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Wang Q  Zhang XL  Jiang Y  Chen YS  Shen H  Shao JJ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4):1045-1049
目的 研究辐照深冻异体骨用于髋臼翻修中严重骨缺损的打压植骨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髋关节翻修术中共有20例21髋应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重建严重髋臼侧骨缺损,18例19髋获得随访.患者翻修时平均年龄为64.4岁(43~81岁).采用Paprosky分型,本组患者均有髋臼骨缺损,其中PaproskyⅡB型4髋,PaproskyⅡC型8髋,PaproskyⅢA型5髋,PaproskyⅢB型2髋.手术用金属网修复髋臼节段性缺损,采用辐照深冻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骨水泥臼杯完成髋臼翻修.患者术后定期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估,观察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假体移位松动及异体骨骨整合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5分(31~56分).术前疼痛评分平均14.4分(10~20分).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2~48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到88.6分(82~96分).术后疼痛评分提高至平均42.3分(40~44分).并发症:术后感染1例,经清创愈合.股神经损伤1例,术后1年随访时已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吸收,大粗隆骨折.有1例Paprosky ⅢB型患者出现金属网及髋臼杯明显移位等影像学松动表现,其余18髋的髋臼假体稳定,未发现臼杯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大于1 mm的移位,也未发现髋臼假体外展角的改变;植骨层和宿主骨床可见连续骨小梁通过、移植骨与周围骨床骨密度趋向一致等骨整合表现.结论 金属网与打压植骨及骨水泥髋臼技术联合应用能有效地完成髋臼的生物学翻修.辐照深冻异体骨用于打压植骨能与周围骨床很好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打压植骨结合金属网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打压植骨结合金属网重建严重骨缺损髋臼的中期临床效果,分析Paprosky骨缺损分型在评价骨缺损时的重要性.方法 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使用金属网片和(或)金属网杯进行严重髋臼缺损重建63例(67髋),所有患者均为AAOS Ⅲ型混合型缺损.其中58例患者(61髋)获得了完整随访,平均63个月.Paprosky Ⅱ B 19例(20髋),Paprosky Ⅱ C 27例(28髋),Paprosky Ⅲ A 12例(13髋).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1.7分(21~52分).术后随访时进行临床疗效、影像学及并发症等评估.结果 58例(61髋)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平均89.2分(81~98分),术后优良率达93%,除3例发生聚乙烯髋臼从网杯中脱出外,其余55例患者髋臼无影像学松动.1例使用金属网杯患者髋臼旋转中心未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脱位患者,其中2例手法复位,1例切开复位,均获成功.术后发生感染1例(1.6%),经二期翻修打压植骨成功治愈.结论 异体骨打压植骨配合金属网是处理严重髋臼骨缺损的理想技术.建议在使用打压植骨技术对严重髋臼缺损重建时,采用AAOS分型结合Paprosky分型方法对缺损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金属网杯不适用于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打压植骨重建.  相似文献   

3.
