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关节镜下采取双排缝合桥无结与有结修复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 前瞻性入选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患者,随机分配为有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有结修复技术)35例与无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无结修复技术)34例,比较两组不同程度损伤患者术后3、6月的关节功能及再撕裂发生率。 结果 基线资料及术前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无结组及有结组 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好转(P<0.001)。在整体人群以及轻-中度撕裂亚组中,术后无结组和有结组之间UCLA、ASES、Constant-Murley无显著差异(P>0.05)。重-巨大撕裂亚组中,无结组的UCLA、ASES、Constant-Murley显著优于有结组(P <0.05),两组术后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有结组再撕裂发生率倾向于高于无结组(17.1% vs 2.9%,P=0.051)。 结论 老年肩袖损伤采取双排缝合桥有结及无结修复术均有效可行,对于重-巨大撕裂的患者,无结技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的研究中仅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二头肌腱沟入口偏离度进行定性描述,未进行定量测量。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志愿者肩关节中立位、外旋位和内旋位MRI之轴位图像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方向及形态学改变,探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MRI形态学特征以利临床评价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方法:纳入35名无症状志愿者,在肩关节中立位、外旋位、内旋位进行MR扫描。2名评价者对MR图像进行评价,排除标准为具有肩袖、喙肱韧带、上盂肱韧带、滑车韧带病灶或退行性改变者。一名测量者在轴位3D WATSc序列的上、中、下3个测量层面上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方向及形态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健康志愿者肩关节中立位、外旋位和内旋位MR轴位图像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改变结果: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中立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内外方向的偏离度最大。②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方向: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方向角度均为锐角,在中、下测量层面上,肩关节3个体位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角度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③形态:在下测量层面上,肩关节3个体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形态的改变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方向、形态与肩关节旋转体位具有潜在关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7年始,对20例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撕裂行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术,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5~72岁,16例无外伤史,4例有外伤史,均有肩关节疼痛伴有夜间痛、活动受限,Neer征阳性,疼痛反射弧阳性、撞击诱发试验阳性,术前MRI扫描示肩袖损伤,关节镜检查可见肩袖大撕裂10例,中撕裂6例,小撕裂4例,均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成形术,其中13例行缝合锚钉肩袖修复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最终随访时采用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10~32个月),ASES评分优良率为85%,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为90%,术后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ASES:P<0.001,Constant-Murley:P<0.001)。 结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是治疗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及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对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骨科收治的72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进行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研究组(36例)进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对比归纳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等。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ASES)评分、关节活动度、肌力等比较,0.05,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0.05,差异显著;组内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关节活动度、肌力等均优于术前,差异明显(0.05)。结论全关节镜与关节镜辅助小切口肩袖修补对肩袖损伤的治疗近期疗效相当,患者术后肩关节肌力、功能恢复佳;但全关节镜治疗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迅速,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术固定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诊断为中型、大型肩袖损伤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和术后12个月肩关节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及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锚钉拔出、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Constant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 0.05);观察组术后3 