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基于Pro/E Wildfire 4.0进行热流道注射模具的设计,介绍了热流道模具的结构特点,详细论述热流道模具浇注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尺寸计算、热流道板加热功率计算、热流道板线膨胀量计算及在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餐具盒塑料件的结构及设计了热流道注射模具,详细介绍了热流道注射模具浇注系统结构设计、尺寸计算、热流道板形式和热功率计算、热流道板线膨胀补偿计算及在模具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模具设计方案合理、结构紧凑、动作可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液晶显示器承载托盘的结构,设计了液晶显示器承载托盘热流道注塑模。详细介绍了热流道注塑模的浇注系统结构设计、热流道板结构设计及加热功率计算、热流道板的热膨胀及对策。生产实践证明,该模具结构设计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塑件成型时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为同类结构特点的注塑模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转箱塑件热流道注射模具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普通流道注射成型工艺和模具相比,周转箱塑件热流道注射成型模具的分型面由4个减少为2个分型面,模具结构简化。详细讨论了热流道系统的结构与尺寸设计计算、热流道板加热功率的计算、热流道板线膨胀量的计算及线膨胀的克服措施。  相似文献   

5.
饮料瓶坯注射模具的热流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娟华  赵一静  曹津 《塑料工业》2000,28(6):28-29,35
对饮料瓶坯注射模具的热流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从理论上计算了热流道的加热功率。对于注射成型加工温度范围较窄的PET塑料,可利用热流道板实现一模多腔热流道注射成型。热流道板的设计成功,为PET瓶坯多烧口注射成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汽车仪表盘透明壳盖为例,分析了壳盖侧抽热流道模具的结构,重点介绍了I型2点热流道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工作过程,对热流道板功率和热流道系统热膨胀进行了设计计算,采用浇口波位设计及隔热措施。结果表明,该模具结构设计合理,节约能源,提高产品品质,易于自动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正> 热量的计算是注射热流道模具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如能进行较准确的热量计算,那末可由计算结果去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元件及其功率、模具的热流道板的结构与控温方法等。 在热流道模具中,使热流道板(或喷嘴)从室温升到所需的工作温度,以及使其保持在该温度,这两方面均需给以一定的热量,为保证热流道模具正常工作,对这些工作过程所需热量我们进行了理论计  相似文献   

8.
注射模具中热流道系统的结构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型注射模具热流道系统的热流道板、热流道喷嘴及定位部分的结构及特点,同时还讨论了热流道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热流道板式浇注系统的电器外壳注射模结构。模具中采用了十字形热流道板和热嘴等标准件,使模具在设计和制造上大为简化。经生产使用其产品成型周期短、质量精度高,易于实行自动化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0.
热流道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注射模热流道技术。热流道分为用于单型腔模具的热喷咀元件和用于多型腔或单型腔多点进料的热流道组件,该组件由热流道板和热喷咀构成。在热流道组件设计中应考虑热流道板尺寸、加热元件配置及功率、热流道板的膨胀和绝热及浇口。分析表明,对于INCOEHIB3000、5000系列喷咀,热流道宽100mm,厚50mm,长按离中心最远的喷咀体至流道板边缘保持25mm的距离予以确定,流道直径12.5mm,加热元件可按I、H、X、T和Y型布置,按经验,成型温度190~205℃的树脂,单位体积热流道板所需热量1.8~2.2W/cm3,成型温度205~260℃的树脂取2.3~2.7W/cm3,成型温度260~315℃的树脂取2.8~3.2W/cm3,热电偶测量点与流道距离不大于10mm,通过冰箱蔬菜盒模具改造的效益分析,表明安装热流道系统后,生产冰箱菜合塑料件5万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投入的3.4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实验测定了DL-及D-青霉胺在273.15~333.15 K、不同质量比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以此确定了合适的结晶溶剂比例。绘制了273.15、283.15、293.15、303.15、313.15和323.15 K下青霉胺溶解度曲线。测定了D-和DL-青霉胺以及ee值为87%溶液的介稳区宽度。研究了不同ee值饱和溶液(饱和温度为313.15 K)在不同初始过冷度下起始成核情况及ee值为87%的饱和溶液在不同初始过冷度和晶种量下的等温结晶过程。最后考察了不同降温速率、晶种量对ee值为87%原料的结晶拆分情况。结果表明,对于等温结晶过程,随着结晶进行,产品ee值下降,且初始过冷度越大、晶种加入量越多,ee>99%的产品收率越高;对于降温结晶过程,产品ee值随收率增大而减小,且降温速率越慢、晶种加入量越多,ee>99%的产品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热解制备高品质生物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油是能源富集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碳闭路循环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生物质热解反应过程复杂,生成的生物油热值低、含氧量高及强酸性等特点,制约了生物油的分离提纯、制备合成气以及燃烧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油品质的提升迫在眉睫。