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肺血栓栓塞(PIE)临床表现,与之伴发疾病,每年住院病例数,探讨PIE误诊漏诊原因及危险因子,提高PIE诊断正确率。方法 将1996年1月-2001年12月因PIE入院43例,按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进行归类,对常规检查阳性结果,每年发现病例数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IE发病有上升趋势,典型PIE症状极少(18.44%),误诊漏诊高(67.44%)。结论 高龄是PIE危险因子;警惕性不高,临床多样化,常规检出率低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可能原因,强调重新认识PIE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陈钰  梁勇  梁梅  甘秀梅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842-842,772
目的探讨无确诊条件下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方法把具有PTE临床表现而又缺乏其他合理临床解释的36例高度疑诊PTE患者,给予肝素诊断性治疗。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30例,治愈率为83.33%,好转2例。好转率为5.56%,无效4例,无效率占11.11%。结论在无确诊条件下,对高度疑诊PIE患者,行肝素诊断性治疗,也可诊断PIE。  相似文献   

3.
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PIE)的临床类型、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IE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结果]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Lsffler综合征)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CEP)1例,肺变应性肉芽肿与血管炎(css)2例。临床表现以咳嗽、发热、喘息、等症状为主,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均增高,X线示肺部多发性斑片阴影,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提高对PIE临床特点的认识,对及时正确诊断PIE、减少误诊、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雷英 《当代医学》2014,(13):98-98
目的:分析阴道超声应用于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松滋市计划生育服务站术前采取超声检查且已经通过手术、临床病理确诊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60例异位妊娠患者,通过阴道超声检查确诊者56例,阴道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是93.33%。腹部超声检查确诊者35例,准确率为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对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并且可以迅速诊断了解异位妊娠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IE)是由来自深静脉或右心房室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急性PIE分为大面积和非大面积PTE。大面积VIE以休克或低血压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约11%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h以内。溶栓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急性大面积PIE,但要求经过复杂的确诊后方可实施,由此可见,延误治疗增加病死率。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3例急性大面积PTE,应用临床简单、简化指征进行诊断并评估治疗效果,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经迅速予以溶栓治疗后,患者转危为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8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梗塞部位、及预后,结果:腔隙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52.8%,多发性梗塞(67.5%)。症状多样,及早治疗预后好,MRI检查有诊断意义。结论:凝及本症者应及早行MRI检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在确诊DIC时具有重要意义 ̄(1)。本文对47例临床病例进行BPC、PT、TT、3P、Fbg和D─二聚体检测。当患者其它指标未有变化或变化不明显,仅有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0.5mg/L)时,进行跟踪检查,发现D─二聚体对及早诊断DIC有重要价值,是DIC前状态的确诊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CT检查确诊10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病儿的出血部位、原因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CH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最高,占79.6%,其发病与缺氧有明显关系。混合性出血多见于重度缺氧病儿,硬膜下出血(SDH)则多见于分娩异常的足月儿。ICH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误诊率高。提示对疑诊为ICH的病儿应及早行CT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颅内出血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T检查确诊10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病儿的出血部位、原因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CH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最高,占79.6%,其发病与缺氧有明显关系。混合性出血多见于重度缺氧病儿,硬膜下在(SDH)则多见于分娩异常的足月儿。ICH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误诊率高。提示对疑诊为ICH的病儿应及早行CT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已确诊的2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压辅助检查分析;对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7例行单纯抗凝治疗,以临床度辅助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3例病人均有肺栓塞危险因素。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心脏蔓超:X线胸名,肺CT等是诊断肺栓塞的综合指标;溶栓组有效率(93.8%)明显高于抗凝组(74。1%)(P〈0.05)。结论:应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警惕性,及早诊断,减少误诊率;尿激酶溶栓加抗凝治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对有溶栓适应症者应首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病理检查评价评价影学检查诊断眼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88例眼内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其中眼球摘除86例,局部肿瘤切除2例,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76例(86.36%),基本符合5例(5.68%),不符合7例(7.96%)。结论:B超、CT、MRI检查对诊断眼内占位性病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腹腔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为腹部创伤(闭合性或穿透性),实质性脏器的自发性破裂以及育龄妇女的宫外孕等。有人指出腹腔大量出血的最大可能原因是:男性为脾破裂,女性为异位妊娠。腹腔出血严重者如未及时确诊和治疗,常危及生命,所以腹腔出血的检查方法是否得当,诊断是否正确都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上必须重视腹腔出血的检查、诊断,以便及早救治。  相似文献   

13.