d、3个月、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3个月、6个月Constant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未见修复肩袖再撕裂,对照组再撕裂发生率为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大型肩袖损伤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较好恢复肩关节功能,但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更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明显降低术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安全性更好,患者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 ,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年尸体上对喙突、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喙肩韧带的形态、血供进行了观察 ,设计了用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或喙肱肌腱并喙肩韧带转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式 ,并在临床验证。结果 :(1 )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都有足够的长度向锁骨翻转修复喙锁韧带 ;(2 )翻转的肌腱与韧带弹性差 ,抗拉力及强度大 ;(3)肌腱翻转后对原有的功能影响不大 ;(4)临床应用 1 6例 ,1 2例获随访 ,疗效满意。结论 :用肱二头肌短头腱、肱喙肌腱、喙肩韧带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式 ,有其形态学基础 ,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不同程度肩袖损伤临床效果、肩关节功能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40例不同程度肩袖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8~60岁,平均年龄46.58岁。根据患者肩袖损伤程度分为2组,即中小型肩袖损伤为对照组,大型肩袖损伤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分析两组肩关节相关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00%vs 95.00%;χ~2=5.161 3,P 0.05)。对照组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量表(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康斯坦特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比手术前高[UCLA评分:(30.48±1.42)分vs (16.95±1.30)分;ASES评分:(95.56±2.31)分vs (71.23±2.45)分;Constant评分:(89.63±1.15)分vs (69.55±1.40)分。t=31.429 4、32.313 0、49.565 1,P 0.05],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手术前低[(1.45±1.09)分vs (5.78±1.52)分。t=10.352 8,P 0.05];研究组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手术前高[UCLA评分:(26.25±1.58)分vs (13.19±1.43)分;ASES评分:(83.44±2.21)分vs (59.47±2.16)分;Constant评分:(81.62±1.96)分vs (58.65±1.87)分。t=8.905 0、16.954 6、15.763 4,P 0.05],术后VAS评分低于手术前(t=3.772 3,P 0.05)。研究组并发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35.0%vs 5.0%;χ~2=3.906 3,P 0.05)。结论与大型肩袖损伤相比,中小型肩袖损伤更容易恢复并且预后效果更好。而不同中小型肩袖损伤肩行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CVH)和MRI对照,观察肱二头肌长头腱(LBT)滑轮系统薄层断面解剖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CVH肩关节解剖数据集5例斜冠状位、斜矢状位虚拟重建显示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轮系统薄层断面解剖,并与20侧肩关节MRI平扫(T1WI),5侧肩关节MRI造影(MRA)对照,用Photoshop CS2软件观察LBT滑轮系统。结果LBT滑轮系统的主要结构喙肱韧带(CHL)、盂肱上韧带(SGHL)、肱二头肌长头腱(LBT)在MRI和CVH上显示清楚。CHL在T1WI斜矢状位显示最佳,SGHL在CVH横断面显示最佳,LBT在CVH上平行于LBT的斜冠状位显示最佳。LBT滑轮系统以斜矢状位CVH和MRA显示最佳,SGHL和CHL大致垂直,在LBT前方形成呈"T"分布的毗邻关系。结论 CVH和MRI显示LBT滑轮系统有很好互补性,以斜矢状位显示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轮系统内部结构及毗邻关系为佳,为肩袖间隙疾病影像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浸润程度对肩袖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修补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退变性肩袖损伤在我院进行关节镜修补术治疗的患者62名,根据Goutallier脂肪浸润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3组:0级患者为无脂肪浸润组(A组),1~2级患者为轻度脂肪浸润组(B组),3~4级患者为严重脂肪浸润组(C组)。所有患者经肩袖MRI诊断为全层肩袖撕裂,进行关节镜下双排固定修补术,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三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cale,ASES)、肩关节简单评分(Simpe shoulder test,SST)及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差别。结果 62例患者术后12个月有5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相比(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在VAS、Constant-Murley、ASES、SST及ROM评分结果比较中均存在明显差异(0.05),且两两相比,除ConstantMurley评分只有AC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0.05),其余各评分中两两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2月,A组患者有1(5.26%)名患者发生术后再撕裂,B组患者6(30%)例,C组患者9(45%)例(X~2=7.9114,=0.0191)。