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皮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优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单纯颧弓骨折3例,颧弓伴眼眶外侧壁及眶下壁骨折8例,颧骨颧弓复合骨折9例,颧骨伴上颌骨骨折10例,额骨及眶上壁骨折8例,均采用发际缘内头皮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的5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术中暴露充分,术野清晰,骨折解剖复位良好;术后切口隐蔽,不影响面容,无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无一例面神经损伤。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应用于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疗效满意,安全高效,不影响面容,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皮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优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住的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单纯颧弓骨折3例,颧弓伴眼眶外侧壁及眶下壁骨折8例,颧骨颧弓复合骨折9例,颧骨伴上颌骨骨折10例,额骨及眶上壁骨折8例,均采用发际缘内头皮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的5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面中部骨折的患者,术中暴露充分,术野清晰,骨折解剖复位良好;术后切口隐蔽,不影响面容,无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无一例面神经损伤。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应用于面中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疗效满意,安全高效,不影响面容,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眶上颌颧骨骨折的诊断方法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2008年4月因眶上颌颧骨骨折住院并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术中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加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对有眶缺损畸形的患者应用Medpor、颅骨外板或钛网进行眼眶缺损修复和眼球内陷的复位。结果随防3~12月,除面部畸形1例、咬合不正1例、张口受限2例外,余病例治疗效果均较满意。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为眶上颌颧骨骨折的手术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手段;头皮冠状切口开放复位内固定是合适的手术径路;对有眶缺损的患者应用Medpor、颅骨外板或钛网进行整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面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不同部位的损伤情况采用坚强内固定方法、牙弓夹板单颌或颌间牵引复位固定、颌间牵引复位加颅颌弹力绷带固定、坚强内固定结合颌间牵引复位固定等方法治疗不同部位骨折469例,手术进路分别为头皮冠状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面部小切口等。结果经6~12个月随访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治疗颌面部骨折应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的损伤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汪国栋  张辉  顾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20-1321
目的:观察头皮半冠状切口加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应用疗效。方法:对34例采用头皮半冠状切口骨折复位加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结合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具有切口隐蔽、固定可靠、功能恢复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冠状切口或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为41例面中部骨折施行复位,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及Medpor植入等。结果:4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可充分暴露手术野,完成骨折复位、固定及Medpor植入,恢复面部支架及残缺外形,使面中部损伤的外形及功能整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张政  陈锴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496-497
目的 观察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面中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运用冠状切口入路,于发际后2.0 cm切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在直视下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从而恢复良好的外形和功能.结果 运用该方法治疗面中部骨折患者23例,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两侧面部对称,张口恢复正常,咬(牙合)关系好.X线显示: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面形和功能恢复理想.1例左右不对称,1例眶外侧轻度塌陷,另外2例眶下区轻度塌陷,而颧弓处稍显突出.结论 冠状切口使术野暴露清楚,在直视下便于操作;切口隐蔽安全,不影响美观,微型钛板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面中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性面中部骨折临床治疗的最佳手术方案和疗效。方法:58例多发性面中部骨折病例,年龄20~68岁,术前螺旋CT明确诊断、定位。手术采用头皮内冠状切口,切至骨膜下,沿骨面剥离,翻转前额头皮瓣至眶上并剥离眶上神经血管束,继而剥离显露鼻骨、眶外缘额骨眶突、颧骨、颧弓、上颌骨等部位。使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术。结果:58例多发性面中部骨折患者术后经过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骨折全部愈合,面部形态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头皮内冠状切口+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术疗效可靠,面部不留瘢痕,是治疗多发性面中部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节结节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关节结节骨折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关节结节骨折35例,术前根据双眶水平位CT将骨折线分为2型:矢状型和斜线型。术中用冠状切口显露关节结节复位后,根据暴露情况及骨折线类型,用单枚或双枚微型钛钉或微型钛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双眶水平及冠状位CT、头面部三维CT并进行比较。结果24例采用微型钛板固定,8例采用单枚微型钛钉固定,3例采用双枚微型钛钉固定。术后所有患者面形基本对称,术前术后CT片对比骨折复位良好。结论关节结节骨折的固定可以恢复颧骨前后方向及侧方形态,根据暴露情况及骨折线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政  陈锴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496-497
目的观察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面中部骨折的效果。方法运用冠状切口入路,于发际后2.0cm切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在直视下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从而恢复良好的外形和功能。结果运用该方法治疗面中部骨折患者23例,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两侧面部对称,张口恢复正常。咬骀关系好。X线显示: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面形和功能恢复理想。1例左右不对称,1例眶外侧轻度塌陷。另外2例眶下区轻度塌陷,而颧弓处稍显突出。结论冠状切口使术野暴露清楚,在直视下便于操作;切口隐蔽安全,不影响美观,微型钛板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面中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入路治疗复杂颌面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5例应用经头皮冠状切口入路行面部复杂骨折坚固内固定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中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5例出现神经损伤症状,3例头发部分脱落。X线片显示骨折处对位良好。结论经头皮冠状切口入路治疗复杂颌面部骨折减少了颌面部的切口,利于美观,但创伤增大,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12.