本文从生物质三组分、原料预处理、反应参数、催化剂、反应器等方面综述了影响生物油品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生物油的特点,不同预处理下生物质特性的变化与生物油的关系,催化剂参与的热解行为对提升生物油品质的导向作用以及常用生物质热解反应器的特点,并对影响生物油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影响制备高品质生物油的诸多因素提出建议,以期为制备高品质生物油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雅斌  张迎霜  杜海玲  黄伟  王晖 《化工进展》2022,41(4):2140-2149
塑料制品因其质量轻、性质稳定等优点而得到广泛使用,但大部分废旧塑料未被合理回收而成为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废旧塑料回收、再加工成为保护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而分离是废旧塑料能进行再加工的重要环节,目前已经发展了丰富的分离方法,其中塑料浮选法因具有工艺简单、污染少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塑料浮选中,其表面亲疏水性受环境的影响,该过程进一步恶化分离效果。为了避免分离过程的波动性,急需探究环境因素对亲疏水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了ABS、PC、PS三种废旧塑料,探究环境对浮选分离及表面亲疏水性基团重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改性后的ABS、PC、PS处于极性环境时,塑料可浮性基本未发生改变,接触角发生轻微浮动,表面仍保持亲水性。处于乙醇环境中,塑料可浮性上升,其接触角上升至75°左右,表面疏水性恢复速度大于极性环境。而在非极性环境中,塑料可浮性上升速度较快,表面完全恢复为未改性前的疏水性。在极性环境中,亲水基团更容易停留在表面,随着极性的减小,亲水基团逐渐迁移至本体,塑料表面恢复为疏水。因此,极性环境更有利于塑料表面保持亲水性。  相似文献   

14.
Latex paints contain several types of particles including polymer binder, primary pigment, extenders, and colorants. When the paints contain associative thickeners, control of particle dispersion can be very complicated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articles with dispersants, surfactants, and the associative thickener itself. In particular, dispersion of the pigments can act independently of dispersion of the binder particl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situation are manifested 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paint and of the films it form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se interactions in terms of their colloid chemistry and shows the consequences of additive choices on the particle dispersion and also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model paint films. Presented at the 2006 FutureCoat!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Coatings Technology, in New Orleans, LA, on November 1–3, 2006.  相似文献   

15.
沈亚兰  刘阳  俞海淼 《化工进展》2019,38(3):1324-1328
以松木木屑为生物质原料,在两段式反应器上进行甲烷、水蒸气对生物质催化气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考察了甲烷与生物质之比α、水碳比S/C对气体产率、碳转化率、焦油产率、焦油组分和露点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α从0增加到0.4,合成气中H2的产率增加了57.4%,甲烷的加入有利于生成富含氢气的合成气;α为0.2时碳转化率最高,为86.9%,焦油产率下降了30.5%,第二、五类焦油的产率达到最低,可见适量CH4的添加能促进焦油的转化,特别是大分子焦油和酚类的反应。随着S/C的提高,H2产率升高,CO产率降低;S/C从1增加到1.5,各类焦油的含量均有所降低,当S/C进一步增加到2时,第二、五类焦油含量却有所上升,说明水蒸气可以促进焦油向气体分子转化的反应,但过量的水蒸气抑制酚类和大分子焦油的分解。总之,甲烷和水蒸气的适量添加均可以提高合成气中H2的含量,降低焦油产率,提高合成气的品质,有利于气化产物的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古宏晨 《化工进展》2003,22(12):1253-1257
详细分析了纳米材料产业化所具有的共性规律,提出了纳米材料产业化须经历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市场开拓、垄断期生产、稳定生产期、衰退期等7个阶段,阐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目的及相互联系。通过上述分析,提出了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必须建立面向过程特殊性的单元操作理论和过程放大的方法论。以纳米粉体合成过程的动力学、微观混合及液相反应的放大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还分析了纳米粉体应用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分散、表面改性及稳定性问题,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中国众多纳米粉体企业的现实状况,还就纳米材料从研究到工业化必须解决的接口不畅及企业的机制问题,对有志于纳米技术的投资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军  贾悦  刘博  张则俊  安静  蔡贤明 《化工进展》2020,39(z2):372-378