两两比较,除B、C两组相比(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浸润程度的不同能够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在脂肪浸润不明显前进行手术对于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增强MRI液性高信号在鉴别冻结肩与继发性肩关节僵硬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6例原发性冻结肩和继发性肩关节僵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编码后由2位专科医师共同评估患者的术前MRI征象,根据患者术后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冻结肩组和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组,分析2组患者MRI表现的差异。分别以联合喙突下滑囊、腋囊及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的非增强MRI液性高信号、喙肱韧带厚度 2 mm以及腋囊厚度 4 mm作为影像学诊断指标进行诊断试验,比较3种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继发性肩关节僵硬组相比,冻结肩组喙突下滑囊、腋囊以及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同时出现液性高信号更常见,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 000)。联合喙突下滑囊、腋囊以及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处的液性高信号作为诊断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以及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2. 9%、94. 3%、9. 3、0. 5、0. 736;以喙肱韧带厚度 2 mm作为诊断指标的对应结果分别为62. 8%、54. 3%、1. 4、0. 7、0. 585;以腋囊厚度 4 mm作为诊断指标的对应结果分别为80. 4%、40. 0%、1. 3、0. 5、0. 602。一致性分析结果提示,以联合喙突下滑囊、腋囊以及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处液性高信号作为诊断指标的Kappa值为0. 802,喙肱韧带厚度 2 mm的ICC=0. 761,腋囊厚度 4 mm的ICC=0. 909。结论 联合喙突下滑囊、腋囊以及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鞘3个部位非增强MRI液性高信号诊断原发性冻结肩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与继发性肩关节僵硬进行鉴别诊断,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部分清除钙化灶并不予缝合肩袖治疗冈上肌腱化性肌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0例EllmanⅠ或Ⅱ级的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45~62岁,平均(50.2±6.3)岁。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对钙化灶均部分清除,并不予缝合肩袖。采用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X射线、CT评估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病情概况。结果 20例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VAS疼痛评分从术前(8.2±1.4)分至术后6个月(0.8±0.6)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从术前(44.6±7.4)分至术后6个月(95.4±3.4)分、UCLA评分从术前(12.2±3.6)分至术后6个月(33.1±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部分清除钙化灶并不予肩袖缝合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效果满意,医源性损伤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肘外科医师(ASES)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肌力分级等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1.14±0.28)分、ASES(91±5)分、UCLA(34.8±2.7)分,优于对照组的VAS(1.36±0.43)分、ASES(88±5)分、UCLA(32.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2.544、2.95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旋(67±6)°、外旋(65±8)°、外展(138±14)°,高于对照组内旋(64±5)°、外旋(62±6)°、外展(133±12)°,t=2.040、2.027、2.06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旋(4.62±0.64)级、外旋(4.81±0.62)级、外展(4.87±0.56)级,优于对照组内旋(4.26±0.67)级、外旋(4.47±0.60)级、外展(4.51±0.62)级,t=2.053、2.085、2.274,均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恢复快,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50侧成人尸体标本,对喙锁韧带(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锥状韧带基底宽(1.3±0.3)cm,高(1.5±0.4)mm,斜方韧带长、宽、厚分别为(1.1±0.2)、(1.3±0.2)、(2.4±0.8)mm;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联合腱的长、宽、厚分别为(7.1±0.7)、(1.7±0.4)、(1.1±0.3)mm;喙肩韧带前、后缘长为(3.1±0.5)、(2.5±0.2)cm,喙锁间隙为(0.5±0.1)cm.结论以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可有效地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4.
背景: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修复方法繁多,其中大部分通过各种内固定物(如锁骨钩钢板钢板、螺钉、克氏针等)来达到肩锁关节的初次稳定性和复位。但术中内固定物对肩锁关节不同程度的占位及损伤,以及术后取出内固定后复位丢失均较为常见。目的:应用联合腱与喙肩韧带双束重建喙锁韧带修复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并通过尸体解剖提供理论基础,临床病例随访分析其修复效果。方法:1尸体解剖形态学研究:于2012年9至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行成人肩部尸体解剖共46例,观察肩锁关节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骨性标志和韧带的形态学参数。2临床病例分析:对2012至2014年采用联合腱外侧半肌腱与喙肩韧带内侧半肌腱双束共同重建喙锁韧带修复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11例患者进行随访。