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进入城镇化进程的下半场,城郊乡村地区将是未来极具活力的区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城乡联系多元密切,城郊乡村地区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东部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城郊乡村地区的规划方法,从分析人地关系、城乡关系入手,借鉴临湖、临海地区乡村的发展经验,形成适合西昌市城郊乡村地区的空间发展模型,提出在规划技术上应强调自下而上、多途径、多方式和弹性的控制方法,规划理念上应关注社会学因素,尊重人的意愿、满足人的需求,进而通过多途径实现城郊乡村地区的精明增长,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正处于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型时期,公园城市是继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之后,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理念,对于探索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论文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理论研究,在深度剖析公园城市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不同模式公园城市的实践案例,从系统思维视角提出公园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潇玮  王竹 《建筑与文化》2016,(12):117-119
城郊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与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该文章基于乡村建设中产业重构与空间重组的现实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形态模式,实现城郊乡村活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转型重构语境下的城郊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城郊地域发生巨大变化,城郊乡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发展乏力、乡愁记忆淡漠、人居环境堪忧等共性特质。文章基于人本视角建构了"产业、空间、文化和人居环境"四位一体的城郊乡村转型重构模型,倡导"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集约布局的村域空间、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和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汉中市青龙寺村为例,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郊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园城市、乡村振兴均是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在剖析公园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为例,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认为其表达路径即为公园城市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等五大时代价值在乡村地区的体现过程,并将此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发展,而且注重乡村统筹发展.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窘境,重新认识川西林盘的价值,加快推进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事关成都乡村振兴的成效.文章在总结前期对川西林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公园城市背景下川西林盘的规划与探索,明晰成都市乡村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路径,以期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启示,为乡村规划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系统地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规划新路径.本文全面梳理、总结了成都市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验,包括在发展逻辑、发展方式、营城路径、治理方式等方面实现理念转变,探索实现公园城市与人及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公园城市创造更多价值服务人民、提升公园城市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等的规划策略,引领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出台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开启了成都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型地区在发展理念上经历了消极对待、被动式保护、生态强管控、生态文明建设4个阶段,并逐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关注焦点。同时,传统规划编制缺少对生态型地区的关注,需要探寻不同于城市地区的规划编制思路。结合上海崇明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创新探索,首先梳理崇明生态岛建设历程与历版总体规划,基于上海对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新定位,剖析本轮总规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出战略引领、两规合一、实施管控等技术路线。进而提出崇明总规编制的4个技术创新探索:规划理念方面,倡导"+生态"与"生态+",探索生态地区发展新路径;空间模式方面,关注全域空间谋划,突出城镇空间减量与增量管控,推动乡村地区存量活化;特色管控方面,塑造崇明特色风貌,推动交通布局模式转型,强化导则管控与创新;成果表达方面,从技术文件转向"政策报告",更加便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中后期,大都市区出现城市拥挤和蔓延现象,且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更向往自然的乡村美景,产生了对休闲、生态环境的诉求。乡村空间资源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多价值逐渐显现。在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当下,提出大都市区乡村空间保护的一种新的范式——乡村公园,通过对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的保护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思路。这与德国区域公园战略背景相似。可见,乡村公园作为防止大都市区蔓延、提供城市休闲和保护乡村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疍家水乡乡村公园的规划实践,总结乡村公园的深刻内涵,探索大都市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河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纽带,其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由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游憩型功能的转变。滨水空间已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文章基于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示范区背景,以“河道一体化”为设计理念,以《成都市公园城市河道一体化规划设计导则》为抓手,探索河道规划设计与导控的新路径,以期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资源统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12.
范锐平 《城市规划》2020,(4):9-11,30
成都自2017年提出城市东进以来,已历时三年,在全面规划转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又迎来了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这关键时期,成都主动肩负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担当,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处理六大关系、实现五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片区综合开发营城新模式,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尤其是新区规划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公园城市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和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目标与内涵,提出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路径。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风景园林发展将迎来新契机,风景园林行业更应体现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新目标和新需求的积极响应和新的作为,不断丰富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开启新时代风景园林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引言关于成都,一直流传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说法。正是这种"悠哉游哉"的地域文化,让成都享有"宜居城市"的美誉。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市天府新区时提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1"公园城市"作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理念首次得到官方确认。传统城市集中成片发展,城市和公园的关系是以公园的开放空间为图,城市街区为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我国对于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空前重视。在长期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的人口与功能等要素过度集中及蔓延式的空间拓展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应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建设郊区新城。在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寻找郊区新城转型发展路径是对于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本文在整理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生态理念与郊区新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理念对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郊区新城建设的影响,并以成都新版总规中郊区新城新津为案例,重点研究空间规划对于生态理念的承载方式,尝试探索生态理念指导下适于郊区新城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贺勇  陈钰凡  赵静 《室内设计》2023,38(5):17-23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村落在城镇 化进程中,拥有独特的发展条件,也面临“非城非 乡”的发展困境,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战 略导向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的城 乡过渡性、边界不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等特征, 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地关系矛盾,受到学界的 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 城镇杭州市瓜沥镇为对象,对瓜沥镇64个乡村进 行广泛调查,并在其中选择了13个相似自然条件 的乡村,从其500 m尺度样本的差异化形态的定 性分析入手,探讨瓜沥乡村功能转型与形态演化 动态耦合关系。最后,以三个典型样本的多功能 转型过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郊乡村聚落多 功能转型的实现路径。本研究揭示了瓜沥乡村聚 落的功能转型经历了起步、分化、冲突和协同四 个阶段。在政策及资金的倾斜作用下,政府引导 的治理创新对乡村聚落的多功能协同发展起到关 键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 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未来的规划与发展策略具有 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专家观点     
《小城镇建设》2010,(9):14-14
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林业建设和规划 我国的小城镇及正在城镇化的乡村面广量大,尚欠开发,所以有广阔的施展空间,从人居环境整体来看,位于大中城市和大面积的自然环境之间,是从极度城市化的大中城市到大自然的过渡地带,可以建成有别于过于拥挤的大城市,也有别于农村的无规划状态,有利于城市人口外流及农村人口不直接涌入大城市,是我国城镇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背景下的城郊乡村发展应当注重城乡融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阮巷村作为一处动迁安置的集中农居点,为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城郊乡村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其设计旨在将阮巷建设成为一处海绵乡村、宜居乡村、绿色乡村。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城市街道空间更新改造的发展趋势,梳理了当前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对街道空间发展的新要求。同时结合三亚市解放路综合环境整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了城市修补理念指导下的街道综合环境整治的价值理念、技术方法和实施策略,探讨一种人性化、渐进式的街道空间整治提升过程。同时,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对如何开展街道空间环境的整治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廊道是新时期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城市生态产品供应的重要抓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廊道面临强大的城市蔓延压力,需要寻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对于城市近郊与环中心城地区的生态廊道,由于其相对远离城市密集建设地区,自然资源往往较为丰富,成为市民游憩的重要空间,在城市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空间发展诉求。文章以广州生态廊道规划与实施历程为基础,以“三生”空间融合发展为目标,从生态强基、服务提质、产业创值3个维度探索生态廊道生态价值实现的规划策略,并将这三大策略应用在广州环中心城地区的生态廊道—“翠环”的规划实践中,同时提出生态廊道生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政策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