背景:颗粒骨打压植骨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重要方法,对大面积髋臼骨缺损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重建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修复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随访2005年6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8例(28髋)AA0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34-74岁,平均53.8岁。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醐翻修9例,骨溶解及髋臼假体松动翻修19例。本组AAOSⅢ型髋臼骨缺损面积大,术中见髋臼骨缺损超过髋臼关节面的50%。全部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臼杯有无松动、植入骨与宿主骨整合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13-70个月,平均4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2-48分,平均4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6-95分,平均90分。28例髋臼假体均固定牢固无松动征象,植入骨逐渐与宿主骨整合,无感染及坐骨神经损伤。结论:在获得臼杯初始稳定固定的情况下,大面积颗粒骨打压植骨(臼杯与宿主骨接触面积〈50%)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修复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在髋臼翻修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技术重建髋臼骨缺损10例,术中使用异体颗粒骨直径4~6 mm,髋臼假体均为生物型髋臼,上2或3枚螺钉固定,内衬均为高交联聚乙烯.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随访9~28个月,平均19.5个月,X线片上髋臼骨床、颗粒骨及假体界面未见明显透亮带存在,原骨缺损区修复良好.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8.1分,术后平均85.5分.结论 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固定方法可有效修复髋关节翻修中髋臼AAOSⅡ、Ⅲ型骨缺损,恢复骨量,并能提供良好的早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金属钛网联合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髋臼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介绍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的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的重建。方法应用该技术治疗23例患者,髋臼缺损分型(AAOS分类)Ⅱ型9例,Ⅲ型14例,术前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38分(Harris评分),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平均随访3.9年,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9分,无1例需再次翻修,有3例患者在X线片上出现透亮带。结论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翻修大面积髋臼骨缺损的技术要点,并随访其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随访2004年9月-2009年8月之间连续收治的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非骨水泥多孔髋臼杯翻修髋臼骨缺损面积大于整个髋臼关节面50%的27例(27髋)患者。按AAOS分类标准均为AAOSⅢ型骨缺损。按Paprosky分类标准,PaproskyⅡ型19例(19髋),PaproskyⅢ型8例(8髋)。髋臼假体与宿主自体骨接触面积均小于50%;其中有19例患者的髋臼杯全完与异体骨接触。评价术前、术后的Harris评分,肢体长度。在X线片上评价髋关节旋转中心、髋臼侧透亮线、以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判断髋臼有无松动和移位。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髋臼假体的6年生存率。结果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1.4)年(4~9年)。术前Harris评分为(14.9±4.4)分(6-34分),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85.6±8.1)分(67~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意义(t=22.181,P〈0.01)。术前肢体短缩(14.7±5.1)mm(6~24mm),术后肢体短缩(0.2±3.4)mm(-9~1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223,P〈0.01)。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均在Renawat三角内。所有病例术后1~1.5年植入的异体骨均与宿主骨融合。无髋臼假体松动或失败。髋臼假体的6年生存率为100%(95%可信区间为0.95~1.0)。结论髋臼AAOSⅢ型、PaproskyⅡ型甚至部分Ⅲ骨缺损,只要髋臼顶及前、后柱3个方向均存在大部分的骨皮质及一定的支撑作用,即便骨缺损面积大于髋臼关节面的50%,仍可采用同种异体骨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进行修复,并可取的满意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杯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32例(32髋),男23例,女9例;年龄51~76岁,平均66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6例,翻修26例。PaproskyⅡB型骨缺损12例,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钛网重建;ⅡC型骨缺损13例,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钛网重建7例、打压植骨结合金属加强杯重建6例;ⅢA型骨缺损7例,采用结构植骨+打压植骨结合带翼金属加强杯重建6例、双层打压植骨结合钛网及金属加强杯重建1例。疗效通过影像学Gill金属网杯松动评定标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4.00±11.71)分提高至(78.41±9.32)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7.5%。3例出现髋臼旋转中心轻度移位,1例发生脱位,其余28例未发生固定物松动、下沉及植骨吸收。结论 根据髋臼缺损Paprosky分型选择钛网或金属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或结构性植骨技术,可以重建髋臼骨缺损,从而提高髋臼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加强杯联合植骨技术修复翻修术中巨大髋臼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加强杯联合植骨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巨大髋臼骨缺损的修复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7年,8例在翻修术中存在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按D’Antonio分类:ⅡB型1例,ⅡC型2例,Ⅲ型5例;加强杯联合颗粒打压植骨3例,加强杯联合颗粒骨植骨+结构性植骨5例;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7年(6—49个月),未出现假体失败而需要再次翻修病例,植骨组织未见明显骨吸收。