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者分析了18例肺组织细胞病 X 病人(年龄20—72)的高分辨力 CT 所见。肺部病变均经肺活检证实。所有病人放射学检查包括正侧位胸片和 HRCT 扫描(层厚1.5mm,间隔10mm,自肺尖至膈肌横断扫描)。CT 见到囊肿17例、结节病变14例、其它有不规则的界面、网状结构及毛玻璃状改变。材料表明,囊肿为本病的主重 CT 征象,见于疾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1520名志愿者行初筛CT扫描和随后的每年1次的重复CT扫描。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为5mm层厚,3.5mm重组间隔,螺距为1.5,120kV,40mA。有效剂量当量为0.65mSv。扫描范围从胸骨切迹至骼嵴。从肺窗、软组织窗、骨窗观察影像。对不能确定的结节处理原则如下:<4mm的结节,6个月行1次CT检查;≥4mm且<8mm的结节,3个月一次CT检查;8~20 mm的结节,立即行CT检查并行增强CT或PET检查;>20mm的结节行活检。如果观察2a结节仍稳定或变小则为良性;否则认为是不能定性的结节。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肺炎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胸片表现缺乏特异性。作者对2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胸片和高分辨CT(HRCT)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28例病人的诊断根据是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年龄8~69岁,男18例,女10例。CT扫描层距10mm,层厚1.5mm,肺窗窗位-700HU,窗宽1000~1500HU,纵隔窗窗位30~40HU,窗宽400~500HU。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6例慢性过敏性肺炎的高分辨率CT(HRCT),目的在于证实HRCT是否具有提示诊断的价值。男3例,女3例,平均52岁,均有导致过敏性肺炎的接触史,呼吸困难或咳嗽等症状持续时间6~30个月。肺功能检查全部异常。全部患者做了肺活检,均与过敏性肺炎诊断相符。使用GE9800CT机,10mm间隔,1.5mm层厚,HRCT扫描参数。HRCT扫描和标准后前位胸片是在肺活检前1~12天内获得的。作者见到,3例胸片显示非特异性支气管周围增厚,病理组织学显示伴有腔内息肉的细支气管炎征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151例原发性支气管癌病人做了CT与纵隔镜检查的比较。151例均做了肺部CT扫描之后做了纵隔镜检查,静脉输注造影剂后,由肺尖到肾上腺扫描,层厚10mm,扫描时间2秒。采用合适的窗平观察图象,肺实质窗平-600~-700,窗宽1000~2000HU,纵隔30~50,350~500HU,对CT所显示的纵隔淋巴结用两脚规测量其长轴和短轴。增大的结节分4个标准评价:长轴大于5mm;长轴大于10mm;长径大于15mm以上;短轴大于10mm。采用美国胸科学会制定的区域划分方案确定结节的位置。多发者以最大者为准。作者见到,纵隔镜确诊腺癌70例,鳞癌51例,大细胞未分化癌  相似文献   

6.
良性支气管狭窄是包括结节病、结核和淀粉样变在内的很多疾病的共有的表现。为了解螺旋CT对确定叶、段支气管良性狭窄的价值,作者用薄层容积CT检查了5例已知或怀疑叶和/或段良性支气管狭窄的病人(结节病4例,淀粉样变性1例)。所有病人在行螺旋CT前1~13年均曾行支气管镜检,以及初步的高分辨CT检查(1.5mm层厚,10mm间隔)。螺旋CT扫描层厚2~3mm,重建指数1~2mm,螺距1.25~1.5。检查的组织容积在首尾方向各5.8~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5例(男3例,女2例)因劳累后进行性呼吸困难的病人进行了评价。包括:病史、物理检查、肺功能实验、胸片、HRCT(高分辨CT)和开胸肺活检。病人均有吸烟史,没有职业和环境接触史或先天性血管性疾病。经开胸肺活检证实,均为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HRCT扫描条件为:层厚1.5mm;层间隔10mm(3例)和20mm(2例)。使用高分辨(骨)算法重建图象。  相似文献   

