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年来,二化螟发生出现各代均偏重或大发生的新特点。为探索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新策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早晚稻田中分别研究5%氟虫腈加25%灭.水胺的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二化螟幼虫的为害和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地,二化螟第1和第2代发生在早稻田,第3和第4代发生在晚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和第3代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施药1次、隔10d再施药1次对早稻田和晚稻田的幼虫防效显著,分别达到了92.4%和92.6%。在早、晚稻田分别发生的第1和第3代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同时在次代孵化高峰期再施药1次,均可显著降低虫伤株率和白穗株率,提高保穗效果,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产量(3.98%~4.20%)。因此,对第1至第4代二化螟幼虫均进行1次药剂防治是二化螟各代均大发生的新形势下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Bt与锐劲特混用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仰东  莫小平 《昆虫知识》2001,38(4):273-275
Bt与锐劲特混用对水稻二化螟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每 667m2 用Bt2 5g加锐劲特 1 5mL ,防治第 1 ,3代二化螟 ,适期在 2~ 3龄幼虫盛期 ,一般情况下 1次施药即能控制全代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对优质香稻鄂香1号和武香988及优质常规中稻鄂中5号的田间为害特性。结果显示,1代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数优质香稻略低于优质常规中稻。2代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孕穗和白穗优质香稻鄂香1号低于常规中稻,平均每15丛7.91株。田间剥查发现优质香稻中4~5龄2代二化螟所占百分比高于常规中稻,武香988中2代二化螟蛹所占比例高于常规中稻,达46.51%。3代二化螟量优质香稻低于常规中稻。结果说明香稻受二化螟的危害集中在2代,因而香稻二化螟的防治应注意消灭1代老熟幼虫和2代幼虫。  相似文献   

5.
大豆食心虫发蛾期长,一般药剂的残效期短,如果防治面积过小,施药后从未防治地迁来之食心虫仍继续为害。因此田间药效测定并不足以表明真实效果,特别是难以麦明防治后的经济效益。我们以6%666粉剂、6%666加5%DDT_1:1混合粉剂、E605液剂、2.5%敌百虫粉剂等进行了不同施药时期和不同剂量的大面积防治试验。 现将所得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50g/L虱螨脲乳油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活性和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50 g/L虱螨脲乳油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活性及田间药效。以饲喂法测试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活性,以喷雾法测定50 g/L虱螨脲乳油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田间药效。室内测定结果表明,20 mg/L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有较好的毒杀作用,经其处理3 d后的死亡率为80%,处理4 d后的死亡率为98.3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 g/L虱螨脲乳油在玉米拔节期施药效果最好,穗期防效一般,花粒期防效较差,750倍药液处理7 d后的防效分别为93.07%、64.24%和43.21%。50 g/L虱螨脲乳油可用于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推荐施药时间为玉米喇叭口期前,施药浓度为750倍液。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有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有较好的防效和较长的持效,一次施药可兼治多个峰次。20%氯虫苯甲酰胺150mL/hm2、40%氯虫·噻虫嗪120g/hm2和2.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750mL/hm2在二化螟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药后8d对幼虫防效分别达94.7%、91.2%和91.0%;药后18d的防效依次为99.0%、98.0%、73.2%,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处理防效仍高于药后8d,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防效明显下降;药后18d对主峰保苗效果(枯心)氯虫苯甲酰胺和氯虫·噻虫嗪分别为99.0%、98.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偏低,为73.2%。对后峰保苗效果(枯鞘)氯虫苯甲酰胺为84.9%好于氯虫·噻虫嗪处理的69.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效仅为7.1%。氯虫·噻虫嗪不同时期施药处理后,主峰卵孵高峰后14d考查,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以卵孵高峰施药最好,其次为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主峰卵孵高峰后24d考查,主峰卵孵高峰至3龄幼虫高峰施药对主峰均有较好的防效,但对后峰的防效,随着施药时间推迟而提高,但在螟虫重发地区施药过迟,前期的大量枯鞘会影响稻苗生长与分蘖。因此作者建议在二化螟发生量大、后峰数量多地区,采用主峰卵孵高峰和后峰卵孵高峰2次防治对策,在螟虫发生较轻、后峰数量较少或全代发生较为集中地区,可根据当地虫情发生情况,适当推迟施药,达到一次用药,解决全代螟害。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持效期较短,可根据螟虫发生峰次施用。  相似文献   

