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计算机工程》2017,(1):231-236
为解决受限玻尔兹曼机(RBM)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功能连通性检测中遇到的体素数量过多和模型参数难以选择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Bootstrap区间估计的受限玻尔兹曼机方法,选出fMRI数据中的部分体素,从而削减体素数量。以经体素削减处理后剩余体素的时间过程作为样本,采用改进的学习算法训练RBM,根据模型权重参数重建脑功能网络空间图谱。实验结果表明,在单被试fMRI脑功能联通性检测中,基于RBM的方法在空间域和时间域中的分析结果明显优于稀疏近似联合受限玻尔兹曼机方法。基于RBM的方法和Infomax ICA方法的空间域ROC曲线非常接近,但前者在时间域上的时间过程与实验刺激BLOCK的相关性更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BM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样本中的体素数量和模型参数选择的复杂度,提高RBM在fMRI数据分析中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是目前研究人脑功能的重要技术之一,脑功能连接的动态分析为研究大脑内部状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张量CP分解算法的动态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首先利用静息态fMRI数据不同维度的信息构建张量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求解。然后使用动态检测法对时变网络的状态进行划分,构建脑功能连接网络,并与常用的滑动窗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静息态fMRI数据的时间维度信息,捕获静息态fMRI数据中的动态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传统的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功能脑网络(FBN)研究是基于在整个扫描过程中FBN固定不变的假设。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FBN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多任务融合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来构建静息态fMRI的动态FBN。 方法 提出的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可以在构建动态FBN时,保留网络的稀疏性及子序列的时间平滑性。具体来说,首先用滑动窗方法得到交叠的静息态fMRI子序列;然后用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联合地估计一个样本的所有子序列的功能连接从而构建动态FBN,用k均值聚类算法得到每类样本子序列的功能连接的聚类中心,并将所有类的聚类中心组成回归矩阵;最后根据回归矩阵求样本的回归系数,将其作为特征进行分类,验证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对动态FBN建模的有效性。 结果 采用公开的fMRI数据集来验证多任务融合Lasso模型构建动态FBN的分类效果。实验使用阿尔兹海默症神经影像学计划(ADNI)公开的fMRI数据集中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早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被试3组数据,并用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来评估算法的分类性能。在3组二分类实验中,本文方法分别达到了92.31%、80.00%和84.00%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与静态FBN模型和其他传统的动态FBN模型相比,本文方法能取得更好的分类效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多任务融合Lasso构建动态FBN的方法,能有效地保留网络的稀疏性和子序列的时间平滑性,同时提高算法的分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脑部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多任务融合Lasso模型可以用于动态FBN的构建,挖掘功能连接的动态信息,同时整个算法可以用于基于fMRI数据的脑部疾病的分类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将小波变换和聚类方法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域的fMRI激活区聚类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多步决策的思想,对fMRI图像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去除fMRI数据的不平衡问题;之后利用平稳小波变换,对数据进行小波分解,提取出感兴趣的频率范围的信息,并在小波域对体素用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大脑中因任务刺激而激活的区域.对多名被试进行了视觉刺激实验,并与目前主流的SPM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SPM方法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对大脑功能连通性检测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诊断,利用网络功能连接信息熵的方法对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进行了分类。通过采用分频技术、相位同步分析方法、信息熵方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方法,大幅提高了分类准确率(98.13%),实现了对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诊断。该分类方法主要涉及两阶段:利用分频技术和相位同步分析方法,获得各频段的脑电信号在各个时间点的功能连接矩阵;基于整个时间域上的功能连接计算各频段的信息熵,并将其分别作为功能脑网络的分类特征训练SVM分类器,进而对两组被试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幅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BCI)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与传统方法相比,深度学习取得了具有竞争力的效果。然而如何设计和训练一个端到端网络来充分提取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潜在特征仍然是一个挑战。从脑电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时空自注意力网络模型用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四分类(左手、右手、脚、舌头/休息)。由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幅值与响应时间因人而异,无法确切确定与运动想象最相关的大脑区域,在空间上使用自注意力机制自动将较高的权重加权到与运动相关的通道,将较低的权重加权到与运动无关的通道来选择最佳通道;在时间上,使用并行多尺度TCN层提取不同尺度下的时间域特征信息,消除时间域上的噪声。多尺度融合模块融合提取的空间和时间域特征,最后输入到特征分类模块进行分类。提出的模型在BCI竞赛数据集IV-2a、IV-2b数据集和HGD数据集上分别达到79.26%、85.90%和96.96%的精度。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单被试分类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鲁棒性和迁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戴和谱  刘刚  何妍妍 《计算机应用》2017,37(6):1793-1797