面中部复杂性骨折的治疗常需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前根据骨折部位分别在眶下缘、眶外侧或颧弓等处作多个切口,其严重缺点是术后面部留下疤痕,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而且由于切口小显露不充分,骨折常难以完全复位。1989年国内开始应用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部陈旧性骨折,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并发症。1993年11月~1998年7月,我们用头皮冠状切口人路治疗面中部复杂性骨折12例,由于操作得法,避免了面神经颞支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闭合性完全性颧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将18例需手术复位固定的B型颧骨骨折患者纳入观测范围。全麻下经口腔内患侧前庭沟切口入路,暴露颧弓、眶下缘、颧颌缝处的骨折断端。分离保护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颧骨后,微型接骨板固定眶下缘、颧颌缝处骨折断端。评价切口愈合、局部不对称畸形改善程度,张口受限改善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中16例(89%)切口I期愈合,15例(83%)双侧颧突区软硬组织完全对称。术后4周16例(89%)张口度达III横指,比术前的7例(39%)明显改善(χ2=4.876,P=0.025)。10例(56%)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颧骨骨折的眶下缘和颧颌缝2处骨折断端,颧弓及眶外侧骨折断端只作解剖复位处理;5例(28%)在颧弓表面做长约1.5cm平行于颧弓的小切口,行眶下缘、颧颌缝及颧弓3处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3例(16%)除眶下缘、颧颌缝、颧弓3处外,眶外侧缘骨断端以眉弓内长约1.5cm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全组18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睑外翻、面神经颧支损伤、鼻泪管损伤、眶周软组织水肿、眶周软组织萎缩、眼球塌陷、复视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口腔前庭沟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以复位固定大部分B型颧骨骨折。陈旧性或复杂性颧骨骨折可同时选用颧弓表面或眶外侧小切口,从而完善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头皮半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组10例患者采用头皮半冠状切口行面中部复杂骨折复位,钛夹板坚强内固定。结果采用半冠状切口行坚强内固定治疗复杂的面中部骨折10例,1例出现暂时性额肌瘫痪,其余均一期愈合,面部基本对称,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无疤痕、术野清晰等优点,是治疗面中部复杂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头皮冠状切口、眶周小切口并联合口内上颌前庭沟切口进路,行骨折复位后,对骨折处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 24例面部外形均明显改善,张口度恢复正常,8例有眼功能障碍者均恢复。结论: 三维内固定治疗颧骨体骨折尤其复杂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固位精确、牢固,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颧眶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81例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患者根据骨折时间及部位选择性地采用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口内切口,复位、固定骨折并行同期眶底重建.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摄双眶水平及冠状位CT、头面部三维CT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面形基本对称,开口度正常,58例复视基本消失,5例有不同程度改善;66例眼球内陷者中,60例基本矫正,4例内陷<2 mm,2例内陷2~3 mm.3例出现轻度下睑外翻,2例巩膜暴露,无人造骨片排异和移位出现.结论 颧眶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应根据患者症状确定是否行眶底探查,颧弓及颧蝶缝是骨折复位的重要参考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在非开放性创面中部骨折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颧骨,颧弓,上颌骨和(或)伴鼻骨等面中部多发性闭合性骨折经头皮冠状切口(或加口内附加切口)行骨折切开复位钛板坚固而固定的患者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17例患者术后面部畸形得到纠正,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头皮冠状切口是治疗面中部非开放性创伤骨折的有效,可靠方法,面部不留疤痕,患者更易接受,但术中需保护面神经及额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固定眶下缘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6例眶下缘骨折行内固定术的患者手术入路进行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52例患者单纯从口内切口入路复位内固定眶下缘骨折,44例除口内切口外要经眶下睑缘切口入路复位内固定眶下缘骨折。全部9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单纯经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眶下缘骨折可以减少切口,减轻创伤。当骨折为粉碎性骨折,单纯口内入路无法复位固定或伴有眶下壁骨折需修复眶底的必须经眶下缘再行切口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口腔前庭沟切口入路治疗眶-颧-上颌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例应用该入路行眶-颧-上颌复合体骨折整复重建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患者骨折断端均达解剖复位,X线片显示骨折处对位愈合良好。术后面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复视及面瘫,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入路治疗眶-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具有暴露充分、切口隐蔽、明视手术等优点,可利于达到手术解剖复位和恢复面容美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面中份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86例面中份骨折病例,均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颌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咬合关系恢复至受伤前状况.5例发生术后感染,8例出现切口区头皮组织术后无毛发生长,11例诉头皮疼痛、麻木或感觉异常,随访2 a后大多逐渐恢复正常.无1例患者发生眼睑不能闭合的面神经颧支受损症状,无患者出现头皮下血肿.结论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是治疗面中份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