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食狗肉,除了味道鲜美,更有冬令进补的科学依据。文献《本经逢原》记载:“犬肉,下元虚入,食之最宜。败疮稀水不敛,日啖狗肉最佳。痔漏人岁久不愈,日食自瘥。”可见,食之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的疗效;尤在冬令时节,可奉为滋身补体之佳肴。故每年冬季,我都买来沛县狗一只,杀之悬挂于背阳处,让腊风风干之。待新春佳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理性饮食观念不同,中国人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追求食物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论语·乡党》中就记录了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髓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相似文献   

3.
一般进入农历十月,江南许多家庭就要熬制蟹油了.以蟹油入菜点,蟹油飘浮,金黄油亮、鲜香味醇,食之齿颊留香.如冬令的蟹油豆腐、蟹油青菜,素中有荤,乘热食用,更胜一筹.若用于煮汤面条,软滑爽口,汤鲜汁香;与肉或菜拌和成馅心,风味别致.怎样熬制蟹油呢?先把蟹黄、  相似文献   

4.
冬天吃羊肉,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食经。羊肉性温,有助元阳、补精血功效,非常适宜作为一种冬令佳品。古代医书上,都说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温性较强,人们在寒冬食它易于吸收,有“补气滋养、御风雷”之效。我国中医学界也有人把羊肉与大补元气的人参相提并  相似文献   

5.
武深秋 《烹调知识》2003,(11):52-52
冬天吃羊肉,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食经,羊肉性温,又有助元阳、补精血的功效,因而非常适宜作为一种冬令佳品。 古代医书上,都说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温性较强,人们在寒冬食它易于吸收,有“补气滋养、御风寒”之效。我国中医学界也有人把羊肉与大补元气的人  相似文献   

6.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语见《论语·乡党》,是一条孔子语录。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注释说:“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食气,即五谷之气,谷物营养价值之所在。“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我国古代重要食论之一,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我们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是种谷、食谷的民族。人们习惯地说自己是吃五谷长大的,吃饭长大  相似文献   

7.
吴松涛 《四川烹饪》2008,(2):100-101
特色回锅肉;金牌坛子肉;浓香牛肉松;冬令炖藕圆;牛奶炒三鲜  相似文献   

8.
猪杂碎     
厨业称猪内脏为杂碎,或猪什。此文套此术语,意为说杂七杂八的猪事。 猪这玩意喜污秽,食糟糠,肉却鲜美。类比之下,羊喜洁,食净草,肉却膻腥。猪颇有“吸二氧化碳而吐氧”的绿树精神,较羊本质为高。 再说猪的肉味,本味颇足,它味不可代替,堪称独树一帜,袁枚称它为“豪杰之士”。燕窝虽高  相似文献   

9.
食用警诫线     
《饮食科学》2011,(2):45-45
鳝鱼与狗肉不宜同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不可合犬肉犬血食之”。犬肉、犬血,都有温热动火,助阳之性,黄鳝甘而大温,同时,古人还认为“黄鳝性热能补,时行病后食之,多复。”即指能使旧病复发。同时,古人还认为二者同食,温热助火作用更强,不利于常人;且黄鳝有腥气,更不能与狗肉同煮。  相似文献   

10.
黄公度在《日本杂事诗》注里,写道:“多食生冷,喜食鱼,聂而切之,便下箸矣;火熟之物亦喜寒食。”“白天武四年,因浮屠教禁食兽肉,非饵病不许食。卖兽肉者隐其名曰药食,复曰山鲸。所悬望子,画牡丹者豕肉也,画丹枫落叶者鹿肉也。”讲到日本的吃食,第一感到奇异的事,的确是兽肉的稀少。四十多年前,我在三田地方确实还看见过山鲸的招牌,这是卖猪肉的。画牡丹枫叶的却已不见;马肉称为樱花肉,但也不曾见诸招牌。虽然近时仿欧罗巴法,但肉食不能说很盛。平常鸟兽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选购肉品,总以为刚屠宰的肉最鲜嫩,其实不然。这种肉如买回来就立即烹调,既不容易烧烂,而且肉味逊色,食之也不易消化吸收,屠宰部门把它称为“不成熟肉”。这是因为刚屠宰的畜肉,其肌肉细胞停止了氧的供应,所积存的乳酸会使肌球蛋白凝固,肌肉很快收缩变硬,关节固定。一般畜肉在夏天屠宰后2小时,冬天约4小时便开始  相似文献   