针对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模型回归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正交化的方法。首先,确定感兴趣以及待正交的回归量;其次,从待正交回归量中减去与感兴趣回归量相关的部分,使模型中共线的回归量正交分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以此来消除共线性的影响。此外,还讨论和分析了正交化对一般线性模型的影响。最后,分别使用一些合成数据和当前一个流行的fMRI数据分析软件包——脑功能磁共振图像软件包(FSL)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正交化方法可以消除模型中的共线性,并且提高感兴趣回归量的显著性,从而实现准确的脑功能定位,可以应用于对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张欣  胡新韬  郭雷 《计算机应用》2015,35(7):1933-1938
针对传统静态功能连接分析技术不能准确反映大脑动态功能状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脑动态功能连接(DFC)分析对大脑的状态变化进行表达的方法。首先,利用个体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构建高精确度全脑网络,将运动任务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映射到相应DTI空间后,提取各节点fMRI信号;然后,采用滑动时间窗口方法计算随时间变化的全脑功能连接强度矩阵,并提取动态功能连接向量(DFCV)样本;最后,将所有个体的DFCV样本通过基于Fisher准则的字典学习(FDDL)算法进行稀疏表达和分类。共得到8个该运动任务下全脑功能连接状态模式,各模式的功能连接强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模式1、模式2和模式3占据了大部分样本分布(77.6%),且与平均静态功能连接强度矩阵之间的相似度明显高于其他5个模式。此外,大脑在各模式之间的状态迁移遵循一定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脑DFC和FDDL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任务态下大脑的功能状态变化进行表达,为研究脑动态信息处理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受限玻尔兹曼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RBM)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算法,受视觉皮层稀疏表示的启发,人们试图将稀疏这一概念引入到RBM中,以期学习到原始数据的稀疏表示,提高其特征提取性能。将Lorentz函数引入到RBM中,作为RBM的稀疏约束正则项,构建基于Lorentz函数的稀疏约束RBM模型,将其称之为LRBM模型。对该模型的特征提取性能进行了可视化评价,同时对稀疏度和分类率进行了实验分析;最后将多个LRBM叠加,构造基于LRBM的深度置信网模型并分析该深度网络的性能。实验表明,LRBM模型有效地提取了数据集中的特征信息,在分类效果上较RBM平均提高了2%左右,增强了目标分类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的fMRI数据处理方法,融合了统计参数图(SPM)、独立成分分析(ICA)所提取的特征信息,实现脑功能激活区的准确提取。首先通过时段设计实验获取了反应不同握力条件下手运动相关皮层活动的fMRI数据,并且进行相应的预处理;然后采用SPM和ICA方法分别提取脑功能信息;研究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图像融合算法。最后,应用图像融合算法对SPM和ICA方法分别提取的脑功能信息进行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弥补了SPM和ICA两种方式的不足,是一种进行功能区定位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秦梦娜  陈俊杰  郭浩 《计算机科学》2018,45(7):293-298, 314
现有的基于脑疾病的分类方法的研究使用的都是传统的低阶功能连接网络。低阶功能连接网络可能会忽略复杂的大脑区域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模式。高阶功能连接网络能够反映网络中包含的丰富的动态时间信息,但原有的高阶功能连接网络使用聚类的方法降低了数据维度,使得构建的网络无法进行有效的神经学解释;其次,高阶功能连接网络由于规模较大,在利用复杂网络或图理论计算一些拓扑指标时消耗较大。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高阶最小生成树网络的构建方法,然后计算了传统的可量化网络指标(度和离心率)并结合频繁子图挖掘技术来挖掘具有判别能力的子网络,最后采用多核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分类精确度高达97.54%,获得了很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抑郁症诊断正确率偏低、误诊率偏高的问题,利用fMRI动态功能连接研究了抑郁症辅助诊断问题。首先采用滑动时间窗技术研究功能连接及其网络拓扑特性的动态变化,然后基于这些动态特征应用多元模式分析方法对22名抑郁症患者和27名健康被试进行分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能够增加样本数量,从而更加有利于一些分类算法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以动态功能连接和网络拓扑特性为特征的分类正确率均为93.88%,明显优于对应非动态特征81.63%和85.71%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具有高辨别力的特征所对应的脑区主要分布在默认网络、情感网络、视觉皮层区等,动态功能连接可能为抑郁症的辅助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冀俊忠  龙腾  杨翠翠 《控制与决策》2023,38(4):1092-1100