8.
Whipple手术是用于治疗胰头、十二指肠、Vater壶腹恶性病变及偶用于慢性胰腺炎或创伤的术式。作者对29例Whipple术后病人做了90次CT扫描。男14例,女15例,年龄27~83岁。先做肝CT扫描,间隔20mm(10mm 层厚),然后从膈顶至髂嵴做强化CT 扫描,间隔10mm(10mm 层厚)。经过胰腺部位时常增加5mm 层厚扫描。常规口服造影剂。用碘苯六醇(800mgI/ml)150ml 高压注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立弥漫性肺部病变的诊断,作者研究了100例经高分辨CT(HRCT)扫描和胸部X线照片的病例,以确定每项技术的准确性。86例为诊断为慢性弥漫浸润性肺部病变(DILD)的病人,14例为正常受检者。大多数DILD病人经过开放性肺组织活检(n=47)或经支气管活检(n=12)确立诊断。25例有明显致病因素的病史,如接触石棉或有机粉尘和/或有血清学、放射学及肺功能试验等足够证据,经随访证实诊断。余1例经皮肤活检、1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14例正常受检者是没有肺部疾病的潜水员或潜水艇乘员。CT扫描层厚3mm,层距10mm,仰卧位扫描全肺,随访时采用层厚3mm,层距30mm扫描全肺,如有重力相关的灌注效应证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扩张的高分辨率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CT(HRCT)在支气管扩张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临床可疑支气管扩张及常规CT扫描(层厚8 mm)局部肺纹理增粗者64例,行HRCT扫描(层厚1 mm)、大矩阵和高分辨率骨算法.结果 常规CT可疑者HRCT清晰显示了支气管扩张的部位、类型和范围,可不同程度显示"双轨征"、"树芽征"、"指套征"及"印戒征".64例中常规CT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38例(88个肺段),其中柱状型23例,静脉曲张型3例,囊状型12例和混合型26例.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64例(198个肺段),其中柱状型33例,静脉曲张型8例,囊状型23例和混合型42例.结论 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不仅能显示支气管扩张的范围、程度和部位,而且无创伤.可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260例石棉接触者进行了常规CT和高分辨力CT检查。常规CT是患者取仰卧位,深吸气后屏住气,从肺尖向下至肋膈角以层厚10mm连续扫描。纵隔或肺门疑有异常时注射造影剂作增强扫描。图象重建采用软组织算法,摄标准纵隔及肺窗象。高分辨CT(HRCT)则是患者取仰、俯卧位,深吸气后屏住气,在中、下胸部以层厚1.0或1.5mm、间隔5 mm扫描。图象重建采用最高空间频数算法(如GE9800上采用骨窗算法。)结果于27例石棉接触患者发现43个肺内肿块,其中仅3个为恶性,其余为各种不同的良性病变。它们是:叶间胸膜斑(10个)、致密纤维带(3个)、圆形肺不张(11个)、癌肿(3个)和其它推测为良性肿块(16个)。不包括胸壁胸膜斑、弥漫性胸膜增厚和  相似文献   

12.
作者复习了66例慢性肺纤维化的胸部X线及高分辨CT(HRCT)。患者年龄17~89岁,男34例,女32例。包括16例过敏性肺炎(HP),29例纤维化性肺泡炎(FA),16例结节病,3例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病(LA)及2例组织细胞病X(HX)。诊断基于长期的相应症状,肺功能检查及特异性抗原的存在。胸部X线及HRCT检查,除1例相隔4天外,其余均在同一天检查。胸部X线片均采用后前位及高千伏。HRCT均采用1.5~2mm层厚,8~10mm层距从肺尖扫描至肺底及高空间频率重建算法。照片的窗位-700~-600HU,窗宽1000~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21例正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疑有肺感染的肾移植患者的胸部HRCT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男18例,女3例,年龄20~6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19例,7例伴有干咳,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所有患者均做肺部感染的常规检查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胸片及胸部HRCT扫描。HRCT扫描从肺尖到膈顶,层厚2mm,间隔10mm。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还行增强扫描。由两名有经验的胸部放射医师独立阅读HRCT片,对HRCT图像的分析包括  相似文献   

