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对150例异位性皮炎(AD)病人进行了实验性接触致敏的纵向观察。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21岁(14~49)。根据皮损受累面积分为3组:轻度40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以下),中度86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70%),重度24例(活动性皮损占体表面积的70%以上)。对照组70例,为非异位性皮肤病病人。方法:用1%DNCB丙酮溶液0.1ml在左臂内侧正常皮肤处封包斑贴24小时致敏,2周后再以0.1%DNCB丙酮溶液0.1ml在右臂作激发试验,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二硝基氯苯(DNCB)对黑素瘤进行免疫治疗。首次致敏用20微升的3%DNCB(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贴敷48小时。二周后所有致敏病人用20微升0.66%DNCB 丙酮溶液作斑试。他们都显示接触性皮炎。然后开始治疗,每周用3%DNCB 软膏贴敷患部48小时。作者共治疗7例黑素瘤。第一例为女性,44岁,患多发的皮内转移黑素瘤,是于2年前切除原发损害后很快发展。用 DNCB 敷贴治疗6个月,所有皮损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治疗过程中无新的转移,随访3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3.
作者选择了51例顽固性寻常疣,用二硝基氯苯(DNCB)进行治疗。其中16例失去随访,35例完成治疗,病人的年龄10~64岁,平均23.4岁。病期8月~20年,平均3.8年。疣的数目1~150个,平均18.9个。治疗方法:先诱发对DNCB的接触过敏,将0.15毫升2%DNCB丙酮溶液置于上臂内侧的2厘米直径的聚乙烯环内,待溶液吹干后,用多孔绷带条覆盖24小时。两周后以同样的方法用0.1%DNCB丙酮溶液做斑贴试验,48小时后检查迟发皮肤超敏反应。大部分病人对0.1%DNCB斑贴试验有((?))阳性反应。然后每日外用0.05~1.0%DNCB丙酮液2次,以不引起太强的反应(瘙痒、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样皮损的影响。方法 15只Nc/Nga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第1周开始,对照组在小鼠足垫及除毛之后的腹部外涂丙酮并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100 μl,模型组外涂丙酮配置的5% DNCB并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100 μl,治疗组外涂丙酮配置的5% DNCB并腹腔注射100 mg/L的BCG/PSN 100 μl,三组均为隔日给药1次,共7周。第2周开始,用丙酮配置的0.1% DNCB涂抹在小鼠双侧耳部和颈部皮肤,每周1次,共6周。通过小鼠耳朵厚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指标评价皮炎损伤程度,观察BCG-PSN对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外用DNCB可以引起Nc/Nga小鼠湿疹样皮炎的产生,模型组小鼠出现皮肤干燥、红斑、水肿、脱毛和糜烂,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和真皮增厚、过度角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小鼠血清IgE(174.72 ± 12.64 μg/L)和IL-4(91.49 ± 6.32 ng/L)增高,与对照组IgE(17.32 ± 3.56 μg/L)和IL-4(83.95 ± 6.63 ng/L)相比,P值均 < 0.05;而治疗组小鼠血浆IL-12(122.10 ± 4.64 ng/L)和IFN-γ(73.89 ± 2.39 ng/L)增加,IgE(84.27 ± 9.35 μg/L)下降,与模型组IL-12(20.14 ± 6.15 ng/L)、IFN-γ(51.53 ± 3.45 ng/L)和IgE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CG-PSN可能通过促进IL-12和 IFN-γ分泌,抑制IgE合成,发挥治疗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样皮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苯基环丙酮(2,3-diphenylcyclopropenone;DPCP)分子式为C_(15)H_(10)O,熔点119~120℃,对人和动物均为强效接触性变应原,至今尚未发现其与别种化学物质有交叉致敏作用,其致敏性与二硝基氯苯(DNCB)及正二丁基酯酸(Squaric acid dibutylester)相同.作者用DPCP试治斑秃病27例,其中斑秃(秃发区>25%)5例,全秃22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15~57岁.将DPCP溶于丙酮制成8种不同浓度(2.0,1.0,0.5,0.1,0.05,0.01,0.001及0.0001%).每次以上述一种溶液1~2ml,涂搽半  相似文献   

6.
Mebryl是一种新型的抗组织胺药物。作者选择了荨麻疹、瘙痒症、接触性皮炎、苔癣化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患者共86例,年龄在10~60岁之间,分两组进行治疗。每组43例,分别服Mebryl或Dimethindene作对比观察。服法:Mebryl组每次1片(25毫克),每日2次,少数瘙痒剧烈患者为每日3次。Dimethindene组均为每日3次,每次1毫克。疗程共10天,分别于服药后2天、4天、6天、10天做疗效观察。疗效标准是。症状缓解75%  相似文献   