12.
冬令季节.又是食客享受驴肉美味的大好时机。营养学家认为,驴肉不仅脂肪含量低,且含有大量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既有“最理想的美容食物”的美誉.又有“鲜美而富有营养的保健肉”之称.故人人都喜欢食用。  相似文献   

13.
—— l 夏秋季节之海产品,特别是梭子蟹、l副溶血性l 一般食后10—20小时,可引起剧烈腹痛、夏秋季节息病的或不新鲜的禽兽之肉,I沙门氏菌 I 一般食后 6—12小时,可致腹痛、腹泻 1 夏秋季节下粮过多,吃剩后又未认真 l葡萄球菌 1 一般食后 2—5小时,可引起剧烈恶心、 自制豆门 环境卫生差,以致遭肉毒梭菌污染;I肉毒毒素D 一般食后1一4天缓慢发病,初为头晕、d~_薯干、玉1 干燥不够,保管不当,明显发霉。或D串珠镰刀D 实验证明;能诱发大、小鼠食管及前胃 l 干燥不够,含水量偏高,或存放环境 l黄曲霉毒 I 实验证明:动物摄食含黄曲霉毒素Bll5“…  相似文献   

14.
冬笋之鲜,鱼肉荤腥无可一比。冬笋,亦是文人墨客笔下蔬果清供图之常物,或曰:林下冬笋,食之爽口,可以清心,可忘肉味。旧时山中寺僧最爱掘食,常食冬笋令人神骨俱清。  相似文献   

15.
江苏镇江有“三怪”:面锅里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镇江肴肉是肴蹄肉的简称。肴蹄肉皮色洁白、卤冻透明、光滑晶莹,状如水晶,故有水晶肴蹄之称。肴肉具有香、酥、鲜、嫩4大特点,吃起来不塞牙,味道醇厚,肥肉去脂,食而不腻,吃时佐以姜醋,更是别有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金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相似文献   

16.
鸡肋的启示     
曹操杀杨修,因为他太聪明,聪明得将曹操比了下去。根据口令“鸡肋”动摇军心,也是罪名之一。其实,杨修原话是“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是啊,一种食物,既已食之无味,弃之有何可惜?这才是中国人的饮食观。管它有没有肉,好吃才有价值,无味就没有价值。因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以  相似文献   

17.
蒜泥白肉     
正蒜泥白肉香辣鲜美,蒜味浓厚,肥而不腻,属于经典凉菜。其老祖宗是"白肉",最早见于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书,但发源地却是在满族同胞聚居之地东北。袁枚《随园食单》说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  相似文献   

18.
李海流 《烹调知识》2012,(12):45-45
糁(Sa),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我查过字典,字典里不读这个音,但在鲁南地区都读作这个音。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相似文献   

19.
“冬令进补”。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冬至节气前后,总有一股“冬令进补”热。 “虚者补之”,何必要选择“冬令”呢?据说来源于“冬藏”。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北温带,庄稼有“春生”、“更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人是血肉之躯,时时刻刻在进行新陈代谢,不可能像庄稼那样“冬藏”。久病体虚和大手术后的病人,可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随时  相似文献   

20.
红扒狗肉     
狗肉为冬令滋补美食,我国南北皆有食用.而湖南民间的红扒狗肉,皮酥香,肉鲜嫩;色泽鲜艳,味香宜人,别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