14.
作者收集了1989年2月~1997年9月经HRCT检查并活检证实的非特异性间质肺炎/纤维化(NSIP)15例,以评价其胸片及HRCT的表现.7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34~71岁.10例胸腔镜检查,5例开胸活检,符合Katzenstein及Fiorelli界定的NSIP临床病理学标准.12例主诉气短,1例咳嗽,1例全身疲劳,1例无症状.7例有胶原性血管疾病,余病例无明确病史.活检前2周照胸部平片和HRCT扫描.14例治疗后CT随访,随访期5~42个月(平均15.6月).胸片采用标准后前位,120kV,12:1滤线栅.2mm层厚,15mm间隔CT扫描,高空间频率算法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DCT)多平面重建(MPR)对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7例经临床确诊表现为肺内弥漫性病变的病例进行MDCT扫描和薄层冠状位MPR,并与轴位高分辨率CT(HRCT)比较。图像分析共分3组,2人3次完成阅片。结果轴位HRCT和冠状位MPR评价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和小结节等高密度病灶和含气病灶的敏感度分别是100%和87%~10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100%,差别无显著性。HRCT和MPR图像在显示肺内细网状影、线样影和牵张性细支气管扩张的敏感度分别为92%~100%和71%~100%,特异性分别为88%~100%和90%~100%,差别无显著性。HRCT和MPR图像在评价肺弥漫性病变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观察者对MPR评价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和蜂窝影、肺气肿、肺大泡的满意度较高(95%~100%);对线样影、细网状影、小结节或微结节、牵张性支气管扩张等的满意度较低(10%~68%),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目前采用1.25mm准直的MDCT扫描所得的MPR图像在评价磨玻璃密度影、肺实变、蜂窝影和肺气肿、肺大泡等病变的能力等同于轴位HRCT;评价线样影、细网状影及牵张性支气管扩张和微结节等病变的能力不及轴位HRCT。  相似文献   

16.
HRCT在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君 《西南军医》2008,10(3):37-39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CT(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价值。方法对经胸科手术或呼吸科随访观察确诊支气管扩张症的38例患者的8mm层厚的螺旋CT扫描及1.5mm~2mm层厚的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螺旋CT常规扫描(8mm层厚)诊断支气管扩张症20例43个肺段,2mm层厚薄层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症38例78个肺段。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对支气管扩张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就一个群体中疑为过敏性肺炎者作了检查,评价了HRCT发现本病的敏感性。研究对象是31例有症状的游泳池工作人员,男15例,女16例,年龄16~59岁。具有2个以上与工作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并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认为患有过敏性肺炎: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找到的淋巴细胞大于33%。②经支气管活检显示非干酪样肉芽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或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或间质纤维化。所有病人都作了胸部后前位及侧位X线摄片。2例作了全面的胸部CT扫描,包括10mm仰卧位连续扫描和1.5mm扫描(仰卧位间隔为2cm,俯卧位间隔为4cm)。其余29例作了HRCT普检,扫描时  相似文献   

18.
作者研究了16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的CT资料。男、女各8例,年龄17~65岁,均符合ARDS诊断标准。从突然发病到初次CT扫描。间隔平均为5天(3~21天),初扫与随访的间隔平均为188天(120~1080天)。CT扫描用电子束超CT扫描仪,从肺尖到肺底,间隔10mm,层厚3mm,高空间分辨重建,全部采用肺窗显示。急性期扫描,病人仰卧,用反比压力控制通气<压力限于3.4~3.9kPa(35~40cmH_2O)>,机械通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假肺泡性结节病的HRCT征象和评估其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作者回顾分析了10例该病的胸部HRCT。把在胸部X线片上表现为肺内融合性实变病灶定义为肺泡性结节病。在173例肺结节病中,10例有此种胸片所见,其中男、女各5例,年龄21~62岁(平均39岁),均由支气管镜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诊断。CT扫描是以1 cm层厚从肺尖至横膈连续扫描,每一病人在选定层面用2mm层厚扫描,高分辨率算法重建(HRCT)。HRCT图象由三位作者独立分析。全部病例均有1处以上的假肺泡性病变,病变为双侧弥漫的4例、两侧上叶4例、双下叶1例、双下叶右上叶1例。CT表现分为两型:①位于胸膜下的1~5cm均匀实变病灶,边缘不规则,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9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弥漫性细支气管炎(DPB)病人的胸片、高分辨CT(HRCT)扫描和肺组织病理所见做了对比研究,男6例,女5例,年龄20~66岁。病人都有慢性咳痰史、副鼻窦炎和轻重不等的慢性通气受限以及轻中度的低氧血症,6例有轻到中度的呼吸困难。用5mm层厚,深吸气后屏气用9.6s时间扫描,采用肺窗(-800HU,窗宽1000HU)和纵隔窗(±0HU,窗宽250HU)观察图象。也采用较窄窗宽以分辨区域性肺衰减的差异。7例通过开胸术取得肺组织标本,其中2例标本取自3个不同肺段,5例取自2个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