8.
1959—1960年作者等在江西、湖南等地区配合大面积防治森林害虫之际,开展了DDT等化学药剂对于不同越冬时期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效试验。据野外观察结果,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划分为5个时期。即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后期、越冬后活动期。试验证明:不同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幼虫的毒效随着不同时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就一般论:DDT的效果,在比较低温(日均温10—20℃)时特别显著;666及敌百虫的效果,在比较高温时(20℃以上)为显著。其中尤以敌百虫为更甚。DDT对不同时期幼虫的毒效大小为:越冬后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后活动期≥夏季(4-5龄)幼虫;其中以越冬后期幼虫抵抗力最弱。从原则上论这是施药的最适宜时期,从25% DDT乳剂4,000倍稀释液在越冬后期(2,3月间)施用,毒效可达92%以上,用6,000倍稀释液亦达82%以上。如用γ6%可湿性666,800倍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使用,毒效可达70-80%以上。50%敌百虫乳剂在温度20℃以上时(越冬前、后活动期)毒效显著增高。此时如用5,000-6,000倍稀释液喷洒,毒效可达70-80%左右。由此,作者认为:在长江以北,每年发生2代以下的松毛虫地区,可用DDT和666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进行防治。长江以南,每年发生2代以上的马尾松毛虫地区,不但可用DDT、666来防治越冬前、后期幼虫;而且在幼树林地内越冬期的幼虫亦可防治。在上述地区内,敌百虫乳剂仅适于在越冬前、后活动期或夏季幼虫期温度较高时使用。就一般论,在越冬前期施用药剂时,如能选定在寒流侵袭之前喷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不同龄幼虫取食量,田间水稻不同品种接种不同密度幼虫后小区产量、空壳率、千粒重和损失率,不同剑叶受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系,天敌参数,以及施药防治的成本估计等。查明田间幼虫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正相关,分品种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综合上述因素求出平均济济闭值为百丛虫口45.67±6.02头,平均经济损失水平为百丛虫口60.0±7.92头;天敌参数为17.91±0.61头;平均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3.57±6.63头;早稻第二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7.24±4.97头,晚稻第四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59.91±4.47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多个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发生危害加重,对水稻生产造成新的重大威胁。由于水稻二化螟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作为田间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正逐渐引起大家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以探明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防控能力;同时研究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比较药剂防治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控制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放蜂密度和7种不同药剂处理,通过全查法系统调查不同处理小区的枯心数、白穗数、枯孕穗数、残留活虫数等变化以分析比较防效。【结果】2个放蜂密度(125头蜂茧和250头蜂茧)处理下都可有效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为害;但2个放蜂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放蜂密度高,寄生率就高。药剂实验结果发现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次之,杀虫双的防效最差。不同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放蜂处理的小区二化螟盘绒茧蜂具有最高的寄生率,但无论那种农药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二化螟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寄生率。【结论】二化螟盘绒茧蜂在田间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但放蜂密度和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所试验的7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二化螟绒茧蜂的控害效能,与释放二化螟绒茧蜂不兼容。在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剂量,还应考虑对天敌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为后续建立以二化螟盘绒茧蜂为中心的二化螟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锐劲特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及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范仰东  莫小平 《昆虫知识》1999,36(3):161-164
锐劲特对水稻三化螟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每 666.7m_2用锐劲特 30mL,防治适期较宽,最佳防治时间在1~2龄幼虫高峰期。使用不同防治方法都能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锐劲特对稻象甲成虫有很好的兼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高县是以三化螟为主的稻区,常年一、二代为害早稻较轻,三、四代为害晚稻较重。1965年在防治早稻第一代螟害战役中,由于农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采取了挑治枯心团的办法。其作法是:在三化螟卵块盛孵后5-7天,即幼虫处于一、二龄阶段,受害禾苗心叶枯萎呈死绿色时,用药土挑治(6%可湿性666粉一份拌半干湿细土25份)。用药量视田间虫口密度和枯心苗多少而定,凡每亩卵块在50个左右、枯心率在1%左右者,用药土1.52斤,即666粉6-8钱;卵块大于  相似文献   

