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儿童和青少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物理治疗及药物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友  杜军保 《中国医刊》2006,41(11):51-52
晕厥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病症,可有许多原因引起。据一项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而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晕厥的病因复杂。其中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病因,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反射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本院儿科对154例晕厥患儿统计显示神经介导(反射性)的晕厥(主要是VVS)为65.6%,心源性晕厥占6.5%,不明原因晕厥占16.2%。反复发作的晕厥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研究发现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与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相似,因此对VVS患儿进行治疗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VVS的治疗包括对患儿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
任燕  杜爽 《新疆医学》2007,37(5):300-301
晕厥原因复杂,可有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占不明原因晕厥中的70%~80%,[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1].尽管VVS很少威胁生命,但很多研究表明,反复发作的晕厥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对VVS患儿进行正确的治疗.对VVS患者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及起搏治疗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张若松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0):777-779
晕厥是儿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病症,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反复出现的晕厥可使患儿的生活质量明  相似文献   

5.
儿童血管迷定性晕厥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 80 % [1] 。尽管VVS很少威胁生命 ,但很多研究表明 ,反复发作的晕厥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对VVS患儿进行正确的治疗。对VVS患者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及起搏治疗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1 盐和液体疗法饮食中增加盐的摄入和增加液体的摄入是治疗VVS的基础。增加盐类的摄入能增加细胞外液量 ,从而可缓解由体位变化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国外对 2 0例VVS患者采用随机治疗 ,随访 2个月后发现补充盐的…  相似文献   

6.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主要类型,也是儿童晕厥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病率女孩高于男孩,多数预后良好,但发作频繁时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确诊率的提高,VVS的研究逐渐成为儿童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重点围绕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3个方面对儿童VVS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时,血管扩张、心率骤降.导致心输出量明显降低,血压下降,可突然发生晕厥或晕厥前状态。本文报道1例VVS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进行双腔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8.
张宝忠  张玉翠 《医学综述》1999,5(10):462-464
<正>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 Vagal Syncope,VVS)是诸多晕厥中既特殊又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本文旨在对近年来VVS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或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以血压突然下降为其特点,有或不伴有心动过缓和自主神经兴奋的其他表现,在晕厥病例中占相当大的比例。VVS预后通常较好,小部分VVS为恶性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晕厥发作过程伴大于5s的心脏停跳,尽管有可能出现上述较严重的并发症,但VVS总体的预后是较好的。2010年7月我科收治1例晕厥原因待查后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从而使患儿意识丧失、肌张力不能维持而摔倒的一种病症.据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15%的儿童有过晕厥的经历[1],且在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201 1年我们最新研究发现,在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48%系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2],其严重地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尽早地诊断和治疗将对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诸多晕厥中既特殊又常见的一种类型,特别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晕厥患者。倾斜试验对诊断本病较敏感且特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VVS及POTS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患过敏性疾病与非共患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一般情况、症状评估、过敏指标以及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与症状评分/晕厥发生频率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7例患儿中(VVS 43例,POTS 24例)共有21例(31%)共患过敏性疾病,伴随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皮炎及食物过敏,其中以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就诊年龄、性别比例、基础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过敏组相比,过敏组的起病年龄(月)较大[11±2 vs. 9±3],病程(月)偏短[8.0(0.1,24.0) vs. 12.0(0.1, 144.0)]。在VVS患儿中过敏组晕厥发生频率(次/月)较非过敏组高[2.50(0.08,30.00) vs. 0.25(0.03,5.00)]。过敏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50(0.70,5.90) vs. 1.65(0.30,6.20)]及计数(×109)[0.18(0.05,0.71) vs.0.10(0.02,0.38)]较非过敏组更高,P均<0.05。VV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相比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OT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及直立试验中心率增加最大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敏性疾病是VVS及POTS儿童常见的共患病,其中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具有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出现直立不耐受表现的起病年龄较大,更可能因短期内发作较为频繁而就诊;VVS合并过敏性疾病时晕厥发生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晕厥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其中部分晕厥患者经过病史、体检及临床各种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eope,VVS)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约占70%。近年来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已逐渐成为诊断VVS的一项重要检查。作者采用HUT对22例晕厥患者进行测定,评价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建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70-2071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的临床表现,比较VVS患者在性别、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51例VVS中,女性高于男性1:0.82(P<0.05 ),发生诱因中以久站及体位改变较常见,先兆症状中以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多见.结论:VVS的临床特征虽差异较大,诱因较多,但认识到VVS的发病机制及所表现的不同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流低灌注引起一过性意识丧失和维持机体姿势的肌肉张力丧失,可在短时间内完全自行恢复。临床上常见到VVS患者有家族聚集倾向,近年来有关VVS患者的家族遗传特征引起关注,且从临床及分子水平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铁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晕厥专业门诊或住院的年龄4~17岁的患儿共57例,其中确诊为POTS的患儿40例,VVS患儿17例。采用血清铁及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血清铁值对鉴别儿童VVS和POTS的预测价值。结果:POT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17.4 μmol/L(四分位数间距13.5~21.8 μmol/L),VV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8.9 μmol/L(四分位数间距7.5~17.6 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血清铁11.8 μmol/L作为界值对VVS和POTS患儿进行鉴别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4.7%。结论:血清铁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VVS和POTS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运动平板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运动性晕厥多属于血管张力与容量失衡性晕厥[1],临床研究证明:晕厥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大脑一过性急性缺血,脑供血中断超过8s或脑组织氧供下降20%便足以引起意识丧失。即出现晕厥[2]。Framingham研究报道晕厥的发病率为0.62/100人年[3]。晕厥最常见的病因是神经心源性,其次为心律失常。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神经心源性晕厥的一种。VVS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良所致,表现为外周血管阻力和心率的调节异常,占晕厥发作总数的40%[4]。  相似文献   

18.
血管迷走性晕(vasovagal syncope,WS)是临床上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的常见原因。正常人群中青少年WS发生率约15%。其预后虽然较好。但常反复发作,容易发生意外。倾斜试验(head up tilt table test,TTT)是公认的诊断和评价VVS疗效的准金标准。本文拟在UPS患者中探讨TTT对VVS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清铁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晕厥专业门诊或住院的年龄4~17岁的患儿共57例,其中确诊为POTS的患儿40例,VVS患儿17例。采用血清铁及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血清铁值对鉴别儿童VVS和POTS的预测价值。结果:POT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17.4μmol/L(四分位数间距13.5~21.8μmol/L),VVS患儿血清铁值中位数为8.9μmol/L(四分位数间距7.5~17.6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血清铁11.8μmol/L作为界值对VVS和POTS患儿进行鉴别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4.7%。结论:血清铁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VVS和POTS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杜娟  陈书琴  朱红枫 《西部医学》2012,24(3):552-554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晕厥(VVS)患儿血浆NO浓度、血小板5-HT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经HUTT确诊为VVS患儿20例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在HUTT前后分别测定两组血浆NO浓度、单位血小板5-HT含量以及SpO2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出现阳性表现时血浆NO浓度、SpO2与试验前平卧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试验结束后血浆NO浓度、SpO2与试验前平卧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处理恢复后SpO2与开始平卧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在出现阳性表现时血小板5-HT含量与试验前平卧位相比较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试验结束后血小板5-HT含量与试验前平卧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NO浓度升高可能是触发VVS发病的机制之一;中枢5-HT系统可能参与了VVS的发病过程;VVS儿童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可能是导致晕厥及晕厥先兆的主要原因,并可能成为临床诊断VVS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