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诊、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通俗地讲院外急救就是患者在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随着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的增多,院外急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的转运,为病患挽回生命、减轻伤残赢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了解社区工作人员院外救护能力现状,探讨普及院外救护培训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常德市4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工作人员院外救护能力欠佳;被试者均认为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进行院外救护培训会影响社区工作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所做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结论:社区工作人员院外救护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可通过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配备院外救护员、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和复训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社区工作人员的院外救护能力及培训需求,探讨普及院外救护培训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常德市4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0%的社区工作人员有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意愿,59.5%以上的工作人员愿意选择8小时作为其培训时间。结论可通过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配备院外救护员、建立社区人员急救培训体系来实现院外救护培训。  相似文献   

4.
院外急救是对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的院前救护,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延大附属医院自2003—01~2004-11月开通“120”急救专线以来,共出诊2983次,在院外急救中,我深感急救护理的重要性,现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4月急诊科连续收治的新发脑卒中患者108例,分为自救组(n=52)和救护组(n=56).比较两组的预后、急救时间和家属急救知识知晓率.结果 在转运过程中,自救组呼吸道阻塞、脑疝及救治后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较救护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救组病死率较救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救组存活患者自救开始时间、院前开始急救时间、院外救治时间较救护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急救时间和入住专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属对脑卒中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院前急救中,救护组转运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低,预后好,院外急救时间明显缩短,这与家属急救知识知晓率影响密切相关.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和急救意识是目前改善脑卒中预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杨新疆  麦泉云 《右江医学》2012,40(2):165-16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策略及流程。方法连续登记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新发脑血管病患者186例。按不同就诊模式分为拨打"120"就诊的救护组(97例)和由家人护送来院的自救组(89例)。救护组院外给予各种应急治疗,自救组未进行正规治疗;到院后两组均按绿色通道救治方案及流程处理。6个月末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盲法随访。结果救护组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自救组(P<0.01),救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自救组(P<0.01)。救护组自救反应时间、第一处置时间、院外救治时间均较自救组短(P均<0.01);而两组院内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护组的病死率、伤残率均显著低于自救组(P<0.05或0.01)。救护组的平均住院日显著短于自救组(P<0.01),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自救组(P<0.01)。结论完善的急救体系及路径能明显缩短患者第一处置时间和院外急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就诊模式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达,交通频繁,人口密集,各种工伤、车祸、急性疾病大量上升。因此,院外急救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我院急救中心自1998年12月至1999年7月共安全救护转运回院118人,其中交通事故63人,烧伤14人,急性腹痛13人,心脑血管病11人,药物过敏反应7人,上消化道出血6人,其它4人,现将院外急救的实践与体会介绍如下。1.转变传统的急救模式 传统的急救模式即现场一般救护—迅速转运病人—最后医院急诊医治的旧式急救过程。而现代急救的  相似文献   

8.
杨赛  孟利霞 《吉林医学》2010,31(14):2070-2070
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所谓应急就是针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处置过程,而应急能力反映的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和效果,由此可见,应急与突发事件紧密相连,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
曾翠琴 《大家健康》2016,(1):295-295
分析基层医院院外急救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包括急救人员救护知识有待提高,院前急救资源合理使用。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在突发卫生事件院外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31例183人次伤病员按护理程序进行评估、实施救治措施.结果 经救治后,除重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死亡2例中的3人次外,其余群殴、食物中毒、钢水烫伤、职业性铅中毒事件中无1例死亡,整个院外急救过程井然有序.结论 由于严格按照护理程序执行,避免了抢救现场工作的盲目性,确保了救护质量,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186例院外心肺复苏结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院外心肺复苏(CPR)的特点和对策。方法 对在院外进行CPR的18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组间成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心搏骤停原因以心血管疾病、不明原因、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居前4位,不同病因的院外复苏成功率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RI〉10min和CRI〈10min两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缩短CRI是提高院外CPR成功率的关键途径,识别高危人群,普及群众CPR的初级救护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技术水平和改善急救设施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抢救,指出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急救的护理措施,目的对今后的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别从院外救护、院内救护、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140例患者得到成功救治,结论提出正确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小后遗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全路急诊医学及灾害医学的发展,健全铁路急救网络,交流急诊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定于1991年9月由北京铁路总医院承办召开全路首届急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交流重点为:院前急救网络组织建没、群众性救护培训及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铁路院外救护经验;急诊  相似文献   

14.
<正>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在我国仅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包括: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近年来随着院前急救指挥电话“120”的开通,构成了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EMSS)。长期以来我国的急诊医学专家对EMSS,尤其是急救指挥中心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不同的看法和运作模式,现介绍如下。 1 国内城市急救中心的几种模式 1.1 广州模式:广州于1990年建立了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作为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以25家医院急诊科为区域,按医院专科性质分片分科负责急救的模式。急救指挥中心与各医院无行政的隶属关系,但具有全市院前救护的调度指挥权,急救指挥中心本身没有院前、院内急诊,是个单纯性的指挥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院外猝死与急救实施时间的关系,对124例院外猝死患者、由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后进行心肺复苏(CPR)效果对比。结果:由现场目击者实施的CPR的13例中,8例有效,有效率达61.53%,而111例由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才实施CPR的,4例有效,有效率为3.60%,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猝死发生后,越早得到CPR,其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院外“120”救护工作隐患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事故、意外灾害及各种急性疾病日趋增多,院外急救工作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院外急救不同院内病区抢救,急救现场条件差,缺乏客观资料,病变程度各异,对于一些危重患者来说,现场抢救是扭转病情的关键一环,院外抢救不及时,院内设备再好,医师技术再高也难以起死回生,因此社会对院前急救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市“120”急救电话院外现场抢救开通十年来,接送了数以万计的急诊患者,本文就院外急救工作发现的隐患进行分析,以提高急救效果,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院外危重病人赢得抢救时机,安全转运回院进一步救治,提高出诊抢救成功率。方法把预见性护理应用到病情评估、急救物品准备和使用、现场处置、转运病人等几个出诊救护环节。结果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主动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充分准备急救物品,及时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病情恶化先兆,并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进行紧急处置,配合好抢救工作,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出诊救护中应用可提高出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的院外急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脑损伤是一类较为常见而且易发生病情变化的损伤性疾病,在常时和战时均不少见,通常被视为严重性损伤疾病,有时其伤情变化十分急剧,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会造成严重后果。可见,及时和恰当地进行急救常常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颅脑损伤的院外急救应当从负伤现场开始,并且要求尽快送往相关医院,在运送途中仍应继续进行救护和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时需要顾及全身的重要器官,尤其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急救处置须依伤员所处环境、伤情的程度以及现场具备的救护器材而定。一般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性脑外创伤院外急救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急诊多发性脑外损伤患者52例,对患者实施院外急救,观察急救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院外急救多发性脑外创伤患者52例,死亡3例,院外急救成功率94.23%,效果良好。结论急诊多发性脑创伤患者,首先进行现场抢救,并做好转运中护理,是提高院外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马存香  苏振志  雷鸣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85-1185
基层医院经常遇到院外意外分娩的急救护理,较为棘手,不仅给母婴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5-2007年,接诊院外意外分娩16例,经及时有效的救护,母婴均安全转运到院内相关科室接受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6例院外意外分娩中,初产妇5例,妊娠36-39周,经产妇11例,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