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静  杨润忠  杨建安 《电视技术》2021,45(12):20-23
现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遗题材纪录片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了丰富的叙事维度与视听构建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路径作用.随着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日渐衰落,继承、传播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通过传播学角度研究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借助视听语言艺术保留、传承非遗文化,成为当前学术领域探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以大型系列纪录片《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影像录》为例,分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概念与发展状况,分别从拍摄角度、视听语言等方面剖析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中的视听构建艺术,以期促进国内非遗题材纪录片在创新发展与传承中国文化内涵中体现出相应的发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戏曲文化借用媒介载体,以纪录片的形式,重启淡化的戏曲故事,将之传递给大众,延续中断的文化记忆,同时给人以精神启迪,加强国人对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大戏记忆》是在国家进入新时代,导演关注文化振兴,为传承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核而出品的剧作。戏曲文化类纪录片本质上是一种以叙事解说展示内容、承载文化、激活记忆的话语媒介,通过构建叙事话语、叙事符码等进行场景联动,以激活命运相连的主角英雄记忆、共情故事的群体乡情记忆、爱国热情的集体家国记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基于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纪录片《大戏记忆》的传承和创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2年2月10日,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酒文化》开机仪式在北京举行,该纪录片把中国酒文化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融为一体,将中国酒文化的传承带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美食题材纪录片已成为国内一种重要的纪录片类型。该类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不仅是凝聚民族情感的样本,在对外传播实践上也具有重要价值,成为西方观照中国的切入点之一。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法,对《风味人间》系列纪录片所表征的空间进行考察。在实体空间层面,《风味人间》通过刻画中国城乡空间的融合与对立,表达出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忧思;在想象空间层面,该纪录片通过方言和人物这两大感官要素,为观众塑造了基于地方符号的情感空间;在意义空间层面,基于该纪录片的网生特性,观者与创作者通力打造出弹幕主客互动空间,实现意义的延伸和流动。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能够直接地对于文化进行描述、传扬、反思、传承.目前,中国的纪录片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其中大部分采取人文角度作为切入点,所以不免会涉及方言.纪录片中的方言在进行文化传播时能够担起构建内容、增强真实感、加强审美艺术感、深化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纪录片进行文化传播时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是—个历经五千年文化积淀,具有极其复杂的语言表达系统的文化古国,又由于纪录片能够直观地反映人与文化这一角度,且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反思空间与受众思维自由.因此,在影视人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时候,必然会对地方方言进行涉及和使用,去表达人物、故事与文化.  相似文献   

6.
赵麒 《西部广播电视》2018,(19):121-122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近年来纪录片领域讨论的热点,它的走红吸引了人们对历史文化、文化传承、传统工艺、匠人精神等的关注。该纪录片分为三集,分别展现对书画、钟表、木器、陶瓷、织绣等文物的修复过程。《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在业界内外均引起极大关注离不开它的叙事方式,该片以"人"为第一角度,将故宫内的各项修复工作转以"日常化",以最平凡的语言叙述着每一位故宫修复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状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对修复工作者的敬意,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自豪。  相似文献   

7.
影像看板     
中国3D首获国际大奖《世博之光》闪耀好莱坞 2012年2月,由北京东方全景公司(OPA)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摄制的上海世博会3D纪录片《世博之光》,在世界3D联盟主办的第三届3D创作艺术奖评选中荣获评委会奖。这是中国3D影片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世界3D联盟是涵盖全球3D电影摄制、发行以及显示终端的权威性行业组织,每年一届的3D电影评选成为世界3D电影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8.
《新潮电子》2010,(5):82-83
4月20日,索尼推出了两大系列三款3D电视机、3D蓝光播放机以及3D蓝光家庭影院系统,不仅显示了索尼在3D领域强大的技术实力,更为中国家庭揭开了3D娱乐生活的序幕。我们特别对索尼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家用显示产品科经理高明先生作了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9.