经阴道超声检查在早期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早期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早期宫外孕的超声声像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宫外孕的病例,54例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为96.4%(54/56),漏诊率为1.8%(1/56),误诊率为1.8%(1/56)。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早期诊断宫外孕的确诊率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向华 《中外医疗》2012,31(2):40+42-40,42
目的通过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大庆市第二医院2005年至2010年68倒确诊为腹腔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和腹部压痛,伴发肺结核占37%(25/68),腹部B超检查阳性(100%),腹水细菌学检查阳性占10%(3/30),结肠镜检查阳性占37.5%(3/8),腹腔镜检查阳性100%(5/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诊占30%(9/30)。结论腹部B超和腹水细菌学的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腹腔镜检查诊断阳性率最高。对于诊断不明确,且患者拒绝行腹腔镜和剖腹撂查者,亦可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从宫颈HPV感染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或宫颈癌需经历数年的时间。宫颈HPV感染常为亚临床型(subclinical papilloma virus infection,SPI),肉眼不易识别,临床漏诊率高。因此,早期捕捉宫颈SPI患者,及早进行阻断治疗,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对阴道镜诊断并经病理确诊的宫颈HPV亚临床感染9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对DIC前状态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在确诊DIC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47例临床病列进行了BPC,PT,TT,3P,Fbg和D-二聚体检测,当患者其它指标未有变化或变化不明显,仅有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0.5mg/L)时,进行跟踪检查,发现D-二聚体对及早诊断DIC有重要价值,是DIC前状态的确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25例中,与妊娠和分娩有关16例(64.0%),服避孕药3例(12.0%),中耳炎2例(8.O%),副鼻窦炎1例(4.0%),恶液质1例(4.0%),不明原因2例(8.0%);高颅压、皮质损害为主要表现;CT检查阳性率低;MR1、MRA、MRV及DSA检查阳性率高、可明确诊断;采用降颅压、抗凝、降纤及介入治疗,14例(56.0%)痊愈,9例(36.0%)好转,1例(4.0%)死亡,1例(4.0%)复发。砖论病理性妊娠和分娩为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阳性率低,MR1、MKA、MRV及DSA检查可确诊,及早采用降颅压、抗凝、降纤治疗,必要时采用介入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果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2007,36(10):969-970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重要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并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是提高患者成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脑血管痉挛的确诊有赖于脑血管造影,受客观条件限制多数医院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旦发生,预后较差。如何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存在是临床医生较为关心的问题。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CSF)的一些物质在血管痉挛前已发生变化,而CSF的采集和检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对其监测能及早发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脑梗死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明辉 《广西医学》2009,31(5):705-706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4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大面积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平均61.5岁),动态起病36例(73.5%),意识障碍35例(71.4%),偏瘫42例(85.7%),有高血压病史33例(67.3%),冠心病病史23例(46.9%)。存活35例(71.4%),但均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死亡14例(28.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致残率高,预后差,应及早诊断,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45例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在诊断HS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血、脑脊液HSV特异性抗原HSV-Ag阳性而确诊的45例HSE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与EEG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5例均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以头痛(68.9%)、发热(57.8%)、精神症状(51.1%)、意识障碍(40%)多见。各项辅助检查异常率:CSF呈血性42.2%、CT66.7%、MRI180%,而EEG早期异常率达91.7%,且随病情的好转而好转。结论:HSE是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神经精神症状表现突出的脑部炎症性疾病。对可疑HSE患者应常规行脑电图检查,EEG对HSE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及早治疗,可望减轻后遗症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