7.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湿疹的疗效。方法:129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3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天静脉滴注;对照组56例,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加维生素C3.0g静脉滴注。两组均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每天1次,外用炉甘石洗剂和去炎松尿素软膏,有渗出者用3%硼酸水湿敷,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4.9%,对照组为6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7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44例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进行了DNCB致敏作用的研究,以101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和肿瘤患者,40例接触过敏性湿疹和115例未经选择的各种皮肤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76例SLE中的44例(58%)和44例DLE中的32例(73%)能被致敏。101例有免疫抑制的阴性对照者中的24例,以及40例对多种物质敏感的阳性对照者中的32例(80%)亦被致敏。在115例未经选择的患者中,有85例(73%)被致敏。在76例SLE患者中的19例(25%)和44例DLE患者中的19例(43%),出现同形反应。SLE的同形反应出现于应用DNCB后的第13~15天,DLE的同形反应显现于第19~20天。肉眼观察见接触DNCB的部位显示红斑狼疮的  相似文献   

9.
丹皮酚治疗湿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徐长卿功能祛风化湿、行气通络,据载可治疗湿疹、荨麻疹、牛皮癣、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1]。我们用其有效成分丹皮酚(Paeonol)治疗41例湿疹,并进行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一、临床观察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8~62岁,病程2月~14年。急性湿疹24例,亚急性10例,慢性7例。治疗方法 用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的丹皮酚注射液10mg肌注,每日2次。不合并其他内用药。局部对症处理。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炉甘石洗剂、青黛氧化锌油(本院协定处方)或氧化锌糊膏。慢性湿疹中有2例合用1%氢化考的松乳剂。未设对照组。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多种接触致敏剂已被用于治疗斑秃,但其作用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辅助/抑制性淋巴细胞比率的局部改变或是抗原竞争所致。最早使用的二硝基氯苯(DNCB)有效率为25~80%,因其能诱发突变,使用受到限制。方形酸二丁酯是强接触致敏剂,有效率为28~87%,它在下列情况下显得更有效:(1)斑秃病程在2年以内;(2)治疗3周内发生轻度皮炎;(3)治疗2月内有头发生长;(4)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上。二苯基环丙酮比方形酸二丁酯更稳定,且不会诱发突变。它们治疗的副作用是瘙痒、严重湿疹样反应和淋巴结病。作者报告1例15岁女病人,患斑秃3年,婴儿时患有支气  相似文献   

11.
中药治疗皮炎湿疹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05年11月~2006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皮炎湿疹患者96例,将其按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15~51岁;病程1周~6年;其中急性湿疹19例,亚急性湿疹8例,慢性湿疹13例,接触性皮炎9例,急性过敏性皮炎7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80岁;病程4天~3年;其中急性湿疹10例,亚急性湿疹9例,慢性湿疹8例,接触性皮炎6例,急性过敏性皮炎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5%葡萄糖250mL 10%葡萄糖酸钙20mL 维生素C3g静滴,氯他雷定片10mg口服,均1次/d,扑尔敏4mg口服,2次/d,…  相似文献   

