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从HBsAg发现以来,人们对HBV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已先后证明与HBV相关的有5个抗原抗体系统,即: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②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HBc):③乙型肝炎e抗原—抗体系统(HBhAg/抗—HBe);④乙型肝炎Dane颗粒抗原—抗体系统和⑤乙型肝炎δ抗原—抗体系统(δ/抗—δ)。现就其临床意义,根据大多数资料较一致的看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前S_1蛋白抗原及其抗体的研究进展较快,并发现其抗原在HBV感染肝细胞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为其评价前S_1蛋白及其抗体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前S_1蛋白及其抗体对11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及50例健康人群进行检测,同时用检测HBV—DNA(PCR法)及各种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模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受检对象110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HBV血清学感染模式阳性程度不等。健康对照人群50例,其中30例为  相似文献   

3.
刘敏  李娜  张云  马骢 《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1):16-18,3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模式前S1抗原(pre-S1-Ag)、HBV~DNA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含量,结合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用荧光定量一聚合酶联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I,T和AST指标。结果HBsAg(+)、HBeAg(+)、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79.4%,HBV—DNA检出率为97.1%,肝功能异常的为94.1%;HBsAg(+)、HBeAb(+)、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52.4%,HBV—DNA检出率为83.3%,肝功能异常的为88.1%;在HBsAg(+)和HBcAb(+)模式中pre-S1-Ag检出率为33.3%,HBV—DNA检出率为66.7%,肝功能异常的为33.3%。结论HBV-DNA检测在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Vpre—S1-Ag,但是HBVpre-S1-Ag检测成本低廉,与HBV—DNA的符合度较高,是对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及HBV-DNA联合pre-S1-Ag检测可以提高HBV的检出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同时又是乙型肝炎诊断上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HBV感染之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后者的出现表明HBV仍在活跃地复制,此时传染性最强。HBeAg一般在HBsAg消失之前消失,如果持续阳性达8到10周以上,说明已转变成慢性肝病。HBeAg相应抗体抗-HBe的出现表明病毒复制已停止,传染力低,也是HBV感染将过的征兆。因此对于HBsAg阳性患者,为了了解HBV感染的状况及将来可能的发展,同时检查HBeAg和抗-HBe具有重要的意义。日前用于临床诊断的HBeAg主要是从病人血浆中提取的,由于材料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乙肝占慢性肝炎中80%以上,发病率高,对健康危害严重。乙肝病毒(HBV)的血清学标志,基于乙肝病毒结构及分子生物化学的特性而有不同。1963年Blumberg首先发现称澳大利亚抗原,也曾一度称为肝炎相关抗原,1976年后改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970年Dane发现了完整的HBV颗粒,即Dane颗粒,翌年又发现HBV的核心(C)抗原抗体系统,1972年Magniws发现e抗原抗体系统。1973年发现与HBcAg有关的DNA多聚酶,1977年Rizzetto发现了δ(delta)抗原抗体系统。HBV为一种DNA病毒,具有三种抗原,当机体受HBV感染后,血清内可相应的测得其三种抗体。一般临床上可用免疫学方法,测定三种特异性抗原抗体,对乙肝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预后,流行病学调查,疫苗的安全性等均有重要意义。现就有关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同时又是乙型肝炎诊断上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HBV感染之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后者的出现表明HBV仍在活跃地复制,此时传染性最强。HBeAg一般在HBsAg消失之前消失,如果持续阳性达8到10周以上说明已转变成慢性肝病。HBeAg相应抗体抗-HBe的出现表明病毒复制已停止,传染力低,也是HBV感染将过的征兆。因此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HBV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HBV核心抗体(anti-HBc)及肝组织HBV总DNA(t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不同类型HBV感染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肝组织活检的227例不同疾病类型的HBV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HBVRNA、HBcrAg、anti-HBc定量及肝组织HBVtDNA、cccDNA水平,比较分析各指标的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 在16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中,HBV RNA检出率为25.0%(4/16),HBcrAg检出率为93.8%(15/16),肝组织HBV tDNA及cccDNA检出率分别为87.5%(14/16)及81.3%(13/16)。在18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34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其HBVRNA和HBcrAg定量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anti-HBc定量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18例肝硬化(LC)患者中,9例...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同时又是乙型肝炎诊断上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HBV感染之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HBeAg的出现表明HBV仍进行活跃地复制,此时传染性最强。HBeAg一般在HBsAg消失之前消失,如果持续阳性达8至10周以上,说明已经转变成慢性肝病。HBeAg相应抗体抗-HBe的出现,表明病毒复制已经停止,传染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从70年代末期在部分研究单位开始应用乙肝病毒(HBV)二对半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有很大价值.相继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和医院也陆续开展了此项检测技术,但至今仍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能正确分析其检测结果.怎样分析“二对半”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及其意义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讲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R-CHOP)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87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且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根据是否发生HBV再激活分为HBV未激活组(n=174)与HBV激活组(n=1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化疗对HBV再激活的影响及预后情况。结果 HBV激活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71(66,80)岁vs. 65(54,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13,100.0%)患者HBV DNA由基线不可测转为可测,2例患者HBsAg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为阳性的时间先于可测及HBV DNA的时间。13例HBV再激活患者中,2例出现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未发生HBV再激活相关暴发性肝炎;7例(7/13,53.8%)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其中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HBV感染者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和前S2抗原的关系。方法:应用国产乙型肝炎病毒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了234例HBV感染者中的血清标志物和前S2抗原,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本组23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前S2抗原阳性率为85.47%(200/234);HBVNA阳性率为49.57%(16/234)。①HBeAg 组,前S2抗原阳性率为97.06%,HBVDAN阳性率为79.41%;②Anti-HBe 组。前S2抗原阳性率为82.46%,HBVDNA阳性率为33.33%;③SIC 组前S2抗原阳性率为76.92%,HBVDNA阳性率为46.15%;结论:在HBV感染者中,前S2抗原、HB-VDNA之间关系密切(x2=7.4330,P<0.05)。  相似文献   

12.
