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氏(Lugol)液染色联合ras蛋白检测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胃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120例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用复方碘溶液(Lugol)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或淡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行ras蛋白检测;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染色组不染色或淡染色38例,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0例(16.67%),中重度异型增生12例(20.00%);对照组发现早期食管癌5例(8.33%),中重度异型增生6例(10.00%),两组食管癌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59例活检组织中,ras蛋白阳性18例(30.51%),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鳞癌组r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过染色内镜对高危易感人群进行筛检,对上述检查结果阳性患者行内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同时进行ras蛋白分析,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132例食管黏膜可疑病变经内镜以2%卢戈氏液喷洒染色,观察黏膜染色情况,并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32例食管病变染色后,116例呈浅染色或不染色,其中食管癌9例(早期食管癌6例,进展期癌3例),Barrett食管6例,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17例,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3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67.2%)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32.7%)。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内镜下应用卢戈氏液染色结合活检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以及指导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切除范围,且操作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随访是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即内镜下任何长度的食管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样改变并经病理确诊为特异性肠化上皮。但由于早期病灶的微小性和局灶性,内镜下准确的识别特异性肠化上皮及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仍比较困难。亚甲蓝染色内镜利用亚甲蓝可以被吸收活跃的细胞吸收着色的原理,通过内镜下喷洒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提高内镜对胃肠道黏膜结构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内镜医师对肠化上皮的鉴别,但是否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Barrett食管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中DNA修复酶MGMT及XRCC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组织、Barrett食管与正常食管上皮中XRCC1与MGMT的蛋白表达情况并且分析它们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XR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9.2%明显高于Barrett食管组的59.1%与正常食管组织的57.1%(P<0.05).XRCC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食管癌的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部位、分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食管癌组MGMT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6.2%明显低于Barrett食管组的77.2%与正常食管组织的85.7%(P<0.05).MGMT的表达在食管癌的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标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肿瘤部位、分型及年龄、性别无关.二者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XRCC1与MGMT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XRCC1和MGMT在食管癌中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两者修复损伤途径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Barrett食管(BE)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胃镜下检查怀疑Barrett食管的12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3例,分别在普通模式及NBI技术下取病理活检。对所观察的鳞状上皮交界处病变轮廓、Barrett食管黏膜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图像进行评分,并对比两种内镜模式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率。结果:NBI较普通内镜图像更清晰,诊断率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NBI作为内镜一种新的检查系统,具有对病变轮廓显示清晰,操作简单的特点,对Barrett食管具有积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勇  张铭  张文斌 《肿瘤学杂志》2014,20(4):320-32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联合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3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83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并分型.然后应用1.5%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和碘染色阳性部位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34个(73.22%),NBI结合碘染色发现病变183个(100.0%)。[结论]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NBI联合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经病理确诊的不同民族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青海地区不同民族食管癌患者独特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至2016年住院确诊的汉、藏、回族食管癌病例,对其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患者中,汉族患者平均年龄为(62.53±6.55)岁;藏族患者平均年龄为(61.56±5.59)岁;回族患者平均年龄为(60.14±5.91)岁;汉族发病年龄高于回族与藏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藏族及回族男性患者发病均显著显著高于女性患者,三组患者性别比例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与回族、回族与藏族、汉族与藏族间吸烟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藏族、回族患者饮酒比例高于汉族(P<0.05);藏族、回族患者摄入腌制食品日均大于10g比例高于汉族(P<0.05).汉族、藏族、回族患者食管中段发病均显著高于上下段患者,各民族之间发病部位分布趋势一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藏族、回族患者病理分型鳞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藏族及回族患者鳞癌发病率高于汉族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食管癌分化程度情况均为中分化最多,其次为低分化,最少为高分化.三组患者分化程度趋势一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食管癌病理分期均为中期多于晚期多于早期.藏族、回族患者中晚期比例高于汉族患者(P<0.05).汉族患者生存率高于回族(P<0.05)及藏族(P<0.05);藏族和回族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海省食管癌仍以鳞癌为主,好发于食管中下两段,恶性程度普遍较高,男性仍为食管癌高发人群,藏族及回族食管癌检出年龄较低,病理分期较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赵瑾  李慧芳  史展 《癌症进展》2021,19(10):1023-1026
目的 探讨基于CT模型的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瘤体解剖结构及毗邻结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经消化道内镜病理诊断的食管癌患者112例,根据胃镜检查通过情况将患者分为可通过组76例和不可通过组36例.通过基于CT模型的三维重建实现病变食管的可视化,对瘤体的长度、厚度及体积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病理T分期及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三维重建测量数据.结果 112例食管癌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内镜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为(4.47±1.91)cm,病理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为(4.61±1.61)cm,三维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为(4.62±1.88)cm,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结果显示,T2、T3期食管癌患者的瘤体体积、三维测量食管病变长度、三维测量食管病变厚度均大于T1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的淋巴结CT值大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均长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体积大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癌进行CT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病灶的大小、位置及T分期,对于淋巴结阳性也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邵君  唐燕锋 《癌症进展》2021,19(6):592-59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联合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治疗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80例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观察组患者采用EMR联合APC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EM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剥离面积和单位时间切除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病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联合APC应用于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曹小琴  郭兰伟  刘曙正 《中国肿瘤》2019,28(10):731-737
