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出血性胃炎又称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或应激性溃疡,是以胃粘膜多发性糜烂出血为主要表现。我们1996~2003年经内镜下局部使用止血药治疗出血性胃炎病人186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门脉高压性胃肠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损害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胃内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和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前者若包括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在内,其破裂出血占门脉高压患者第一次上消化道出血的80%以上,其发病机理及诊治已有不少阐明和研究。后者以往曾称为“糜烂性胃炎”,“胃粘膜充血”、“充血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近来又被称为“充血性胃病”(congestive gastropathy, CG)。目前认为CG或PHG系一独特类型,与非门脉高压患者的胃炎情况不同,胃粘膜组织内无明显炎症。其发病率已在增高,并常见于内镜硬化剂治疗静脉  相似文献   

3.
组织学胃炎与临床症状的联系并未肯定。内镜检查发现,多数溃疡病人和约占半数的无溃疡者有幽门弯曲杆菌(Cp)性胃炎。Spiro描述的莫尼汉病(Moynihan’s disease)就与此概念相一致,即认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就象产生溃疡过程的“土壤”。此类病人虽无溃疡,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正确判断和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去年胃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104例,本文就其病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1.临床资料: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内镜检查共8 175例,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104例,检出率1.27%。其诊断标准为:内镜见黏液池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黏膜上可见胆汁淤块,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一组127例患肉眼可见的胃炎病人的发病率及其自然病史,这些病人均伴有各种病因所致的门脉高压。其中65例(51%)经内镜检查发现胃炎,主要有两种类型,28例患有严重的或持续性胃炎,引起临床上有意义的出血80次,占所有出血来源的25%,余者为轻度胃炎。胃炎的发生似与肝病的严重性或肝静脉楔压上升程度无关。合并胃炎与否,与年龄、性别及所服药物间无大关系。在胃炎病人中,平均随访期和平均硬化疗法次数有显著不同。在7例手术病人的全层胃活检和11例尸解标本显示粘膜下静脉  相似文献   