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平均提高47分。[结论]采用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修复腔隙性骨缺损,结构性植骨恢复髋臼后方结构的完整,提高局部骨量,增加假体的骨性接触面,同时利用加强杯固定植骨组织,稳定假体,该方法可有效修复髋臼侧的巨大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重建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应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重建严重髋臼侧骨缺损的患者共有21例21髋,男6例,女15例;翻修时平均年龄为51.9岁(38-77岁)。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本组患者骨缺损均为AAOSⅢ型(混合型骨缺损)。采用金属网将非包容性骨缺损转变为包容性骨缺损,然后采用7-10 mm的深低温冷冻骨颗粒,使用打压植骨技术恢复骨量,重建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使用骨水泥将聚乙烯臼杯固定于理想的生物力学位置。拍摄术后3 d、3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时的双髋正位片,以泪滴为参照,观察聚乙烯臼杯位置的变化及骨水泥层透亮线的变化,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8年(1-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6.4分提高到术后81.3分,未发现臼杯松动病例。术后1例脱位,1例有坐骨神经受损症状。[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打压植骨技术并结合应用金属网的方法能较好地重建髋臼侧严重骨缺损,恢复骨量,辅助髋臼安放在理想的生物力学位置,并能提供良好的早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侯卫坤  刘林  鲁超  彭侃  杨治  许珂  许鹏 《中国骨伤》2016,29(6):526-529
目的 :探讨先髋臼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CroweⅡ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13年7月,采用先髋臼杯对18例(18髋)CroweⅡ型DDH患者行THR,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2~60岁,平均47.6岁;病程9~22年,平均13.5年。术前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前1 d及术后12个月分别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周对髋臼假体覆盖率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18例(18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深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无需要手术翻修病例。术后1周X线片示髋臼假体覆盖率均大于80%。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2.67±5.06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94.79±3.27(t=-45.269,P0.001)。结论:对CroweⅡ型DDH患者,采用先髋臼杯进行THR,可获得较高的髋臼假体覆盖率及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8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56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Ⅰ型24髋,Ⅱ型19髋,Ⅲ/Ⅳ型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手术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5例(40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髋臼假体内置5例(6髋),高位重建髋臼2例(2髋)。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8年。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Ⅰ、Ⅱ和Ⅲ/Ⅳ型患者按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7.3±6.5)分、(42.7±5.5)分和(38.6±7.8)分增加到术后的(92.4±4.1)分、(88.2±4.7)分和(83.9±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DDH按照Crowe分型采用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以及正确选择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髋臼重建治疗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43例(54髋)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9分.髋臼重建方法包括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A组)27例(34髋)、髋臼内壁截骨(B组)12例(15髋)、髋臼自体股骨头植骨(C组)4例(5髋).分别记录每种重建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随访进行放射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40例(50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在术后3~5个月随访时截骨和植骨已愈合.摄x线片测量A、B、C组重建方式的髋臼外倾角分别为(41.0±7.5)°,(46.0 ±7.7)°,(39.0±11.0)°;前倾角分别为(10.0±2.8)°,(9.0±2.5)°,(4.0±1.9)°;旋转中心上移分别为(8.4±3.6)mm,(7.3 ±2.6)mm,(1.2±0.5)mm;旋转中心内移分别为(7.0±1.5)mm,(9.9 ±1.7)mm,(-2.7 ±1.2)mm.A、B、C组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B9、91、86分.随访患者中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可疑肺栓塞,4例坐骨神经麻痹.结论 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髋臼内壁截骨、自体股骨头植骨是Crowe Ⅲ 型髋臼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术前评估、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CroweⅣ型先天性髋脱位采用小臼杯置换和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16髋)患者,其中男2例,女12例;单髋12例,双髋2例;年龄38-75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rowe分型标准的Ⅳ型诊断。手术指征:因髋关节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行走和活动者。臼杯均采用金属杯+聚乙烯内衬组装设计,外径42-44mm,内径22.225mm,聚乙烯内衬厚6~7mm,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10髋,PressfitSⅡ(LINK,Germany)6髋。全部患者均采用髋臼内壁磨锉加深,以改善髋臼对臼杯的覆盖,无一例因臼杯覆盖不满意而采用大块骨植骨加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均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臀中肌按5级肌力标准和Trendelenburg征检查。