摘 要:[目的]探讨非高发区食管癌筛查人群的食管病理分布,评价食管癌筛查检出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食管癌发病率不高于河南省平均发病水平的3个县/市为研究现场,对当地40~69岁居民进行风险问卷评估,对高危人群开展以食管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为技术的食管内镜检查,并对内镜下异常的病变进行病理活检确诊。诊断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描述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人群食管病理分布。[结果] 参加食管癌内镜筛查人数23 733人,进行活检人数13 679人,活检率57.64%。食管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管炎性疾病、鳞状上皮轻度异型增生、鳞状上皮中度异型增生、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食管早期癌、浸润癌。食管各类病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在男性人群中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内镜活检病理人群中,各类食管异常病理占比39.92%,癌前病变及食管癌占比7.28%,早期癌及以上病变占0.69%。内镜筛查人群中,各类食管异常病理占23.00%,癌前病变及食管癌占4.19%,早期癌及以上病变占0.39%。[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技术用于非高发区人群食管癌筛查,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高发区食管癌筛查检出率。非高发区人群的食管癌筛查策略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间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0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普通内镜组、超声内镜组、NBI-ME组和窄带成像(NBI)-碘染色内镜组,每组50例.普通内镜组患者采用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消化内镜诊断结果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将诊断结果与腹腔镜手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取空腹血清,检测MM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68例,行常规内镜检查,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可疑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进行IPCL分型,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放大内镜对食管癌范围和病变程度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5)。正常对照组、食管炎、低级别癌变、高级别癌变和食管癌主要IPCL分型分别为Ⅰ型(100.0%)、Ⅱ型(85.1%)、Ⅲ型(50.0%)、Ⅲ型(60.0%)、Ⅳ型(66.7%)。结论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通过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经普通内镜初步诊断的150例胃癌可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活组织检查.比较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查与普通内镜检查的图像清晰度,判断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腺管开口分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与普通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结果 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查150例胃癌可疑患者的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及形态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查腺管开口分型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腺管开口分型主要为Ⅱ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患者主要为Ⅲ型,轻-中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患者主要为Ⅳ型;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4.07%,漏诊率为6.25%,误诊率为5.93%;普通内镜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65.63%,特异度为74.58%,漏诊率为34.38%,误诊率为25.42%.结论 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胃癌的价值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15.
色素内镜、超声内镜(EUS)、放大内镜、荧光内镜等技术在检出早期食管癌和食管癌前病变如Barrett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等方面显示出比常规内镜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超声内镜,对于判断食管原位癌、癌灶浸润深度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状况极具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这些技术各自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出现反复上消化道症状病史3年以上的患者共192例,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比普通胃镜图像清晰,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和胃小凹的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的优势。192例患者中有7例是早期胃癌患者,4例患者是重度异型增生,9例患者为中度异型增生,有18例患者是轻度异型增生。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技术能够清晰的发现早期胃癌、癌前病变,能够提高活检病理检查的阳性率,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乳腺癌患者的彩色超声、X线钼靶摄影以及二者联合的检查结果,并与术后或者是病理学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阳性诊断符合率、乳腺类型、恶性肿瘤的肿块粒径、癌的类型4个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单用彩色超声、单用X线钼靶摄影和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的阳性诊断符合度分别为86.1%、87.9%和96.5%,单用彩色超声和单用X线钼靶摄影的阳性诊断符合度均明显低于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乳腺类型,则单用彩色超声、单用X线钼靶摄影和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2.2%、77.1%和91.1%,单用彩色超声、单用X线钼靶摄影的正确诊断率明显低于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不同的肿块粒径,单用彩色超声、单用X线钼靶摄影和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9.2%、74.4%、92.6%,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用彩色超声和单用X线钼靶摄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同类型的癌方面,单用彩色超声、单用X线钼靶摄影和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7.2%、76.3%、93.1%,彩色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用彩色超声、单用X线钼靶摄影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和X线钼靶摄影在检查乳腺癌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二者联合之后能显著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对乳腺肿瘤的早期发现率,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ooper GS  Yuan Z  Chak A  Rimm AA 《Cancer》2002,95(1):32-38
BACKGROUND: Barrett esophagus, a consequence of chron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s a premalignant condition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possibly, the gastric cardia. However, the actual use and clinical impac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in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for Barrett esophagus are unknown. METHODS: A cohort included 1633 patients with adenocarcinoma (777 esophagus, 856 cardia) who were 70 years or older. They were diagnosed between 1993 and 1996 and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 registry. All claims for upper endoscopy and a diagnosis of Barrett esophagus from 1991 through 1 year before diagnosis were identified from linked Medicare files. RESULTS: One or more upper endoscopies before diagnosis were performed in 9.7% of patients (13.0% esophagus, 6.8% cardia) and a diagnosis of Barrett esophagus was present in only 3.7% of patients. A shift toward earlier stage at diagnosis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endoscopy or Barrett diagnosis. For example, 62%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and 49% of patients with cardia tumors who underwent previous endoscopy presented with in situ or local stage carcinoma, compared with 35% and 27% of other patients, respectively. Receipt of endoscopy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death for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relative hazard 0.7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57-0.93; P = 0.01), but not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cardia. CONCLUSIONS: Receipt of upper endoscopy at least 1 year before diagnosis of adenocarcinoma, which may reflect prediagnosis scree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n earlier tumor stage and improved survival. These data support the role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for Barrett esophagus and highlight the underdiagnosis of populations at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