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学习新《水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精神,扼要介绍新《水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的主要法规、内容等。特别是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制度是一项政策性与技术性很强、影响面很广的工作,针对长江流域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存在的问题,阐明制订《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细则》的紧迫性、编制原则和基本内容;结合该项工作的实践体会,探讨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对国家与时代要求所负的使命,以及对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执行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汪达  汪明娜 《人民长江》2003,34(7):12-14
介绍新<水法>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管理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制度是一项政策性与技术性很强、影响面很广的工作,针对长江流域有关问题,阐明制订<长江委实施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细则>的紧迫性、编制原则和基本内容;作者结合该项工作的实践,探讨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对国家与时代要求所负的使命,及对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执行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山东水利》2008,(5):70-71
水利部出台《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日前,水利部部长陈雷签署第34号部长令,发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该办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的配套规章.对取水许可实施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事项和国务院460号令授权水利部另行规定的事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该办法的出台对于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增强有关制度的可操作性、推进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强  李静希 《人民长江》2009,40(13):90-92
随着新《水法》的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及《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取水许可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取水许可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水资源费征收与分配问题长期以来就是省界建设项目纠纷的焦点,目前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仍然没有出台。针对水资源取水许可管理中暴露出一些主要问题,从法律角度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水库是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在调峰蓄水、防洪抗洪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显重要,对水库水的管理也迅速引入了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已成为水库水管理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依法明确水库水的性质,界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60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第34号令)、《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综[2008]79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河北省对水库水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作用制度的实际,阐述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朱洪祥 《治淮》1997,(1):37-38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各级水利部门是各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1993年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相继颁布实施,为张家港市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加强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针对全市地下水开采严重。地表水普遍污染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全市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节水措拖推广、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水人缴纳水资源费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性规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第七十条规定: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各流域机构:为全面贯彻《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现发布《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六日第一条为保护水资源,加强取水许可水质管理,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及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取水申请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在申请取水许可,主管机关在审批取水许可申请、发放取水许可证和实施监督管理时,应按照本规定执行。第三条审批取水许可申请、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好水行政主管…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出台以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日益重视,各地方及流域机构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也更加严格。文章从我国现状水管理体制出发,论述分析了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研究问题,并在跨流域调水的管理机制与体制、水资源论证、取水管理、用水管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诸城市认真贯彻实施《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从狠抓水资源统一管理入手,积极实施了"依法行政,亲情收费"的收费模式。这种收费模式融入了以人为本、人水相亲的新管理理念,突破以往收费、管理、服务分离的单一做法,做到了管理、收费、服务三到位。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丰南区水务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强化服务,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水资源综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6号《河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4月23日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省长郭庚茂二○○九年五月十五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正>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的两项重要法律制度。为了贯彻落实这两项法律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2006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0号发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2006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将水资源事业发展纳入了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标志着我国依法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第460号令公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6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1993年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了全面修订,确立了《水法》中规定的两项重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  相似文献   

16.
<正>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建设项目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科学高效利用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1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规定,四川省认真组织实施水资源论证  相似文献   

17.
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和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用水应当计量”,《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依法应当办理取水许可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取水口装置取水计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水利行政许可制度有三.一是取水许可制度.《水法》规定,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为家庭生活、家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除外)需经过申请,取得许可.二是河道采砂许可制度.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1990年16号文联合颁布实施的行政规章《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规定:“河道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为了贯彻《水法》第三十二条“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的规定,落实水利部《大力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及田纪云副总理一再强调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于1990年10月23~26日于广州市举办有各市和试点县水电局负责水资源工作同志参加的关于开展供水规划工作研讨班。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各地通过进行取水登记和发放取水许可证,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并按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加强了监督管理,强化了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