术后X线摄片检查包括臼杯的固定区域(真臼区的大小和位置按Ranawat三角测量法确定)、覆盖度(以臼杯最内和最外缘距离的百分率表示)以及外展角等。结果: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负重区获髋臼覆盖达98%以上,臼杯平均从Ranawat三角内移(5.8±1.2)mm,上移(6.2±1.7)mm。随访3-9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手术后1年的90~98分。X线片显示:加深后的髋臼内壁缺损和骨水泥覆盖区均在手术4-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率每年(0.10±0.03)mm,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术治疗,也无一髋假体显示有肯定松动或可能松动以及骨溶解。结论: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脱位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对成人DDH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9例42髋,男性3例3髋,女性36例39髋,平均年龄51岁(41~67岁)。其中CroweⅠ~Ⅱ型32例33髋,CroweⅢ型6例8髋,CroweⅢ~Ⅳ型1例1髋。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2例33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采用S—ROM高组配式假体1例1髋。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Harris评分术后平均89分,较术前改善46分。优27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84.6%。1例评分为差者随访3年,有疼痛与假体松动征象。本组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对成人DDH应用Crowe分型结合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通过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假体行生物型固定,应用高组配式假体均为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粗隆下截骨和生物固定型带股骨柄模块的人工关节假体治疗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从2004年2月到2009年4月对12例21髋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患者治疗的详细过程及疗效,记录所有的并发症。全部采用粗隆下截骨和S-ROM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髋臼杯假体均植入真臼位置,7例13髋采用自体股骨头于髋臼外上方作结构性植骨,均作了粗隆下缩短截骨术,平均截骨长度为39.4 mm(35~50 mm)。结果平均随访30.8个月(6~6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改善(t=24.862,P0.01),从术前的平均(38.2±6.4)分(28~48分)到术后平均(82.1±8.6)分(62~94分)。术后肢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延长(t=12.099,P0.01),平均(33.5±12.7)mm(11~65 mm)。术前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跛行,术后4例有轻度跛行,2例仍需扶双拐行走。19髋股骨截骨处愈合良好,2髋截骨处延迟愈合。在最后一次回访时显示髋臼假体和股骨柄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下沉、断钉、骨溶解及异位骨化出现。髋关节中心平均下移了73.0 mm(46~105 mm)。结论利用S-ROM带股骨柄模块的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的高度适配性,加上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适当植骨,以及精确的粗隆下截骨,是治疗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99年6月至2007年5月,在THA翻修术中处理的髋臼骨缺损112例(117髋)。根据Saleh KJ的改良分型法,Ⅰ型缺损14髋、Ⅱ型缺损26髋、Ⅲ型缺损47髋、Ⅵ型缺损16髋、Ⅴ型缺损14髋。分别采用大直径非骨水泥假体臼、非骨水泥假体臼+松质颗粒植骨、骨水泥假体臼+Cage+松质颗粒植骨和骨水泥假体臼+定制型假体+松质颗粒植骨,对不同类型骨缺损进行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有松动,移植骨是否愈合。结果随访时间平均45(13~118)个月。除4髋因脱位或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再翻修外,其余效果良好。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6.2分,较术前平均改善40.6分。X线片无假体松动下沉,可见移植骨-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小梁骨通过。结论在THA翻修术中,大部分髋臼骨缺损可使用较大型号非骨水泥假体或加松质颗粒植骨进行修复;对于影响假体稳定性的较大缺损,使用骨水泥假体臼+Cage+松质颗粒植骨的方法可获得良好效果;定制型假体在处理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有具独特优势,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继发性骨关节炎的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5例19髋,其中男性2例2髋,女性13例17髋,年龄37~62岁,平均45.6岁。根据Crowe分类[1],型8髋,型6髋,型3髋,型2髋。结果随访时间为8个月~5年(平均2年9个月),术后无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47.6分恢复到术后86.2分,患髋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术中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原解剖位置重建髋臼、适当的植骨以及选择合适的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次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中远期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假体的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1年7月至2006年6月间接受初次骨水泥型THA的患者187例(201髋)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影像学表现,并对Harris评分和骨密度结果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假体翻修为随访终点,计算假体的生存率。结果共117例(126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2.8±22.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1,P〈0.01)。假体周围界面有不同表现的患者的骨密度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289,P〉0.05)。晚期感染1髋,脱位3髋,下肢深静脉血栓4髋,下肢不等长4髋,假体周围骨折2髋,异位骨化6髋,无菌性松动5髋。共有7髋接受髋关节翻修手术,平均翻修手术时间为初次置换术后11.3年,假体的生存率为94.4%。结论骨水泥型THA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髋关节疾病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