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2.
牡丹籽油含有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多种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其中α-亚麻酸含量约为40%,远高于橄榄油中的含量,牡丹籽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综述了牡丹籽油的主要成分、提取方法及应用,对牡丹籽油今后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滇牡丹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通过Rancimat法测定了滇牡丹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滇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效果,进而推测出滇牡丹籽油在常温20℃下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滇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0.46%、亚油酸15.48%、亚麻酸74.09%、棕榈酸6.62%、硬脂酸1.3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03%;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为原花青素滇牡丹籽黄酮二氢杨梅素V_EV_C茶多酚β-胡萝卜素,添加0.04%原花青素时,常温20℃下滇牡丹籽油的货架期为179.83 d。  相似文献   

4.
旨在为油用牡丹的品种选育、牡丹籽油的营养评价和产地溯源提供参考信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4个油用牡丹主产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亳州和甘肃兰州)的凤丹牡丹籽油和紫斑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检测,并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含有11种脂肪酸,以α-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8个牡丹籽油样品中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角鲨烯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相同产地的凤丹牡丹籽油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紫斑牡丹籽油的(p<0.05),亚油酸相对含量除河南洛阳产地外均显著高于紫斑牡丹籽油的(p<0.05);甘肃兰州牡丹籽油的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产地的(p<0.05),可作为对兰州牡丹籽油进行鉴别的指标之一;牡丹籽油中角鲨烯含量、油酸和α-亚麻酸相对含量,均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且牡丹籽油中的角鲨烯含量随着油酸、α-亚麻酸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亚油酸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综上,品种、产地及环境因子的不同均会造成牡丹籽油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GC分析溶剂浸提法所得苹果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苹果籽油中主要含有6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近80%;胰脂酶水解甘油三酯表明苹果籽油sn–2位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含量占90%以上;RP–HPLC–ELSD分析了苹果籽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主要包括11种甘油三酯,其中LLL、OLL、OOL占70%以上,进一步验证了苹果籽油属于油酸―亚油酸型油脂。  相似文献   

6.
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在分析测定牡丹籽油的理化特性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含量,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00%。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为主,含量分别为23.92%、27.58%、40.50%;采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得牡丹籽油中除游离脂肪酸外,含有95.89%的甘三酯和4.11%的甘二酯;猪胰脂酶水解分析牡丹籽油的Sn-2脂肪酸组成,结合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出牡丹籽油甘三酯组成。牡丹籽油中主要是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的甘三酯,其中三不饱和脂肪酸甘三酯的含量达到71.00%以上,一饱和二不饱和脂肪酸甘三酯含量大于15.00%;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籽油中维生素E总含量为0.56 mg/g;Rancimat法测定的氧化稳定性结果为110℃,2.85 h。为牡丹籽油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提取试剂、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和料液比对牡丹籽毛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牡丹籽毛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毛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正己烷作为提取试剂,超声温度为50℃,超声时间为50 min,超声功率为140 W,料液比为1∶15(g∶m L)。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毛油的提取率为(26.11±0.01)%。气相色谱分析显示,牡丹籽毛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35±0.51)%,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8.80±0.24)%和(41.13±0.09)%,说明牡丹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8.
以紫斑牡丹籽为原料,运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实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对紫斑牡丹籽油的化学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紫斑牡丹籽油的最佳提取时间为5.2 h、料液比1∶6.2 g/m L、温度(52±1)℃,在此条件下紫斑牡丹籽出油率可达31.36%。最佳工艺所得紫斑牡丹籽油经GC-MS分析显示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主要含有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其中亚麻酸占其总脂肪酸含量的65.23%。紫斑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其脂肪酸总量的96.62%,饱和脂肪酸占其脂肪酸总量的3.38%。紫斑牡丹籽仁出油率高,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符合我国健康食用油标准。  相似文献   

9.
杨学芳 《中国油脂》2021,46(10):42-46
采用气相色谱和化学滴定等手段,对不同产地的13个成品沙棘油及3份实验室提取的沙棘油(分籽油、全果油、果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特征指标(相对密度、折光指数、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份沙棘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折光指数(n40)、相对密度(d2020)、碘值3个特征指标基本是按籽油、果油、全果油的顺序依次减小,皂化值则较为接近。沙棘籽油以亚油酸、亚麻酸、油酸、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4%~88.1%;全果油以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9%~70.4%;果油以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1.9%~89.1%。沙棘油与3个进口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在比例与含量上有很大差异。研究表明沙棘油是一种营养丰富、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10.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利用香薷籽资源 ,对香薷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香薷籽含油率为 4 2 .38%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中α -亚麻酸的含量为 5 8.0 6 % ,亚油酸为 2 0 .70 % ,油酸为 11.70 % ,棕榈酸为 6 .93% ,硬脂酸为 2 .6 0 %。香薷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 .4 6 % ,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植物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牡丹鲜花花瓣为原料,采用超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技术(SFE-MD)方法制备牡丹鲜花精油,并对其挥发性组成成分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析,可鉴定出牡丹鲜花精油含有95种组分,进一步与图谱库中CAS号相同的组分进行合并,确定了76种组分。其中,牡丹鲜花精油的主要成分共有7种,总含量达74%:分别为樟脑(24.8%、)芳樟醇(20.2%)、松油醇(5.3%)、黄樟脑(6.3%)、反式—橙花叔醇(5.7%)、桉叶油醇(5.3%)、4—萜烯醇(3.0%)。  相似文献   