系列电视纪录片《非洲百科》已由瑞典的斯托克顿公司制作完成,这部纪录片为展现来自各个非洲国家的创意艺术家的美术、电影、时装、设计、音乐与其它现代文化作品提供了视觉体验平台,系列的第一集《安哥拉》已经于2014年9月25日在瑞典电视台播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纪录片传播渠道狭窄,也没有艺术院线,跟西方同行业的差距很大,国际顶级纪录片在中国的传播几乎为零,中国观众没有渠道观看到国际顶级纪录片,纪录片领域的从业人员更是缺少与海外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中国》于2020年在湖南卫视首播,节目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纪录片《中国》的制作方式有别于其他纪录片,该作品基于历史史实,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再现“真实”,从视听元素和人物要素等方面进行虚构,这是纪录片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同时也帮助纪录片创作者打开了不一样的创作视野,提供了纪录片创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有了明显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走出国门的纪录片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局限进行分析,以期客观认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现实需求和重大意义,在看到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3D野生动物纪录片拍摄案例,对3D一体机、支架机野外拍摄流程、拍摄中的3D立体感的把握及后期剪辑镜头节奏把握等经验进行了归纳整理,对此次纪录片拍摄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中最具时代活力、社会影响最大的文化样式之一。它是画面语言的艺术.即使是一部没有任何解说甚至对白,仅仅通过字幕介绍背景的纪录片依然可以彰显文化,唤起情绪、情感上的共鸣。中国的纪录片缺乏政府背景和资金支持,主流及独立制作人却在国外的纪录片电影电视节上频频入围、获奖。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让世界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冷凇是近年来参加国际电视节最为频繁的中国电视人之一,他的作品也频频亮相于国际电视电影节。在交谈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冷凇的迫切,那就是让中国纪录片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整体性与“和合”之美,“和合”文化的传承在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都有体现。该系列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了重新建构,表达了“天人合一”及“和合”之美的美学观,并以“传统+科技”的形式阐述和谐之美。而兼收并蓄作为“和合”之美的一大特点,在节目中则以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来呈现。中国传统美学与“和合”文化的联系紧密,而“和合”文化更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从传统符号重构、科技与传统融合、传统的现代式表达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中国传统美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影像看板     
3月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高清付费频道“求索纪录”正式开播。高清“求索纪录”频道播出的节目涵盖自然、科技、历史、探险、文化等领域,这个频道还将进一步打造中国最大的自然、人文、科技、时尚、汽车、少儿等纪录片系列内容组合。高清“求索纪录”频道由杭州广播电视台开办,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负责整体运营。是华数新媒体板块向内容产业链上游扩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3D纪录片《国脉》获得CAA2014国际3D电视纪录片类杰出成就奖——国际卢米埃奖.本文细致回顾了该片的创作过程,对影片拍摄忍路、器材选择、技术团队、素材记录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共和国医者》讲述中国医者一生用热血和求知铺就革命、建设、救治之路的感人故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教育意义与主流宣传氛围。本文以纪录片《共和国医者》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根基,通过分析其叙事主题、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及叙事价值,发现该纪录片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个人成长中,真实还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医学界从艰难走向光辉的峥嵘岁月,也为广大观众提供回溯党指引下我国医学百年发展脉络的机会,承担了记录与传承历史的重任,为讲好中国医学故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元旦,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开播。这是我国电视领域的一件大事。3D电视充分体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大大提升了电视功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开播3D频道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广播电视现代传播能力、加快建设广播电视强国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抢占文化领域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和媒介载体,在传播中国诗歌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外合拍的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在叙事方式、视角处理、内容元素方面与以往人物纪录片相比有了创新,尤其是加入了翻译吟诵等新形式,以更加贴近国外观众的话语方式、思维模式等方式展现中国诗歌文化,提高了中国诗歌文化在国外的接受范围和传播力度,也提升了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