脑功能连接判别特征可以作为神经精神类疾病诊断的一种生物标记物,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其进行识别是脑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已有脑功能连接生物标记物的识别方法大都忽视了脑功能连接数据高维、连续、多噪声的特性对识别性能的影响,导致所得到的生物标记物的分类能力不强.对此,提出一种基于邻域决策粗糙集的脑功能连接生物标记物识别方法.首先,针对脑功能连接数据连续性和高噪声的特点,引入能有效处理连续和高噪声数据的邻域决策粗糙集来识别分类能力更强的脑功能连接判别特征作为生物标记物;其次,针对脑功能连接数据的高维特点,通过快速生成邻域和缩小特征搜索空间来保证邻域决策粗糙集识别脑功能连接生物标记物的效率.在ABIDE I和ADN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得分类能力更强的脑功能连接判别特征,有望为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郭浩  刘磊  陈俊杰 《计算机应用》2017,37(11):3339-3344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大脑的功能连接网络是当前脑疾病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能准确地检测包括阿兹海默氏症在内的多种脑疾病。然而,传统的网络只是研究两个脑区之间相关程度,而且缺乏对大脑区域之间更深层次的交互信息和功能连接之间关联程度的研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构建高阶最小生成树功能连接网络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保证了功能连接网络的生理学意义,而且研究了网络中更复杂的交互信息,提高了分类的准确率。分类结果显示,基于高阶最小生成树功能连接网络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类方法大幅提高了阿兹海默氏症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大脑功能分区比传统的大脑结构分区(如AAL分区、Brodmann分区等)在功能网络构建中功能一致性更高。但现阶段对于大脑功能模块的划分较粗糙,需要更精细准确的脑功能分区,明确宏观尺度的基本功能单元。为能使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对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脑功能分区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应用,本文对其进行系统综述。方法 从rs-fMRI数据与大脑功能网络的关系出发,理清脑功能区分割的一般思路,对近几年来脑功能分区算法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对原有方法的改进做了较全面的阐述;最后总结该领域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结果 根据脑区情况,将脑功能分区分为全脑功能分区和局部脑功能分区,并分别阐释这两方面的优势与应用。同时,将脑功能分区算法归纳为基于数据驱动和基于模型驱动两大类,并展示了各类分区算法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难点和挑战。结论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脑功能分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距离研究人脑机制,应用于脑部疾病的预防和诊断以及启示类脑科学的发展,还需要对脑功能分区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后续研究中可将传统的分区算法和先验知识、空间领域信息、空间约束、稀疏编码、特征选择和采样学习等思想结合起来,形成融合性的脑功能分区算法,致力于更为细致准确的大脑功能分区和脑功能网络构建,解析脑的高级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宋源  梁雪春  张然 《计算机应用》2015,35(5):1459-1461
针对由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得到的脑功能连接矩阵数据运用传统特征选择方法处理的结果,存在特征冗余,无法确定最终特征维数等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特征选择算法.该算法在随机森林(RF)算法中结合统计特性,根据袋外数据的分类效果得到保留的特征,并将其运用在对精神分裂患者与正常被试者的识别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相比,该算法可以有效保留重要特征,提高识别精度,且保留的特征具有很好的医学解释性.  相似文献   

17.
人脑效应连接网络刻画了脑区间神经活动的因果效应. 对不同人群的脑效应连接网络进行研究不仅能为神经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提供新视角, 而且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价提供新的脑网络影像学标记,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利用计算方法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数据中识别脑效应连接网络是目前人脑连接组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首先概括了从fMRI数据中进行脑效应连接网络识别的主要流程, 说明了其中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然后, 给出了一种脑效应连接网络识别方法的分类体系, 并对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识别算法进行了阐述; 最后, 通过对该领域挑战性问题的分析, 预测了脑效应连接网络识别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脑功能可塑性,对解码人脑认知活动与模拟类脑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脑功能可塑性可通过脑功能连通的变异性来体现,而该变异性的捕捉又依赖于有效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型。因此,本文首先就当前主要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局限性;然后基于脑功能连通性研究的证据,总结与分析了脑功能可塑性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对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型、脑功能可塑性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在脑疾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功能连接网络分析主要集中在确定图上,忽视了大脑区域之间的不确定信息。基于此,对不确定脑网络进行了研究,该方法不需要进行阈值选择,而且可以更准确地对功能连接网络进行建模。同时,将频繁子图挖掘应用到了不确定图上,并提出了几种新的判别性特征选择方法。分类结果显示,基于不确定脑网络的磁共振影像分类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抑郁症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分类方法无法有效提取fMRI数据的局部特征,影响分类准确性.因此文中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fMRI数据分类方法.首先设计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并根据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核尺寸构建受限玻尔兹曼机模型.然后使用fMRI数据感兴趣区域体素构造数据,对受限玻尔兹曼机进行预训练,并将训练得到的权重矩阵进行相对变换,用于初始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核参数.最后训练初始化好的整个模型,得到最终的分类模型.在Haxby和LPD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文中方法可以有效提升fMRI数据的分类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