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Li XM  DI B  Shang YD  Li J  Cheng JM 《癌症》2005,24(2):208-212
背景与目的口腔癌淋巴结转移率在50%~59%之间,对其处理好坏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拟探讨影响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1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颈淋巴结转移状态、转移颈淋巴结大小、转移颈淋巴结数目、转移颈淋巴结累及区域、转移颈淋巴结最低受累区域等淋巴结病理学因素对预后生存的影响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口腔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48.7%。χ2分析显示,仅肿瘤浸润深度与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有关。Cox回归分析表明,临床N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状态、转移颈淋巴结累及区域数、转移颈淋巴结最低受累区域因素影响患者预后,特别是临床N分期、转移颈淋巴结最低受累区域因素与口腔鳞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了解其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对影响预后的淋巴结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提高口腔鳞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口腔鳞癌未探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临床触诊及影像学结果将淋巴结分为三组,并对比各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cN0期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年龄、原发灶的大小、病理分化及生长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癌及颊黏膜癌原发肿瘤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几率越高。临床影像学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组其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0.05),影像学肿大淋巴结小于1 cm组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隐匿性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剑  陈奇勋  骆涛波 《中国肿瘤》2018,27(9):715-720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 自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术前诊断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入组,所有患者接受病变所在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与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 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N1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率均增高。术前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50%、实性成分≥50%的患者N1淋巴结转移分为为0、2.82%和9.52%,N2淋巴结转移分别为0、4.23%和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类型为鳞癌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腺癌,主要是N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病变位置位于近肺门内1/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外1/2的患者(P=0.01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为:肿瘤大小、影像学实性成分占比、与肺门相对位置。[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纯毛玻璃结节、肿瘤位于外肺门1/2、肿瘤小于1cm等特征的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可酌情减少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3 0 5例ⅠA~ⅡB期宫颈癌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 0 ,ⅠB期为 9 8% ,ⅡA期为 18 5 2 % ,ⅡB期为 5 7 14 % ;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8 2 % ,宫颈腺癌为42 2 7% ;宫颈癌高分化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0 ,中分化组为 11 16% ,低分化组为 40 62 %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 <1/ 2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1 2 3 % ,≥ 1/ 2组为2 1 88% ;宫颈癌糜烂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17 0 2 % ,外生型为 13 95 % ,内生型为 18 5 2 % ,溃疡型为 41 67% ;宫颈肿瘤≥ 4cm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2 0 0 % ,<4cm者为 12 14 % ;手术前予化疗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7 4% ,未行化疗者为19 5 6% ;手术前行放疗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4 76% ,未行放疗者为 19 5 6%。结论 :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生长方式及术前化疗或放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 ,而肿瘤大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边学  陈辉  叶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5):1189-1191,1194
目的: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淋巴结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大小及淋巴结的处理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肿瘤长径≤1cm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B组:肿瘤长径>1~3cm行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病理;C组:肿瘤长径>3cm者行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病理。B、C组患者中,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病理转移者行改良性颈淋巴结清除。结果:3组患者同侧Ⅵ区转移率分别为41.1%、61.1%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0 9,P=0.036 7;B、C组患者的对侧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5%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 0,P=0.049 7;B、C组患者的Ⅲ、Ⅳ区转移率分别为19.4%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 4,P=0.038 9。结论: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易发生Ⅵ及Ⅲ、Ⅳ区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径≤1cm者建议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肿瘤长径>1cm者建议行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转移者行改良性颈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舌鳞癌颈淋巴转移的发生规律以及对CN0 (临床不怀疑转移 )患者的治疗原则。