰饮发展为痰火,使痰眩证治更趋完备。故  相似文献   

15.
莫艳芳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99-1900
脑动脉硬化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见于中老年脏腑功能渐消退患者。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脑髓亏虚,痰浊阻络,脑络不通。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发病机制,益气活血,化瘀通脉,熄风豁痰为主要治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笔者采用脑脉泰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5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中医》2021,43(3)
张晓峰教授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变核心是骨错缝、筋出槽,导致颈项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阻滞经脉,清窍失养而发病。张晓峰教授结合颈性眩晕局部筋、骨病变的特点,以葛根汤证为依据,创立了葛根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并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痰浊阻络型及血瘀阻络型辨治治疗,效果颇丰。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诊断了113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辨证分型主要是:痰热内阻,肺气郁滞;痰浊内阻,心血瘀滞;痰瘀内阻,肝火旺盛;痰瘀内阻,心肺两虚;肺肾亏虚;心肾两虚;痰蒙清窍,心血闭阻。轻者多痰热内阻,肺气郁滞,或心肺两虚;肺肾亏虚;中度者多痰浊内阻,心血瘀滞,重度者多痰瘀内阻,肝火旺盛;或痰瘀内阻,肺肾亏虚;危重者多痰蒙清窍,心血闭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袁园  过伟峰 《吉林中医药》2010,30(9):753-754
过伟峰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脾气亏虚、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为主,实者则由肝风、痰浊、火热、瘀血上扰清空,闭阻脑窍所致。眩晕病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故临床诊治宜结合病理性质及发病时期,急则治其标,发作期以解除病痛为主,抓住风、火、痰、瘀几个病理因素;缓则治其本,即缓解期注重培本补虚,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速眩晕患者的康复 ,通过对 61例老年眩晕病人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4型进行辨证施护。结合相应的情志调护、饮食指导 ,使医疗手段与护理措施相统一 ,对加速眩晕患者的康复 ,减少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长川  吴美兰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96-1297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最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