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肺癌胸膜凹陷征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胸膜凹陷征CT表现分析100039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席先焕,李功杰,李凤雏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816胸膜凹陷征是周围型孤立性肺肿块常见的X线征象之一。本文对66例周围型肺癌的胸膜凹陷征CT表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讨论了胸膜凹陷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36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 在普通CT机薄层扫描图像中研究小肺癌的CT征象。方法 采用病灶 3mm憋气扫描法 ,对 3 6例得到病理证实的小肺癌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有 :分叶征 ,占 91.6% ;边缘毛刺征 ,占 77.8% ;空泡征 ,占 5 0 % ;胸膜凹陷征 ,占 88.9% ;蜂窝征 ,占 11.1% ;病灶胸膜侧放射影 ,占 11.1% ;空洞 ,占 2 .7% ;血管集束征 ,占 66.7%。结论 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上 ,可将CT征象分为基本CT征象和次要CT征象。其基本CT征象有 :分叶征、边缘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 ,各不同组织类型的小肺癌具有的CT征象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胸膜凹陷的实验性HRCT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胸膜凹陷的实验性HRCT成像研究张志勇陈刚洪应中周康荣胸膜凹陷(pleuralindentation,简称PI)系外围肺孤立结节病灶常伴发的一种CT征象。为了从CT角度全面正确认识PI的病理形态,以便重新评价PI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搜集术后新鲜肺叶标...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孤立性肺结节征象检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孤立性肺结节(SPNs)征象的显示,探讨各种征象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的SPNs (直径≤4 cm)及其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对SPNs的征象(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切迹征、阳性支气管征、空泡征、毛刺征)行MPR,评价MPR对SPNs的前5种征象的显示.计算7种征象在恶性结节组检出率及出现频率.结果:MPR检出5种征象的数目明显多于轴面扫描所检出的数目,检出具有5种征象的结节数目明显多于轴面扫描检出该征象的结节数目,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恶性结节中出现频率由多到少的征象依次为深分叶征、阳性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切迹征、毛刺征、空泡征.7种征象在良、恶性结节组的检出百分比中最能提示恶性的征象依次为胸膜切迹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阳性支气管征、棘状突起征、空泡征.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SPNs行MPR,能明显提高SPNs的征象检出率,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恶性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直径≤2cm的周围型原发性肺小结节的影像学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深分叶征、钙化在小肺癌与良性结节两组病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在小肺癌与良性结节两组病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毛刺征、边缘模糊、血管集束征在小肺癌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边缘光滑、钙化较多则多为良性结节。结论:深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是诊断小肺癌的重要征象;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并非肺癌的特征,边缘光滑、钙化较多则多为良性结节。  相似文献   

6.
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评价肺癌的CT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经CT检查并病理证实的1418例肺癌,其中周围性肺癌788例,中央型肺癌517例,弥漫性肺癌22例,多原发性肺癌14例,原发灶不明者75例。CT诊断结果与病理作对照,并对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393例诊断正确,准确率为98.2%;25例诊断错误,误诊率为1.8%。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出现率分别占周围型肺癌的56.9%、46.2%和35.0%,是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征象;空泡征出现率17.1%在<3cm的肺癌中为64.9%。增强后强化值以20Hu为阈值对周围性肺癌诊断的敏感性达96.3%,以15Hu为阈值,则敏感性为100%。结论:分叶征、毛刺征、典型胸膜凹陷征及强化征提示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综合诊断可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结果 CT扫描直接显示,36例周围型肺腺癌主要CT征象是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深分叶征、血管切迹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远处器官转移。结论 只要对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进行全面分析,通常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3厘米以下孤立性肺结节胸膜凹陷征的CT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燕群  施亚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4):178-179,T025
本文复习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cm 以下孤立性肺结节的CT 影像40例(周圈性小肺癌30例、肺良性小结节10例)。结果显示胸膜凹陷征阳性率在小肺癌为66.7%,良性结节为70%,两者相近.此征象阳性的结节一胸壁间距平均6.8mm,而无此征象的结节一胸壁间距平均15mm,有胸膜凹陷者的结节一胸壁间距比无此征象者明显小。CT 一病理对照显示肺内小结节纤维组织增生与胸膜凹陷征的形成关系密切.此征象的形成与肺内结节的良、恶性关系不大.作者认为CT 像上单纯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小肺癌与良性小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9.
肺内恶性结节多层螺旋CT扫描形态学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形态学对肺内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69例肺内恶性结节患者行MSCT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全面了解病灶形态学特征,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病灶形态学特征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筛选出有意义的形态学征象后,与同期86例经手术证实的非恶性结节形态学数据行χ2检验,比较两组形态学征象构成比的差别。结果恶性病变中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与血管聚集征出现率分别为81.8%、85.5%和95.7%;分化程度与空泡征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631),P-TNM分期与毛刺征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652),结节大小与衰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714),P值均为0.000。空泡征、短毛刺、非实性结节、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与血管聚集征在恶性结节中的出现率均明显高于非恶性结节。结论多种后处理技术应用于MSCT中能全面了解病灶特征,空泡征、短毛刺、非实性结节、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与血管聚集征是提示恶性结节的征象。  相似文献   

10.