14.
棉田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产卵于棉抹中下部主茎叶和果技叶上,但二、三代代次之间产卵部位有明显差抖。幼虫可为害棉株的嫩头、叶柄、蕾、花、铃、茎秆等多个器官,棉花同-器官上各龄幼虫之间的分布、以及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市.均存在显差异。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的单位效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二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田间二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差异大。三代幼虫越冬场所广泛。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第 5代稻飞虱虫量稻鸭共栖小区比对照小区分别下降 4 7.6 %、72 .8% ,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 5 0 .0 %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稻鸭共栖对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较差 ,水稻生长后期需结合采用药剂防治 ;稻鸭共栖可改变农田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 ,减少用药次数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特征及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PBO)对二化螟幼虫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和羧酸酯酶(Car E)活性影响的时间效应,为有效进行二化螟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基础的研究数据。【方法】采用以7-乙氧基香豆素为底物的荧光比色法,测定了不同龄期二化螟ECOD活性,并研究了经PBO(0.69μg/头)点滴处理后24 h内每隔1 h二化螟4龄幼虫ECOD及Car E活性的变化。【结果】二化螟的ECOD活性从1龄幼虫至蛹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ECOD活性在4龄幼虫期升至最高值14.11±1.01 pmol/mg pro·min,而在蛹期降到最低值(1.34±0.11 pmol/mg pro·min)。PBO处理对二化螟4龄幼虫ECOD活性的影响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抑制-诱导-抑制的动态效应:在处理后4-9 h,PBO对EC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后6 h时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21%;在处理后10-11 h,PBO诱导了ECOD活性升高;在处理后15-17 h,又表现为抑制作用。PBO处理二化螟后10-12 h和18-20 h对二化螟的Car E活性具有诱导作用,而在14-17 h和20-21 h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及蛹的ECOD活性存在一定差异。PBO点滴处理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ECOD和Car E活性具有时间依赖的抑制或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惠珍  王书魁 《昆虫知识》2000,37(3):146-148
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6调查研究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相反,二代棉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216~274粒,增长幅度为30~38%,(2)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制作强,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处降,田间3龄以上幼虫平均均20~40头/百株,多者达60头以上,仍需  相似文献   

19.
俞渊  陆秀琴 《昆虫学报》1964,(6):851-854
本工作系以实验室里饲养了6年迄未接触过杀虫剂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pallens Coquillett(NS)4龄早期幼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进行选育以及对666及DDT抗性蚊的杀灭试验,简要如下: 1.以NS幼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从母代开始累代选育到第40世代。经测定它们每一世代4龄早期幼虫对该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的幅度在0.04-0.09ppm之间,与NS幼虫的相接近,说明它们未产生抗性;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它们对666及DDT两种氯化烃类杀虫剂也未产生交互抗性。 2.666及DDT抗性幼虫,分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选育了9及13个世代,它们对该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也都在NS幼虫对甲基敌百虫的致死中浓度的幅度之内,说明甲基敌百虫对杀灭该两种抗性蚊有良好的毒效。  相似文献   

20.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4月26日开始羽化,其羽化高峰期为5月13-14日,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5月5日,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9d,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2-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明显比茭白田二化螟低,而二者的羽化率则差不多,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44,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1:1。室内选择试验表明,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高大的茭白植株上产卵,而幼虫则选择嫩绿的水稻。然而田间选择性试验证实,二化螟幼虫在钻蛀前无法越过田埂而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取食茭白的二化螟个体明显大于取食水稻的二化螟,两种寄生上二化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也存在着差异。不繁殖试验表明,茭白和水稻上的二化螟属于同一种,但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