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志明 《中国药房》2014,(18):1692-169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2012年收集的22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42.60%和29.1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占总报告例次的37.22%;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6.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张健  臧传军  裴慧  黄帅 《中国药房》2014,(46):4376-437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51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1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ADR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28.48%;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5.43%;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35.10%;抗肿瘤药引起的ADR占25.83%;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14.5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2.45%;严重的ADR报告占31.79%。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持续改进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的19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占50.52%),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0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6.07%;190例ADR报告中,有5例严重的ADR;ADR病例中有174例治愈,16例好转。结论: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有利于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道全  曾永兰 《中国药房》2007,18(29):2304-2305
目的:推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4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76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4.4%(64例),抗肿瘤类、神经系统类和中药制剂类药物引起的ADR也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70.8%(102例),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临床科室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8年120例不良反应报告归纳、分析、总结。结果:120例ADR报告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ADR,占75例(62.50%);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生ADR,占37例(30.83%);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占50例(41.67%);ADR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8例次(40.8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占52例(42.33%);ADR发生的时间以0.5h~24h发生的最多47例(39.17%)。结论:加强ADR监测力度,安全、合理、有效使用药品,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 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 年1 月1 日– 2011 年12 月31 日临床上报的603例ADR 报告,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药品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603例ADR 报告中,男性235例,占38.97% ;女性368例,占61.03%;> 60岁患者178例,占29.52% ;静脉滴注的ADR 发生率最高,占54.56% ;按药品分类统计,抗菌药物引起ADR例数最多,占45.44% ;引起ADR 频率最高的前10 位药品包括6 种抗菌药物、3 种中成药以及前列地尔注射液;按ADR 临床表现分类,最常见皮肤损害,共计312例,占51.74%.结论:ADR 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 报告与监测工作,提高抗菌药物和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水平,降低ADR 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王丽 《中国药房》2014,(34):3230-3233
目的:探讨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我院上报的22例新的、严重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例ADR报告中,女性12例,占54.55%;男性10例,占45.45%。60岁以上老人13例,占59.06%。抗菌药物引起的6例,占27.27%;中成药引起的4例,占18.18%;能量补充类药物引起的3例,占13.64%。静脉给药引起的19例,占86.36%;皮下注射引起的2例,占9.09%。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ADR,了解其发生规律,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陈霞 《黑龙江医药》2008,21(3):86-87
目的:分析我院2007年静脉注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共46例静脉注射药品ADR报告作分析。结果:ADR发生年龄分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10岁以下的儿童共占58.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1.74%,均列首位;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列首位。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安全的意识,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12月的745例ADR报告,从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5例ADR患者中,10岁以下儿童有205例,占27.52%;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有510例,占68.4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462例,占50.83%。结论: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继续做好ADR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对报告人职业、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以医生报告为主,占59.5%;新的、严重的ADR占30.0%;≥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2.9%;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3.5%;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45.8%,以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多见;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2%。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晓庆  姚海  黄益民  刘飞 《中国药房》2006,17(14):1115-1117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为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作答,调查结果录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医务人员对ADR定义的答对率为12.50%;93.33%认为应报告所见ADR,但仅有39.58%报告过ADR;68%以上认为ADR与医疗纠纷或医疗质量有关。院内刊物在提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知晓率和认识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医务人员ADR知识水平整体偏低、职能部门认识不足、管理脱节、培训不到位和监管不力,是目前ADR上报率低的主要原因。医院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把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42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上报的426例ADR报告,对ADR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种类、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53.40%;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占85.6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88例)最为常见;在中药制剂中,舒血宁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3.42%;他汀类药物的ADR发生率在口服制剂申居首位,占28.33%.结论:应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合理选择溶媒,避免盲目联合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2011—2013年上报的有效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及0~9岁儿童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6.2%,14.8%);静脉给药途径相关ADR占76.7%;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老年及儿童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给药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4年~2005年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俊珍 《中国药房》2006,17(21):1650-165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2005年间共收集到的10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用药79例,占总例数的75.24%;合并用药86例,占总例数的81.90%;由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为多见,有8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特点,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的报告250例,对报告来源、ADR表现、怀疑药物、潜伏期、类型、识别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师报告占67.2%,高于医生(9.2%)和护士(23.6%);"新的"报告15例(6.0%),"严重的"报告11例(4.4%)。皮肤及其附件反应占63.2%,居于首位,胃肠系统反应占13.0%,列第二位。从ADR涉及的怀疑药物统计,全身用抗菌药物列于首位,占48.8%,眼科用药列于第二位17.7%,主要为眼科诊断试剂。具有药源性特征强、潜伏期短以及背景发生率低的ADR报告比例列于前位,更容易被识别上报。结论: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对于ADR知识的培训,并结合我院的专科特点,积极探索ADR发掘的途径,了解ADR发生的特点,提高对ADR识别、判断能力,从而加强ADR监测和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推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08年12月收集的17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占55.9%),静脉注射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加强ADR的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湛苗  刘芳 《药品评价》2011,8(22):40-4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ADR报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级,报告ADR的部门及报告人所属医务人员类型等.结果:2010年我院共收集ADR报告152例,其中抗感染药物和心血管药物第1位和第2位;口服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引发的ADR分别占48.2%和4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 42.1%新的及严重的ADR分别占7.9%和5.9%;皮肤科、药剂科和肿瘤治疗中心报告的ADR分别占24.3%、13.8%、10.5%;医师报告的ADR占71.7%.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我院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2月收集的44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5例ADR报告共涉及134种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4.49%);抗微生物药发生ADR最高(47.19%);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在所有中药制剂中最多(82.35%);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08%)。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ADR的发生情况,建立与患者用药安全相关的处方管控机制,为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我院2009--2010年发生的ADR报告297例,分别从年龄与性别构成、ADR严重程度、Naranjo score评分、处理方式、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257例可评估的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0.71:1,其中31~40岁患者发生ADR比例较高,占22.96%。对ADR进行Naranjo score评分,其中1~4分为可能,占88.33%;其次为5~8分为极有可能,占10.51%。对ADR进行严重成度划分,其中轻度占97.67%,中度占2.33%。ADR以药师上报居多,占56.42%。抗菌药物引发ADR位居我院首位,占27.24%;其次引发ADR较多的为诊断试剂,占18.6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有124例(占48.2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我院HIS中不仅将评估过的ADR反馈给上报人员并将其记载于患者的病历首页。结论:我院ADR通过自动警示预防系统在再次开处方时可起到警示作用,不但保障了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且避免了ADR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