12.
蓝科肤宁在急性湿疹中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蓝科肤宁止痒脱敏膜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蓝科肤宁湿敷,每天2次,每次敷15~30min,在治疗后期如患者皮肤出现干燥、脱屑、瘙痒时,配合使用维生素E乳膏润肤;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每天2次。2组疗程均为1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5%和85.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科肤宁止痒脱敏膜湿敷治疗湿疹疗效明显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地奈德乳膏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年龄3月~3岁,病程3天~5个月的患儿90例.随机分2组,每组45例.治疗组交替外用地奈德乳膏和除湿止痒软膏,对照组每日早晚各1次单独外用0.05%地奈德乳膏,每周随访1次共2周.结果 治疗组治愈24例(53.33%),显效18例(40%),好转3例(6.67%),总有效率93.33%,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治愈24例(46.67%),显效16例(35.56%),好转4例(8.89%),无效1例(2.22%),总有效率(82.22%),无不良反应.结论 地奈德乳膏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疗效好、安全,在婴幼儿湿疹治疗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3 0例均为 2 0 0 0年 5~ 6月门诊患者 ,男 15例 ,女 15例 ,年龄 6个月~ 82岁 ,病程 5天~ 10年 ,其中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各 5例 ,慢性湿疹 8例 ,神经性皮炎 7例 ,接触性皮炎 2例 ,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尿布皮炎各 1例。2 治疗方法 用派瑞松霜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薄涂于患处 ,轻揉 1~ 2min ,早晚各 1次 ,对有渗出结痂的皮损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涂药。 1周为 1疗程 ,共观察 3周 ,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3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为症状和体征消退 >95 % ,显效为症状和体重消退≥ 61% ;好转为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5.
我科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用自拟清热收敛汤治疗渗出性婴儿湿疹 66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所选婴儿湿疹患者 1 2 8例 ,均来自门诊皮损主要以红斑、水疱、糜烂、渗液为主 ,随机分成两组两组间性别 ,年龄 ,病程无显著性差异。1 2 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口服扑尔敏 1mg/ 3次 ;vilC 0 0 5 /日3次 ,治疗期间均注意喂养方法 ,避免不良刺激。1 2 1 对照组外用 2 %硼酸溶液湿敷 ,每次 2 0至 3 0分钟 ,每天 3次。1 2 2 治疗组外用自拟清热收敛汤 (金银花 3 0g、野菊花3 0g、紫草 2 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疗效等。结果 30例中,痤疮样皮疹15例,湿疹样皮疹10例,麻疹样皮疹2例,毛细血管扩张1例,手足皮肤反应1例,皮肤干燥9例,指/趾甲改变7例,毛发改变4例。1例4级的痤疮样皮疹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315 U/L;3例3级、1例2级和1例1级痤疮样皮疹以及1例伴高热的湿疹样皮疹患者ALT轻度异常(ALT 48.5 ~ 88.1 U/L)。2例湿疹样皮疹和1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0.057 ~ 0.303)。痤疮样皮疹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扩张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湿疹样皮疹病理表现为表皮出现不同程度的海绵水肿,棘层肥厚,上皮突不规则延长,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治疗:1、2、3级痤疮样皮疹患者予口服米诺环素治疗6周,皮疹逐渐消退,停药复发;4级需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并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2周内皮疹渐消退。伴发高热的湿疹样皮疹病例及麻疹样皮疹患者暂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2周后皮疹消退。轻型麻疹样皮疹和湿疹样皮疹对抗过敏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皮疹消退。口服抗生素治疗对甲周红肿或肉芽肿有效。结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各异,可伴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派瑞松霜治疗皮炎湿疹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3月~ 6月 ,我科采用派瑞松霜 (原名复方达克宁霜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皮炎、湿疹 6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就诊先后随机选择皮肤科门诊病人 ,随访观察到 6 0例 ,其中急性湿疹 6例 ,亚急性湿疹 10例 ,慢性湿疹 14例 ,接触性皮炎 15例 ,脂溢性皮炎 4例 ,神经性皮炎 5例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2例 ,尿布皮炎 3例 ,自敏性皮炎1例。男 2 4例 ,女 36例 ;年龄 1月~ 6 8岁 ;病程 2天~ 4年。皮损分布 :泛发全身 4例 ,面部 16例 ,四肢 2 5例 ,颈部 8例 ,头皮 2例 ,躯干部 5例 ,既往未经…  相似文献   

18.
面部皮肤过量外用皮质类固醇易导致酒渣样皮炎 ,表现为瘙痒、疼痛和炎症过程。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停用激素 ,予以抗生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 ,但常顽固难愈 ,迁延数月之久。作者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愈 3例皮质类固醇性酒渣样皮炎。例 1和例 2为女性患者 ,年龄分别为 6 2岁和 2 0岁。例 3为男性 ,5 4岁。分别因酒渣样皮炎、面部湿疹或脂溢性皮炎长期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 ,导致面部皮质类固醇性酒渣样皮炎 ,表现为瘙痒、红斑和触痛。例 1:首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 ,即停止外用激素 ;予以 1%林可霉素洗剂外用 ,每日 2次 ;多西环素 10 0mg口服 ,每日 2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复方黄柏液联合糖皮质激素乳膏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20例急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60例。治疗组予复方黄柏液湿敷20min后外搽新霉素地松乳膏,对照组予3%硼酸溶液湿敷20min后外搽新霉素地松乳膏,均2次/d,疗程14d。并根据湿疹皮损EASI评分评判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皮损EASI评分随疗程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两组疗法治疗急性湿疹均有效,且随疗程而增加;在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两组E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有效率分别为50.00%和75.00%;对照组为40.68%和57.62%。仅在治疗第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但无明显新皮疹,继续治疗1d后症状消失,无其他不适反应。结论复方黄柏液联合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例硬皮病外涂DNCB丙酮液治疗有效。例一,男性,67岁。全身性硬皮病,全身皮肤呈蜡样光泽,板样发硬而不能捻起,面部缺乏表情而呈假面具样,背、肩胛间散在有小指头大的点状白斑。使用冷存的2%DNCB丙酮液,只涂两前臂,每周1次,硬化的皮肤涂布2~3次后软化,经过治疗后,原来因皮肤硬化不能缝合的开放性创口好转而易于缝合。令人奇怪的是连不涂药的胸部皮肤也软化,故肺活量也相应增加。此后硬化的皮肤没有再发,共住院7个月,与初诊时比较,皮肤组织检查也好转,真皮上层乳头水肿,以淋巴细胞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