HBV前S1(PreS1)抗原已成为HBV感染、复制和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PreS1的检测方法,只有ELISA,但其灵敏度低,线性范围窄,酶标记物不稳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具有零本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宽等特点。笔者应用抗PreS1单克隆抗体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Eu^3+标记抗体,建立了PreS1抗原TRFIA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关系,寻找乙肝检测更便捷的方法。方法 125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别使用PCR法测定HBV-DNA的含量,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前S1抗原。结果 125例样本中,检出乙型肝炎大三阳60例,检出乙型肝炎小三阳65例,在大三阳与小三阳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与HBV-DNA的阳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前S1抗原和HBV-DNA有较高的符合率,有很好的相关性,HBV前S1抗原持续阳性代表了疾病的慢性化,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及肝癌。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当今世界也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约75%分布在亚太地区。我国HBV感染率为609/5左右,人群中约有10%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在慢性致病过程中抗HVR1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利用融合HVR1抗原和多靶点HVR1抗原组合包被酶联板,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不同阶段慢性HCV感染者体内HVR1抗体存在情况及HVR1抗体的异质程度.结果:在42份无临床症状、41份慢性肝病变、38份肝硬化患者中HVR1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90.5%、95.1%和94.7%,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这3组患者血清中HVR1抗体异质程度分别为5.39±3.75、11.74±3.29和10.61±4.09;慢性肝病变和肝硬化患者组的抗体异质程度要显著高于急性患者组(P<0.01).结论:HCV慢性感染的严重程度与HVR1抗体的异质程度相关,但与HVR1抗体的存在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16.
要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控制的阶段和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发生在不同年龄或处于不同阶段的HBV感染可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控制HBV感染应重视对其阶段和目标的认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控制HBV感染的流行率具有重要意义.确定为慢性HBV感染者的人群,不能不加区分地在第一时间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应按照慢性HBV感染的4个阶段(免疫耐受期、活动期、静止期和再活动期),在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抗病毒策略.干扰素(IFN)α、拉米夫定(LAM)等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一线药物,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应该追求临床结局的改善,而不是病毒学、免疫学和组织学短期指标的变化.对处于肝硬化、肝细胞癌阶段的患者也应根据情况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针对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是最终控制HBV感染不可或缺的环节,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任务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7.
δ因子是在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病人中复制的RNA病毒.δ抗原外面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所覆盖;并与病毒的RNA基因有关.1977年Mario Rizzetto首先报道在急慢性HBV病人的肝细胞核内发现了δ抗原.δ抗原可引起全身性免疫反应,首先是IgM应答;随后是IgG应答.将HBsAg自病毒颗粒分离后,就可以测出血清中的δ抗原以诊断某些急性感染.对这组病人,目前最好的诊断方法,用IgM型抗-δ免疫技术.对慢性感染者,用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可在固定和非固定的肝组织中找到δ抗原.此外,δ因子反复复制时,血清中常存在IgM抗δ,同时又与肝脏内δ因子密切相关.近代用cDNA探子来测定血清中的δ-RNA,证实了δ-RNA与δ因子的反复复制有密切关系,而且还证实肝脏内有δ抗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约有40%~50%是经母婴传播。新生儿和婴儿感染HBV后,约90%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1〕。HBV携带者不仅是HBV的主要传染源,同样也是肝硬化、肝癌的高发人群,因此,防治HBV感染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措施,对于保护高危的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具有深远的意义。1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的方式主要有3种,即宫内传播:HBV可通过胎盘的损伤直接进入胎儿体内循环使胎儿感染HBV,或者HBV感染胎盘后可穿透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19.
截止目前,已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具有三种抗原,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人感染此病毒后能产生与其抗原相对应的三种抗体,即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体(抗—HBe或HBeAb)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除了核心抗原仅存在于病人的肝细胞核中,其他的抗原或抗体均可在血液中找到,故被用来进行本病的血清学诊断。临床上将这些抗原和抗体简称为“五项指标”,又简称为“二对半”。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最严重的影响健康问题之一 ,WHO发布全球每年约有 10 0万人 (我国约 2 5万人 )死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相关疾病。在中国 5 0 0 %男性和 14 0 %女性慢性HBV感染者最终死于肝病。因此 ,寻求理想的抗HBV药物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 ,仍未完全明了。迄今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完全达到病毒学、病理学彻底治愈。因此对慢性HBV感染的大多数疗效研究目标是减轻肝炎活动性、促使HBeAg血清学转换、HBVDNA阴转 ,血清ALT/AST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