6.
淋巴细胞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细胞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其组织学特点为胃表面及小凹上皮细胞内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内镜下表现为胃粘膜皱襞增大增粗、结节状改变和糜烂。病变部位以胃体为主,或涉及全胃,内镜下常诊为痘疮(疹)样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和体重下降及厌食。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应用常规治疗胃病药物无效,而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内镜热极动物实验和治疗糜烂性胃炎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评价经内镜热极治疗糜烂性胃炎的可能性,疗效和操作方法。方法:对狗胃粘膜作热凝实验和对43例糜烂性胃炎经正规抗酸、抗菌药物处理后,采用热极热凝治疗,并观察其效果。结果 在临床应用中,糜烂性胃炎内镜下热极治疗一次治愈率为86.0%(37/43),而且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热极治疗难治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补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组织学对内镜活检标本作出胃炎的诊断面临一些临床难题。首先,作者认为“慢性胃炎”应有炎性细胞浸润的组织学证据。炎性细胞浸润累及粘膜全层,因此内镜观察粘膜表面不能诊断;需要对内镜活检标本作组织学检查。通常认为单用内镜诊断胃炎不够精确,而新的悉尼胃炎分类法却提出与组织学分类平行的独立的内镜胃炎分类法。其次,临床用“胃炎”名称草率。令人遗憾的是把胃炎作为原因不明的、内镜活检无任何炎症证据的消化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即使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激光激发自体荧光诊断食管癌和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内镜下激光激发自体荧光对食管癌和胃癌的诊断意义,采用MJ-LF医用激光荧光快速诊断仪,测定人体食管癌及胃癌恶性肿瘤组织的荧光光谱,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32例胃癌病人中有25例在肿瘤组织可测到肿瘤特征峰,阳性率78.1%;15例食管癌病人有11例其癌肿组织可测到肿瘤特征峰,阳性率73.3%。二组平均阳性率76.6%。而11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及1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未能测到肿瘤特征峰。结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和胃癌病人内镜下的激光荧光光谱测定有76.6%的病人在630nm和/或690nm波长处可测出肿瘤特征峰。激光荧光光谱的测定对食管癌及胃癌的快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胃病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常见的内镜表现,其平均患病率为71%,内镜下可分为轻度、中度(弥漫性红斑或蛇皮状或镶嵌状)及重度(樱桃红点或粘膜出血)三种类型。本文A组15例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有食管静脉曲张,内镜特征示胃窦部有轻到中度充血性胃病,而组织学检查缺乏炎症表现。B组15例均无肝脏疾病,组织学证实为非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可见红斑、接触性出血、瘀点病变等。C组15例内镜证实胃粘膜无异常者。三组共45例,前一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及口服β-受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80%以上成年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是我们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内镜下观察,慢性胃炎有多种表现,红班渗出性胃炎是各类内镜下胃炎的共性特征,也是慢性胃炎演变过程的基础.随访结果表明,各类胃炎的病变处于不断变化和缓慢发展的动态过程,内镜下胃炎的形态分类对该病的预防、进展以及临床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分析病变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4年,Jabbai 等人把胃镜下具有特殊表现的胃窦血管病变定名为“西瓜胃”。临床表现既可为隐性胃肠道出血伴慢性缺铁性贫血,也可出现黑粪或呕血。内镜下,病变限于胃窦,由平坦或隆起的红斑为主组或“西瓜条纹”,从幽门部向外呈辐射状排列。显微镜下,主要为毛细管扩张伴灶状血栓、粘膜下静脉扩张迂曲和固有层内肌纤维增生。西瓜胃多见于女性,常伴胃酸缺乏和萎缩性胃炎、肝硬化以及系统性硬化症。其病因不明,曾有人认为是由于胃窦和幽门强有力的肌肉收缩引起慢性间歇性静脉梗塞,或因胃窦粘膜松弛,脱入幽门而反复受损所致。本文介绍内镜激光治疗13例患者的经验和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内镜下止血已经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另外,出血也是内镜下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地处理出血是内镜下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内镜下止血技术是内镜医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但如何才能使内镜医生迅速、熟练掌握内镜下止血技术呢?为此,我们建立了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内镜医生的培训,现将上消化道出血模型的制作以及内镜医生的培训情况总结报道如下。一、上消化道出血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14.
<正>Correa等~([1])认为胃黏膜癌变经历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演变过程。高清晰度电子放大内镜及电子染色技术等消化内镜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了内镜下对胃黏膜微细结构及其变化的观察和识别能力。胃黏膜病变时,其表面形态变化主要包括腺管开口和微血管结构的改变,根据其变化的特点和特征,可早期发现病变、并大致预测黏膜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尤其是在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EGC)的诊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门静脉高压性胃肠血管病最多见的类型,是门静脉高压症(PHT)的重要并发症。PHG不同于非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胃炎,其特征为内镜下胃黏膜出现特殊病变伴有黏膜和黏膜下层细血管、毛细血管的明显扩张、扭曲,而组织学上没有明显的炎症[1]。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基因检测方法,评估不同胃炎内镜分型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主要根除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有根除治疗指征并同意行Hp根除治疗的患者300例。通过内窥镜检查,判定患者的主要诊断结果,并对胃窦小弯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采用基因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方法,对CagA、23SrRNA、GyrA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p阳性率及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通过χ~2检验,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2种患者居多,占据患者总数92.67%。不同内镜胃炎分型,Hp感染率不同,其中出血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最低,且与患者总体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阳性Hp感染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为49.07%,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9.03%,2个基因突变均存在一定的杂合突变现象。与患者总体抗生素耐药率比较,浅表性胃炎患者中2种抗生素耐药率显著降低,糜烂性胃炎中2种抗生素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出血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2种抗生素耐药率与患者总体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不同胃炎分型在Hp感染阳性率、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高压症所致消化道疾病除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外,还有非静脉曲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等.1985年McCormack等[1]总结了127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内镜表现,发现胃黏膜有特征性胃炎样表现,其显微镜下的特征是胃黏膜组织内小血管扩张,而无明显炎症,作者将这种门静脉高压胃黏膜的淤血性改变称为"充血性胃病".  相似文献   

18.
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是一套高度灵活的分类系统,将以往不同分类法统一起来,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系统包括组织学分类和内镜分类两大部分。组织学分类由病因、病变部位和病理形态三部分组成。按病理形态将胃炎分为急性、慢性和特异性三大类。对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旋菌五项主要病变程度分成无、轻、中及重四个级别。病变部位要注明胃窦、胃体或全胃。病因包括幽门螺旋菌、自身免疫、药物及特发性等。内镜分类是对胃粘膜炎症特征作分级描述并注明部位,据此将胃镜胃类归纳为红斑渗出性、平坦糜烂性、隆起糜烂性、萎缩性、出血性、返流性及肥厚性等类型。文章最后对微生物及免疫因素的重要性及胃炎的自然病程和预后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疣状胃炎—胃炎的特殊类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p erosive 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 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 sucker gastritis),是一类特殊形态的胃炎,由Moutier和Corner于1947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内镜形态.Lambert于1978年将该病重新定义为“弥漫性天花样胃炎(Diffuse varioliform gastritis)”,其特点为“在胃底部出现大皱裂,并有糜烂性肿胀的粘膜散布于胃底和胃窦”.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不统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其有癌变的倾向,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人体胃粘膜有相对疏水特性,它在保护胃粘膜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幽门螺杆菌(HP)具有分解脂肪活性的作用,因此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胃粘膜疏水性的减弱是否因HP感染所致。采取内镜下胃窦粘膜活检,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进行研究,其中HP(+)30例,HP(-)38例。在胃粘膜表面滴入0.9%盐水后,使用测角计测量接触角作为粘膜疏水性指数。结果显示HP(+)胃炎患者的接触角(平均值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