方法 对本院 1991— 2 0 0 2年间 73例舌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舌鳞癌总体转移率为 46 5 8% ,CN0 患者的颈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 2 9 0 3 % ,舌鳞癌隐匿性转移与肿瘤T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舌鳞癌颈部转移率及CN0 患者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均较高 ,临床上应根据原发灶的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 ,研究合理的治疗方案 ,可提高其颈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声门上喉癌临床 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临床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1982年至1991年于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81例声门上喉癌病例资料,其中48例为临床N0期病例。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与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声门上喉癌临床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本组81例声门上喉癌中33例(40.7%)出现颈淋巴结转移。48例临床N0期的病例中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3%(11/48)。出现和未出现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86.5%,存在显著性差异(Log Rank=24.55,P=0.0000)。20例T1+T2及28例T3+T4病例的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2%和35.6%,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0.02,P=0.9000)。鳞癌高、中、低分化的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2%,45.3%和50%,存在显著性差异(Log Rank=6.97,P=0.0307)。多因素Cox模型分析亦显示仅鳞癌病理分化级别显著隐性颈淋巴结转移(P=0.0337)。结论:鳞癌病理分化级别是声门上喉癌临床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低分化鳞癌易出现隐性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116例早期胃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21%(13/116),其中,上部、中部和下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57%(2/7)、0(0/2)和10.28%(11/107).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2%(2/51)和18.18%(12/66).长径<1、1~2和≥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3%(1/38)、5.13%(2/39)和25.64%(10/39).分化型胃癌与未分化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5%(2/52)和17.19%(11/6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1和N2的转移率分别为11.21%(13/116)和3.45%(4/116).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径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 QL  Chen FJ  Zeng ZY  Yang AK  Wu QL  Zhang HZ  Wu GH  Xu GP  Guo ZM  Zhang Q 《癌症》2003,22(1):66-70
背景与目的:舌鳞癌的某些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与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临床和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88~1996年间在我院治疗、有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患者35例;另选择同期无颈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患者35例,在显微镜下测量肿瘤浸润深度、评定组织病理学参数。结果:70例cN0舌鳞癌中,大体形态为浸润加溃疡型、浸润型、溃疡型和外生型4组的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0.37%、41.67%、40.00%和27.27%;T1、T2和T43组分别为44.00%、43.48%和62.64%;肿瘤浸润深度<4mm、4~7.9mm和≥8mm3组的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29%、61.54%和88.89%;癌周淋巴细胞反应“+”、“++”和“+++”3组分别为73.68%、58.62%和18.18%;脉管侵犯和无脉管侵犯两组分别为85.71%和46.03%;病理为高、中和低分化3组分别为52.63%、42.31%和66.67%;浸润方式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组分别为40.9%、50.0%、52.0%和80.0%。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的大体形态、肿瘤浸润深度、癌周淋巴细胞反应程度和脉管侵犯等参数与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和浸润方式等参数与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  相似文献   

10.
舌体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uo ZM  Zhang Q  Zeng ZY  Chen FJ  Wei MW  Peng HW  Xu GP  Chen WK  Wang ZF 《癌症》2003,22(3):282-285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舌癌病例是否需行颈淋巴清扫术治疗仍存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舌体鳞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cN0舌癌病例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1997年214例手术治疗的舌体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N0pN+(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病例和cN+pN+病例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不同分组的远期疗效;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舌体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pN+病例69例,颈淋巴结转移率32.2%,其中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各占22.3%、33.5%、22.3%、4.6%、1.0%;对侧Ⅰ、Ⅱ、Ⅲ、Ⅳ、Ⅴ区各占6.6%、3.6%、3.0%、2.0%、0.5%。pN+组和pN0组5年生存率各为47%、83%(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舌体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T分期、N分期。结论:舌体鳞癌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同侧颈部Ⅰ、Ⅱ、Ⅲ区;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病例既可起治疗的作用,又可用于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决定是否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肝癌免疫组化诊断谱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ong W  Tan L  Zhang S  Xian Z  Wu W  Pan J  Zhang X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53-556
