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10月经直接手术夹闭的1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改良Barami分型Ⅰa型2个,Ⅰb型3个,Ⅱ型3个,Ⅲa型2个,Ⅲb型1个。5例患者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手术夹闭治疗。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11个动脉瘤均术中磨除前床突后,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5个动脉瘤行直接夹闭,6个动脉瘤行塑形夹闭。1例患者应用Hyperform球囊临时阻断;4例患者应用Merci双腔球囊导引导管逆行抽吸颈内动脉;其中2例患者抽吸成功,瘤体明显塌陷,2例患者仅瘤壁张力减低。术后即刻DSA或CTA检查示,10个动脉瘤完全闭塞,仅1个动脉瘤瘤颈少许残留。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所有患者均无言语或肢体功能障碍发生。出院时1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结论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分型和瘤体大小。改良Barami分型Ⅰ型动脉瘤常采用平行于载瘤动脉直接夹闭,Ⅱ、Ⅲ型动脉瘤则使用跨血管夹塑形夹闭。采用复合手术室球囊辅助逆行抽吸技术,有利于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手术夹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复合(hybrid)手术室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76例(84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72例行手术夹闭(其中3例为球囊辅助动脉瘤夹闭),4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 72例行手术夹闭的患者中,5例(6.9%)术中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颈残留,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夹闭,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复发,行介入栓塞治疗;6例(8.3%)在术中造影显示载瘤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5例载瘤动脉狭窄者恢复正常,1例(1.4%)仍存在轻度狭窄,但瘤体过小无法调整,电生理监测未显示异常.4例动脉瘤孤立联合搭桥术者血管均重建成功,术中造影未发现搭桥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随访69例,失访7例.其中53例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1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1~2分),3例重残(mRS:5分),2例死亡(mRS:6分).结论 复合手术室能够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是实现动脉瘤疗效最大化的全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夹闭破裂大脑中动脉(MCA)M1段非分叉部动脉瘤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的22例破裂MCA M1段非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占同期收治的MCA动脉瘤患者的10.6%(22/208)]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或额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临床随访, 通过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 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有无复发。结果 2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成夹闭, 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5例, 予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后顺利夹闭。术后12~24 h复查CT, 显示脑梗死2例, 脑室轻度扩张1例。术后2~3周复查CT血管成像(CTA), 提示动脉瘤瘤颈少许残留1例。术后9~12个月随访, 行头颅CT、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可见1例少许残留动脉瘤无明显变化, 其余21例未见动脉瘤复发;随访期间1例出现脑积水, 行脑室-腹腔分流后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 GOS Ⅴ级18例, Ⅳ级2例, Ⅲ级1例, Ⅱ级1例。结论初步研究表明, 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MCA M1段非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25个动脉瘤)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动脉瘤位置等情况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 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6~48个月, 根据DSA复查结果判断动脉瘤有无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 0~2分为预后良好, 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5例均为单侧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闭塞夹层节段)10例,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5例。术后即刻Ⅰ级栓塞19例, Ⅱ级栓塞4例, Ⅲ级栓塞2例。术中无破裂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 术后死亡3例, 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再出血1例, 术后出现小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1例, 基础疾病多合并重症肺炎死亡1例。存活的2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例, 预后不良4例。5例患者复发(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 4例接受再次介入治疗;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微小动脉瘤(≤4mm)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简称显外组)85例,其中动脉瘤夹闭术79例,动脉瘤肌肉包裹术6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简称介入组)77例,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67例,支架辅助7例,球囊辅助3例。同时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5例。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和分析预后。结果显外组:术后2~3周复查DSA42例,其中瘤颈残留2例,余43例未行DSA复查;介入组:完全栓塞50例,次全栓塞20例,部分栓塞7例。显外组和介入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为:出血性事件2例和6例,缺血性事件7例和2例,颅内感染3例和1例,癫疒间3例和0例。术后1年mRS量表评分,显外组和介入组的预后良好率(mRS0~2分)分别是89.6%和92.9%(P0.05),本组所有病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1年mRS生活质量评分相关(rs=0.404,P0.001)。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显微外科手术相比,术后1年临床随访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3D-DS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检测残留动脉瘤中的利用价值.方法 对29例已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动脉瘤(35个动脉瘤)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行3D-DSA及DSA检查,评估3D-DSA对残留动脉瘤的检出效果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D-DSA检出残留动脉瘤共10个,其中8个瘤颈残留动脉瘤为术中已经确认瘤颈残留的动脉瘤,其他2个瘤体残留动脉瘤为术中不能确认是否完全夹闭的动脉瘤.而DSA共检出残留动脉瘤3个.其中1个瘤颈残留动脉瘤及2个瘤体残留动脉瘤与3D-DSA结果符合,而其他残留动脉瘤均表现为假阴性结果.结论 3D-DSA对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动脉瘤的检出效果明显优于DSA,尤其对较小瘤颈残留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故有助于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残留动脉瘤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球囊辅助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1~7.0mm,体/颈比均≤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15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8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4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7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例,1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行开颅夹闭;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结果 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疏松填塞,术后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弹簧圈逸出,后行开颅夹闭,恢复好;其余病例预后均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中眼动脉瘤以支架辅助弹簧圈疏松栓塞治疗为宜,开颅夹闭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于发病早期((72 h)行手术夹闭,术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术后复查DSA 35例,动脉瘤颈完全夹闭34例,瘤颈部分残留1例,行二次手术完全夹闭.