12.
以牡丹籽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液料比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强弱顺序依次为酶解温度、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时间,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2℃、液料比3∶1、酶添加量3.6%(以牡丹籽质量计)、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提取率可达92.8%。  相似文献   

13.
牡丹籽油成分、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牡丹籽油是一种新型保健食用油脂,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中不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十分丰富,而且还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药价值。因牡丹籽油开发利用较晚,其提取和加工工艺还需进一步优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牡丹籽油成分分析及制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综述了牡丹籽油的成分、功效、提取工艺及精炼工艺等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牡丹籽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牡丹籽油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淑慧 《中国油脂》2020,45(10):5-9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1999—2019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牡丹籽油的文献,从文献年度分布、学科主题分布、支持基金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主要发表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的提取及保健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提出今后牡丹籽油的研究需要在高油脂含量牡丹籽原料新品种选育、牡丹籽油智能化专用加工装备的开发、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牡丹籽油高值化系列产品开发和牡丹籽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5个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牡丹籽油营养成分和功能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天兰 《中国油脂》2021,46(8):51-55
近年来牡丹籽油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而受到研究者和消费者青睐,并于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不仅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植物甾醇、微量元素、丹皮酚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研究证明牡丹籽油具有抗氧化、保肝、降血脂等多种保健功能。对牡丹籽油的营养成分、功能作用等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牡丹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工艺条件,以游离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油预处理工艺条件,即料水质量比1︰6、p H 3.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8 h;以游离油和水解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酶解条件,即在碱性蛋白酶最适条件下(pH 8.5,温度55℃),以3%(酶/籽,干基计)的添加量,酶解5 h。结果表明,游离油提取率可达86.21%,且乳化层较少。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取250 g进行破乳研究,最终确定了冷冻解冻的破乳方法。结果表明,牡丹籽总清油提取率可达91.23%,所制备的牡丹籽油,色泽淡黄,气味清香。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气相色谱法对牡丹籽油、核桃油、南瓜籽油、葡萄籽油四种特种植物油中的甾醇总量及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甾醇总量为240.0 mg/100 g,其主要组分是β-谷甾醇、Δ5,23-豆甾二烯醇和Δ5-燕麦甾烯醇;核桃油甾醇总量为100.5 mg/100 g,其主要组分是β-谷甾醇;南瓜籽油甾醇总量为299.6~358.4 mg/100 g,其主要组分是β-谷甾醇、Δ5,24-豆甾二烯醇和Δ7-燕麦甾烯醇;葡萄籽油甾醇总量为222.5~234.9 mg/100 g,其主要组分是β-谷甾醇、菜油(芸薹)甾醇和豆甾醇。分析结果为特种植物油的开发及加工提供了基础数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牡丹鲜花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TG-5MS毛细管柱作为色谱分离柱,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由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亚临界流体萃取、水蒸气蒸馏、有机溶剂萃取4 种方法制得的6 种凤丹牡丹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2 种挥发物,包括芳香烃类、醇类、酯类、烷烃类、醚类、酮类、醛类7 类物质,不同精油挥发物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共有成分为1,3,5-三甲氧基苯、γ-壬内酯和十六烷,且1,3,5-三甲氧基苯在6 种牡丹精油中的相对含量均最高。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牡丹精油花香浓郁,得率最高,适宜制备牡丹精油;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牡丹精油得率最低,但其天然香味物质最丰富,适宜制备牡丹花水。  相似文献   

19.
通过骨髓微核实验、精子畸形实验和肝损伤保护实验测定小鼠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指标,探讨牡丹籽油(PSO)对环磷酰胺(CTX)致小鼠遗传毒性和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PSO组的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0.05);与模型组相比,PSO低剂量组对AST的降低无显著作用(P 0.05),阳性对照(联苯双酯)组和中、高剂量组对AST、ALT、MDA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 0.05),对GSH、GSH-Px、SOD水平的升高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 0.05)。说明牡丹籽油对环磷酰胺致小鼠遗传毒性和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牡丹是近些年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因富含α-亚麻酸而备受人们关注。油体的发育又与脂肪酸的含量密切相关,为明确牡丹油体的特性,本文开展了牡丹油体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分级法相比,优化法提取的油体色泽透明,提取率较高,在4℃下储存能够保持稳定,并且SDS-PAGE电泳检测的油体蛋白条带较深、浓度较高。就牡丹油体的稳定性而言,50℃以上的高温对油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pH值对油体稳定性影响较大,当pH≥9.0时,油体少量聚集,较为稳定,当pH≤7.0时,油体聚集显著,稳定性被破坏;NaCl和糖浓度对牡丹油体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随着NaCl和糖浓度的增加,油体逐渐破裂并聚集,稳定性逐渐降低,尤其是当NaCl和糖浓度分别为200 mmol/L和100 mmol/L浓度时油体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