目的:探讨鉴别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肝转移性腺癌(MAC)的免疫组化诊断谱特点。方法:对手术切除的300例HCC、35例ICC和30例MAC分别进行AFP、Hep Pau 1、CK18、CK19、CA19-9、CD34和pCEA等7种免疫组化染色,将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综合性能计分(CCS)≥8分的抗体定为具有高度诊断价值。结果:CCS≥8分的抗体在HCC中为Hep Par 1和CD34,在ICC中为CK19,在MAC中无。Hep Par 1的CCS(9分)明显高于AFP(7分),其对HCC的敏感性达到83.7%,特异性达到96.7%。结论:HCC的一线抗体由Hep Par 1和CD34组成,二线抗体由pCEA和AFP组成:ICC的一线抗体为CK19,二线抗体为CA19-9。由3种一线抗体组合成肝癌的核心免疫组化谱,酌情使用二线抗体,可以较好地解决对HCC、ICC和MAC之间的免疫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4例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临床表现为血性和水样黏液性白带增多 ,均见宫颈糜烂、肥大 ,呈桶状 ,表面可呈结节状。镜下表现为宫颈腺体增多且大小不一 ,腺体形态类似正常宫颈腺体 ,并向深层浸润 ,浸润生长的腺体呈分枝状 ,部分腺上皮有异形。结论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 ,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乳腺腺纤维瘤癌变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腺纤维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196 3- 2 0 0 1年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腺纤维瘤癌变 11例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诊断方法、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结果 :11例均为手术检出 ,其中 8例为管内癌 ,1例小叶原位癌 ,2例浸润性导管癌。保守性手术 8例 ,根治术或仿根治术 3例 ,随访 3个月~ 2 5年 ,均健在。结论 :乳腺良性肿瘤均应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本病属乳腺癌的早期病变 ,保守性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的全乳腺切片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Tian Y  Li S  Fu X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90-292
目的了解乳腺乳头状瘤病的生物学特性,重点观察其早期癌变及与大导管乳头状瘤的关系。方法对行全乳腺切除或根治术的重度乳头状瘤病14例、乳头状瘤病癌变22例进行次连续大切片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类病变分布均较广泛,分布在两个象限以上者分别占71.4%(10/14)和63.6%(14/22)。在乳头状瘤病癌变病例中,发现乳头状瘤病组织与癌组织常相互交错分布,可见前者移行为后者。两者伴发大导管乳头状瘤亦较常见。结论乳头状瘤病是乳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其与大导管乳头状瘤可能发生自同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恶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恶性胸腺瘤的形态特点、临床分期、治疗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诊治的64例恶性胸腺上皮肿瘤,按照Levine等提出的恶性胸腺瘤的标准分为Ⅰ型和Ⅱ型,参照Muller-Hermelink等提出的组织学分型标准对MT进行分类,依Masaoka提示的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MT41例,TC23例。MT中无一例髓质型及混合型。皮质为主型、皮质型、分化好前胸腺癌、鳞癌及淋巴产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查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有无微小癌转移 ,具有临床、病理重要性。方法  350例 期癌症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94例 ,乳腺癌 112例 ,食管癌 115例及外阴癌 2 9例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淋巴结 3715枚。应用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 ( AE1/ AE3)、抗上皮细胞膜 ( EMA) ,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的 32 .3% ( 113/ 350 )、被检淋巴结的 5.5%( 2 0 3/ 3715)有淋巴结内隐匿性肿瘤转移。肺癌患者及被检淋巴结的阳性率均比其他肿瘤高。肺鳞癌58%、腺癌 53.8%的淋巴结为阳性 ,分别比食管鳞癌 2 2 .5%、外阴鳞癌 10 .3%及乳腺癌 2 7.7%高 ( P<0 .0 5)。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显示 :淋巴结阳性患者比阴性者预后更差 ( P<0 .0 5)。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技术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 ,其阳性率的不同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经过甚至癌患者的死亡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与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期增进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 对4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和200例胃癌患者比较其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内镜及大体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资料,并详细分析12例早期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9例PGL和200例GA组患者,均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PGL多发于胃体及胃窦,病灶常为多发溃疡或巨大结节,GA组病灶以胃窦部为主,常呈单发溃疡;PGL组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胃癌组(P<0.05);PGL术前诊断率显著低于GA组(P<0.05).12例早期PGL患者中,8例为Ⅱc型病变,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内镜检查示胃黏膜有多发糜烂溃疡时,应考虑PGL可能.早期PGL确诊后通过手术、化疗或根除Hp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精原细胞瘤的细胞学特征,提高细胞病理医生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男性精原细胞瘤患者[4例原发纵隔,3例原发睾丸(隐睾),1例原发腹膜后,2例转移瘤]的11个针吸标本,从涂片背景,肿瘤细胞排列和特征等方面总结,并与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结果 (6例)进行对照。结果精原细胞瘤穿刺涂片显示主要由分散的大细胞组成,核圆形到轻度不规则,有一个位于中心的明显的核仁或是2~3个小核仁,胞浆少到中等量,有多个小空泡。背景中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特征性的"虎皮样"物质以及固缩的核,只有少数病例有上皮样组织细胞。结论针吸细胞学可以为原发及转移部位的精原细胞瘤提供初步诊断,对后续检查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卵巢交界性黏液瘤(mucinousborderline overian tumor,MBT)的病理诊断和生物学行为始终存在较多争论。目前,对于卵巢交界瘤有的仍按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结果多数患者接受过分的治疗。近期研究证实,MBT和它伴同的上皮内癌及微浸润癌在排除了腹膜假黏液瘤和转移癌后,预后良好。500例MBT经随访,死亡率为1%。分析死亡原因认为,肿瘤内存在的破坏性浸润未被发现或者将腹膜假黏液瘤及转移癌误诊为MBT,结果出现了死亡病例。MBT伴上皮内癌的诊断标准为腺上皮细胞增生至3~4层以上,胞核明显异形性,其生存率为100%。MBT伴微浸润的诊断标准是肿瘤间质内出现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癌细胞浸润,癌灶直径3~5mm,经随访无1例复发和死亡。卵巢黏液癌的浸润特点是“融合性和膨胀性浸润”,若出现间质浸润则要考虑为转移癌。卵巢黏液癌内有80%为转移癌。卵巢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的病理诊断除根据上述特征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卵巢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 6例原发性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采用CHOP及COMP方案化疗 ,取得满意疗效。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原发性卵巢恶性淋巴瘤临床上容易误诊 ,认识其临床特征 ,积极行手术及充分化疗 ,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