术后应用mRS评分:0~1分27例,2分2例,3分3例,4分2例,5分和6分各1例.结论 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仍是治疗动脉瘤最基本的方法,且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外科治疗的8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接受开颅夹闭术(夹闭组),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组)。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夹闭组术后复查CT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发生颅内感染7例、肺部感染38例、脑积水5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51例(87.9%),预后不良7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50例(86.2%),预后不良8例。栓塞组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瘤颈少许残留,6个月复查DSA发现瘤颈压缩,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余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脑积水1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6例(86.7%),预后不良4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29例(96.7%),预后不良1例。出院后6个月CTA或DSA复查显示8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是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组)26例,开颅手术夹闭(开颅夹闭组)20例;总结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手术方式对治疗结果、临床预后、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的影响。结果血管内治疗组:完全栓塞20例,近全栓塞6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23例,1~3分3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4例。开颅夹闭组:完全夹闭18例,近全夹闭2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16例,1~3分4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1例。36例随访6~24个月,均行DSA复查,动脉瘤复发3例(8.3%),均行二次栓塞并获得完全栓塞。与开颅夹闭组比较,血管内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弹簧圈栓塞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动脉瘤偏小的宽颈动脉瘤可球囊辅助栓塞,偏大型动脉瘤趋向选择开颅夹闭术。新型solitaire-AB型支架可用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大型或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造影(ICGA)在颅内巨大动脉瘤(GIA)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行瘤体夹闭和(或)切除术治疗GIA患者57例(61个动脉瘤),术中瘤体夹闭前、后分别进行ICGA并做比较,术后行DSA或CTA检查观察有无瘤体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畅通,并与术中瘤体夹闭后ICG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共行ICGA 128次,夹闭切除动脉瘤61个,ICGA可实时显示术野内血流循环,清晰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通过对比夹闭前、后的ICGA影像,4例患者追加或调整瘤夹后,ICGA显示无瘤体残留,无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闭塞,术后DSA与夹闭后ICGA显示一致.结论 ICGA做为术中血管成像技术的一种,对术中确认GIA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监测瘤颈是否残留和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是否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 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 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夹闭术、瘤颈夹闭术及载瘤动脉塑形术。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夹闭情况,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临床疗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GOS,评估患者预后。 结果2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获得满意夹闭。术后CTA或DS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仅1例瘤颈存在少量残留。术后1例巨大动脉瘤患者出现严重脑水肿并发脑积水,6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脑脊液鼻漏,3例新发视力、视野损害,经治疗均改善或恢复正常。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GOS评级,Ⅴ级13例,Ⅳ级6例,Ⅲ级1例。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0±6)个月。GOS评级,Ⅴ级16例,Ⅳ级4例。 结论对床突旁动脉瘤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80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总结3种手术方式适应证和技术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行动脉瘤栓塞术49例,手术成功率约为95.92%(47/49);行动脉瘤夹闭术19例,手术成功率为16/19;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12例,手术成功率为11/12。2例术后死亡,21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余57例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3.65年,复查CTA或DSA显示7例动脉瘤复发。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栓塞术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对于后循环血管迂曲、动脉瘤较小、瘤颈较宽者,动脉瘤夹闭术相对安全且简单易行;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和夹闭术均较困难者,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为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于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 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术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 OS)5 ~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 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 30 ml),选择于术夹闭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6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6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均采用Yasa唱Yasargil翼点入路,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本组6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出院时治愈或良好53例,致残8例,死亡1例。存活病人随访6~12月,复查DSA或CTA,均无动脉瘤复发、破裂再出血发生。结论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显露充分,有利于载瘤血管的临时阻断和成功夹闭动脉瘤颈;配合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6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12个动脉瘤)同时采用尾端套叠式"Y"型支架技术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术后5~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67个动脉瘤置入的74枚Neuroform Atlas支架均成功释放,术中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67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DSA显示,56个(83.6%)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4个(6.0%)动脉瘤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7个(10.4%)动脉瘤瘤体残留(RaymondⅢ级)。术后1例患者因脑疝死亡,2例发生脑梗死。术后失访3例,60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mRS 0分53例,1分4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5~6个月,53例患者(55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闭塞达RaymondⅠ级50个(90.9%),Ⅱ级2个(3.6%),Ⅲ级3个(5.5%),且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事件。结论初步发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