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水质评价的多目标性、模糊多变性及不确定性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为例,分别采用三种定权法的可变模糊评价法对其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与模糊集合法、熵权集对分析法、熵权属性识别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定权法的可变模糊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较符合,可见可变模糊评价法评价结果可信度强、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权的大坝渗流性态模糊可拓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评价大坝渗流性态一直为工程决策的难点问题,以某混凝土重力坝# 2坝段为例,构建了大坝渗流指标结构体系,选定了渗流评价标准和监控指标,利用可拓理论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并结合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渗流性态评价中的模糊物元,引入熵权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可拓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坝段渗流性态正常,评价结果合理,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依据生态健康的涵义,针对三峡库区脆弱生态典型区生态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熵权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组合权重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量模型,并评价了三峡脆弱生态典型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三峡库区生态规划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的模糊性和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运用模糊物元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概念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的模糊物元模型,并应用信息熵反映数据本身的效用值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避免了权重分配困难和主观判断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的不确定性.实例表明,运用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分析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状况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原基于模糊一致矩阵优选模型确定方案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模糊优先关系矩阵、模糊一致矩阵、优属度矩阵和指标特征值矩阵等对原有的模糊优选模型进行改进,并将熵权法引入模型中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建立了基于熵权模糊一致矩阵的电网规划决策流程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处理含有定性指标的模糊评判问题行之有效,计算简便、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
邓晓军  翟禄新  李艺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11):35-38,182
为定量评价河流健康现状,在阐述河流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熵值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桂林市桃花江河流健康评价中。结果表明,桃花江上、中、下游的相对隶属度分别为(0.110 31,0.248 77,0.267 29,0.316 90,0.056 73)、(0.143 01,0.191 79,0.413 91,0.204 15,0.047 14)和(0.154 82,0.071 66,0.334 65,0.317 59,0121 28),其对应的健康级别分别为差、中和中,限制桃花江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总磷、氨氮、CODcr、鱼类多样性、底栖动物种类、万元GDP用水、供水保证率和防洪能力,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水质评价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与模糊物元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以江苏省丰县为例,选取全县2012年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丰县复新河多处水体为Ⅴ类水,郑集河及大沙河多段水体为Ⅳ类水,污染严重,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见该模型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对各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判断,采用熵权理论确定了水质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属性识别法,选取4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台兰河灌区地下水水质属性识别模型。结果表明,灌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与实际水质情况相符,可见熵权属性识别法可充分反映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各数据样本的信息,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数据的随机性和等级标准划分模糊的特点,建立了水工混凝土坝裂缝危害性评估的云物元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价标准确定相应的云模型参数,采用AHP-熵权法计算评估指标的综合权重;然后以某重力坝为例,计算样本指标属于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裂缝对坝体结构影响的危害级别。最后将云物元模型与可变模糊模型进行比较,两种模型的评价等级相同,由此证明云物元模型合理、可行,为裂缝的危害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提出基于熵权和DHGF算法的安全管理评价模型。运用改进的德尔斐法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的思想,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的修正。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形成综合评判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实践表明:该方法集成多种方法的优点,大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大样本数据、投影寻踪、遗传算法以及插值型曲线评价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GPPIM),并给出了该模型建模的一般步骤。以宁陵县为例,在分析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宁陵县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分级标准,分析了样本容量对评价模型参数的稳定性影响后,选取样本容量为4 000建立了GPPIM模型,并对该区的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PPIM的评价结果可靠、可比性强,比模糊综合评价更为合理、精确。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水资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其管理质量不但会影响到人们生活与生产质量,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认识到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目前水资源使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严格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地下水资源质量。针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完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法能够降低数据维度,减少分析指标数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初选指标,筛选模糊综合评价因子,求取其权重集,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黄土地区洛河油田浅层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中。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评价因子,既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又减小了参与评价的数据量,提高了评价效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赋权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考虑了评价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水质评价结果比采用超标法赋权的结果更优;洛河油田富县区块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浅层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存在单一衡量指标的偶然性等问题,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超采区划分综合评价方法。运用该方法将地下水开采系数、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开采引发的生态地质问题作为影响因子,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榆次区为例,综合评价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效果。结果表明,开采系数法和水位变幅法对超采区的划分较为合理,诱变环境因子指标法划分结果存在滞后性,有较大偏差。该研究为后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开封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成因,依据开封市31眼深度600~1 600m地下水开采井的水质检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各亚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利用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法进行了水质评价,并从埋深、富水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水质特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开封市600~800m亚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最好,800~1 400m次之,1 400~1 600m亚含水层水质最差,随着埋深的增加,水质变差,富水性越强、水质越好。可见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法能够客观地描述地下水水质综合情况,避免了人为主观影响,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可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是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支撑,但人们往往只重视其使用价值,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造成地下水不合理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系统性价值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按利用地下水方式,将地下水生态系统分为三大类、服务类型分为四大类,并以此为基础,对赋存于地下水中的生态系统建立由10项服务指标、9种评估模型构成的价值评估体系。最后以邯郸市为例,2015年为基准年,对其涉及到的7项服务指标进行了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15年邯郸市赋存于地下水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合计为105.18亿元,直接使用价值为38.49亿元,间接使用价值为66.69亿元,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的1.73倍。研究认为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巨大,应在全面认识地下水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服务价值最大化。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关中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提出了合理开发关中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因地制宜地利用浅层地下水;积极利用基岩孔隙裂隙水、岩溶水和傍河地下水;解决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有计划地关闭部分承压水井等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PCSM-AHP体系的静升盆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升盆地为例,基于对地下水脆弱性概念的认识,以DRASTIC模型为基础,根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及静升盆地实际状况,构建了DRAIFAm指标体系,通过比较目前各种脆弱性评价方法,建立了PCSM-AHP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评价了静升盆地地下水脆弱性。结果表明,人工开采率和包气带介质是影响静升盆地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子,地下水脆弱性从盆地东南向西北依次增大,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对静升盆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广花盆地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基于广花盆地80个地下水监测井2010~2015年的监测数据,运用单项组分法和综合要素法评价了广花盆地的地下水现状,并分析了主要超标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广花盆地主要超标指标和地下水综合质量近六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花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亚硝酸盐、锰、高锰酸盐指数和铁,各超标指标的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受降雨影响,丰水期水质总体较枯水期好;受工业污染和人类生活污水影响,靠白云区一侧地下水水质总体较花都区差;受广州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人类生活污水逐年减少的影响,广花盆地地下水综合质量越变越好。研究成果可为广花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第Ⅲ承压含水层作为江苏沿海地区的主开采层,超采问题普遍存在,已形成若干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甚至引发淡水咸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为保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第Ⅲ承压含水层观测孔的多年水位监测资料,重点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开发利用的2个阶段(超采阶段、控制开采和压缩开采阶段)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变,从各水文地质区间界线的迁移、区域性降落漏斗及地下水水位动态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水动力场时空演化的6个发展过程(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发现主采层地下水动力场对开采活动的响应机制十分积极,地下水位对限采的响应机制多为滞后响应,滞后时间与水文地质参数、距漏斗中心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