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SNBC)的特征性CT征象和鉴别诊断,旨在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SNBC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性的CT征象.结果 10例SNBC均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CT常见征象是分叶征、细短毛刺、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CT特征性征象是空泡征或细支气管充气征、磨玻璃样密度和多结节征.结论 深入细致地分析SNBC的CT表现,发现特征性的CT征象,可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肺内小病灶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研究:附7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76例肺内小病灶(直径≤3cm)病例进行了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短毛刺征,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对于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临床价值;而尖角征、局限性胸膜肥厚粘连对诊断良性病灶有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血管集束征的定义,CT表现及病理基础;并就有争议的胸膜凹陷征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旨在提高肺内小病灶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CT薄层扫描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周围型小肺癌于CT薄层扫描的表现,并确定提示其诊断的某些继发征象之发生率。方法 48例可疑周围型小肺癌患均经CT薄层(2-3mm)扫描,并预期地分析了其CT征象。结果 48例周围型小肺癌中,细支气管肺泡癌24例,腺癌11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5例,以及未发分化癌2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深分叶征见于43例(90%),边缘毛刺征36例(75%),空泡征27例(56%)。胸膜凹陷征38例(79%),以及血管集束征33例(69%)。结论 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薄层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上述诸征象,因而能够提高小肺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CT多平面重建对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检出的价值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认识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 (NNPI)的征象。探讨CT多平面重建 (MPR)配合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胸膜凹陷的诊断价值。方法  (1)观察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 (SPLC) 91例 ,良性小结节 5 9例。 9例SPLC、2例良性结节术后用改良Heitzman法充气固定肺叶制成病理大切片。比较分析良、恶性胸膜凹陷对照组及充气标本扫描和病理切片。 (2 )对恶性胸膜凹陷 2 0例、良性 12例行CTMPR ,观察MPR显示NNPI的作用。结果  (1)NNPI是指胸膜线影进入结节内部 ,于结节表面形成切迹改变。此征对恶性胸膜凹陷特异度为 96 5 %。 (2 )恶性胸膜凹陷切迹在MPR的检出率为 80 % ,与横断面扫描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13 2 0 5 ,P <0 0 5 )。结论 NNPI对于恶性胸膜凹陷有高特异性诊断价值。MPR配合多层螺旋CT能提高此征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征象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多平面重建(multi-plan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ee display,SSD)、遮盖容积再现(shaded volume rendering,SVR)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其CT征像的认识与诊断正确率。结果采用MPR重建后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洞征、胸膜受侵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MPR重建后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征象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5、4.66、4.61,Pd0.05)。采用SVR重建后无空洞征检出,而对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受侵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VR重建后血管集束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O1,Pd0.05)。采用SSD重建后无空洞征检出,而在显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受侵征等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SD重建后对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7,P〈O.05)。结论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MPR、SSD、SVR等三种不同的图像后处理,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征的显示敏感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特点,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和CT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搜集1980-1996年65例其中41例为查体发现,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CT检查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早期肺癌CT表现较高的征象有:(1)分叶征54例;(2)细短毛刺和锯齿征51例;(3)血管集束征44例;(4)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37例;(50胸膜凹陷征40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small peripheral lung cancer,SPL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及MPR、SSD、SVR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其CT征像的认识与诊断正确率.结果 采用MPR重建后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空泡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MPR重建后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征象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8.05、8.25、4.61,P%0.05).采用SVR重建后无空泡征检出,而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VR重建后血管集束征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1,P<0.05).采用SSD重建后无空泡征检出,而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SD重建后对胸膜凹陷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7,P<0.05).结论对SPLC进行MPR、SSD、SVR等三种不同的图像后处理,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显示敏感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胸膜凹陷征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由于以往对胸膜凹陷征形成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对不同病变所致的胸膜改变形态学特征认识不足,致使得出胸膜凹陷征对良恶性病变鉴别意义不大的结论(1-7),本文着重研究胸膜凹陷征在活体X线片上的形态学特征和各种良恶性病变所致胸膜改变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与肺炎的CT征象特点,提高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2例炎症型BAC及20例肺炎的CT征象。结果炎症型BAC主要分布于肺外带胸膜下,CT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背景下的斑片状实变影,常伴空泡征、病理性含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征、"卫星"腺泡结节、胸膜凹陷征及分叶征,一般无胸膜增厚;而肺炎常分布于中下肺叶,少见磨玻璃样密度、空泡征、病理性含气支气管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无"卫星"腺泡结节,慢性肺炎常可见邻近胸膜增厚。炎症型BAC与肺炎均不易引起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检查对炎症型BAC与肺炎的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肺癌X线动态观察(附14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不同时期的X线征象,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搜集有X线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14例,着重总结其早期征象。结果 其早期征象以肺内孤立结节状病灶为主,平均直径1.6cm,密度中等偏低,进展期征象以肺内圆或椭圆形肿块为主,平均直径4.65cm,密度中等偏高;瘤体内部结构;小泡征见于早期,钙化病灶见于进展期,空8洞征进展期比早期出现率高;瘤体边缘征象;毛刺、分叶及胸膜凹陷征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癌临床病理类型与肿瘤CT征象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肺癌病理及CT征象,行统计学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CT征象中,磨玻璃征发生率最高(24.17%),其次是空洞(14.17%),钙化发生率最低,仅为5.83%;腺癌磨玻璃征发生率(46.51%)远高于鳞癌(9.26%)和小细胞癌(17.39%),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肿瘤CT边缘征象,分叶和毛刺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5.83%、51.67%,其次胸膜凹陷征(31.67%)、血管集束征(20.83%);腺癌发生胸膜凹陷征明显高于其他2组(55.81%,24.07%,4.3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腺癌分叶、毛刺以及血管集束征发生率较鳞癌和小细胞癌高.CT上腺癌磨玻璃征和胸膜凹陷征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癌(P<0.01).结论 肺癌的CT征象与临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