集输过程中的含油污泥具有成分复杂、含液率高、乳化胶结稳定等特性,占油田危险废物新增量的约60%,是污染防治的重点。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大量“调质-固液分离”减量化技术降低其环境风险和处置成本,但仍存在需要针对含油污泥不同来源优选相匹配的减量化调质方法和装置的难题。为此,本文回顾了氧化、破乳、絮凝、干化/半干、超声波、微波等化学与物理调质方法,离心机、叠螺机、压滤机3种固液分离装置研究进展,通过分别对各种调质方法及装置的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其作用机理、优缺点、适用对象。其中化学调质方法中破乳氧化、加酸更适用于高含聚油泥;表面活性剂破乳需加热,可与超声波相结合;有机和无机絮凝剂配合可提高罐底泥中油回收效果;干化/半干化法受经济效益制约。在文献基础上,认为未来应加强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电化学系统、椭圆叠螺机、基于固液分离装置数值模型基础上的设计与优化软件、多学科相结合的减量化耦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模型实验,使用饱和氯化钾溶液制作的冰样模拟重型废钢,研究其在底吹气体搅拌反应器中的运动、融化及溶质的混匀规律。探究了单孔吹气模式下的液面高度、双孔吹气方式下的气体流量等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孔吹气时,液面高度较低时(液面高度与直径比为0.42),气柱发展不充分,容器内环流较弱,盐球在气柱上下往复运动,融化较为缓慢。随着液面高度增加(液面高度与直径比为1.04),盐球随着环流运动,融化过程加快,按照98%标准得到的KCl的混匀时间甚至低于融化时间。双孔吹气时,A孔气体流量0.8 m3/h不变,B孔气体流量为0.5和1.0 m3/h时,盐球从吹气孔A上方加入后,在容器底部停留一段时间,在60~70 s之后才运动到顶部,沿着环流运动;B孔流量增加至1.5 m3/h时,盐球不会在底部停留,随气柱运动到吹气流量大的一侧的羽流区,其融化过程较快。在双孔吹气方案中,也发现了KCl的混匀时间低于融化时间的规律,这和融化末期盐球质量较小,释放的盐分较少有关。在本研究中,双孔吹气对盐球融化的促进作用不如单孔吹气且流量较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宋文婷  郭静  杨倩倩  程刚 《化工进展》2020,39(1):380-386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迁移并富集在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性高、难降解,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已成为制约污泥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考虑到物化法处理污泥有机污染物的工程局限性,本文介绍了城市污泥中多环芳烃、苯并(a)芘与矿物油3种代表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危害。围绕污泥厌氧消化、好氧堆肥以及两者联合的作用机理,论述了有机污染物在污泥处理过程中的降解转化规律。分析了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成因,指出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影响降解效果的关键因素,污泥微生物细胞壁和有机污染物结构的稳定性阻碍了有机污染物与微生物的充分接触,从而影响了生物降解速率。为此,分析了热解法、超声法、臭氧法和添加外源物4种辅助手段的作用及其强化降解的效果。通过归纳总结,明确了污泥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工艺组合及其过程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吸附法脱除废水中四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TC)是目前生产和使用量比较大的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化学性质较稳定且难以代谢而容易富集于土壤和水体中。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细菌耐药性增加,而且会产生抗性基因并诱导产生超级细菌,因此对含TC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刻不容缓。吸附法具有易操作、去除率高、经济、环保等优点,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效去除抗生素方法。吸附法去除废水中四环素所用的吸附材料类型不同、种类繁多,本工作总结了炭质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矿物材料这三类常用吸附剂,列举了上述材料对TC的吸附容量,分析了pH值、温度、离子强度和其他因素对TC吸附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三类材料吸附TC时不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的拟合情况,发现大多数材料的吸附动力学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吸附热力学采用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其吸附过程。阐述了去除TC过程中所涉及的机理。对这三类材料吸附TC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比较,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为加快制备更经济、高效、可再生的TC吸附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