最终随访时应用放射学评估术后肩锁关节恢复情况,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及肩关节简明测试问卷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结果与结论:1尸体解剖形态学研究结果:试验获得了肩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肌皮神经较为详细的形态学参数,为该部位手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2临床病例分析结果:11例RockwoodⅢ型患者行联合腱外侧半肌腱与喙肩韧带内侧半肌腱双束共同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随访2-24个月,平均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为92.3分,平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0.4分,平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31.6分,平均目测类比评分1.4分,平均肩关节简明测试问卷肯定答案为8个,总体优良率为91%(10/11)。1例患者修复结果较差。课题通过解剖重建肩锁关节的静态稳定性结构(如喙锁韧带)和动态稳定性结构(如关节囊、斜方肌和三角肌)实现了肩锁关节的解剖复位。总而言之,联合腱与喙肩韧带双束重建喙锁韧带修复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肘外科医师(ASES)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肌力分级等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1.14±0.28)分、ASES(91±5)分、UCLA(34.8±2.7)分,优于对照组的VAS(1.36±0.43)分、ASES(88±5)分、UCLA(32.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2.544、2.95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旋(67±6)°、外旋(65±8)°、外展(138±14)°,高于对照组内旋(64±5)°、外旋(62±6)°、外展(133±12)°,t=2.040、2.027、2.06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旋(4.62±0.64)级、外旋(4.81±0.62)级、外展(4.87±0.56)级,优于对照组内旋(4.26±0.67)级、外旋(4.47±0.60)级、外展(4.51±0.62)级,t=2.053、2.085、2.274,均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恢复快,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军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情况。结果 ASES评分由术前(49. 26±9. 34)分到术后1个月(77. 14±6. 07)分、术后3个月(85. 14±6. 07)分; VAS评分由术前(6. 1±1. 3)分到术后1个月(1. 5±0. 5)分、术后3个月(1. 0±0. 4)分; 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45. 4±7. 5)分到术后1个月(79. 4±5. 4)分、术后3个月(86. 4±6. 4)分;UCLA评分由术前(12. 1±3. 7)分到术后1个月(31. 3±1. 4)分、术后3个月(34. 2±1. 5)分,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适合中国人群的顺行肱骨髓内钉进钉点。方法 (1)成年新鲜冰冻肩部标本8例,解剖观测腋神经、旋肱前、后动脉、肱二头肌长头腱、肩胛上神经、肩胛上动脉与参考进钉点的距离,确定相对安全区域;(2)肱骨干标本60例,随机分成6组,在相对安全区行模拟打钉和影像学检测,从而确定理想进钉点。结果进钉点相对安全区域为肱二头肌长头腱后方及冈上肌肌腱内侧的肱骨头软骨面上。理想进钉点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后方(12.12±0.68)mm(11.69~13.57mm),冈上肌肌腱内侧8.5mm。结论在顺行肱骨髓内钉植入术中,理想进钉点的确定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是一种抗组织粘连生物材料,具有抗炎作用,可预防瘢痕组织形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目的:根据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的作用机制及特点,观察其肩关节注射修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Ⅰ、Ⅱ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根据自愿的原则进入生物材料治疗组(n=20)和保守治疗组(n=20)。保守治疗组进行复方倍他米松混合盐酸利多卡因肩峰下间隙封闭治疗1次后,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次,2次/d,药物治疗1周;生物材料治疗组采用3 mL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肩关节注射治疗1次。门诊随访两组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生物材料治疗组修复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均较保守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01)。说明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肩关节腔内注射修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ong head of the biceps brachii tendon,LHBT)病变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2010~2017年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经关节镜修复的126例肩袖损伤患者,术中对LHBT进行检查和评价,记录LHBT病变种类,分析LHBT病变与肩袖撕裂时间、撕裂大小和累及肌腱的相关性。 结果 发现LHBT I型病变(肌腱炎)51例(40.5%),II型病变(半脱位)12例(9.5%),III型病变(全脱位)12例(9.5%),IV型病变(部分撕裂)15例(11.9%),V型病变(完全撕裂)6例(4.8%),30例(23.8%)无明显LHBT病理改变;病史超过12周的慢性肩袖撕裂患者均伴有LHBT病变;伴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SSC)撕裂的肩袖损伤患者更易出现LHBT病变,且SSC撕裂程度越大,LHBT病变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HBT病变与肩袖损伤特别是合并SSC撕裂者密切相关,LHBT病变与SSC撕裂程度呈正相关;检查肩袖损伤的病例时,应注意LHBT的情况,避免漏诊;肩袖损伤的早期识别与修复可防止LHBT病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肩袖修复的常见方式有单排缝合法和双排缝合法。既往有报道双排缝合法在临床上并未显示出比单排缝合更优的效果。目的:比较肩袖损伤中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Embase (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Cochrane library (2014年2月)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比较肩袖损伤中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系统评价各研究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比较单双排缝合两组治疗方法的constant,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ale),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core)治疗前后评分差异,肩袖再断裂率,肩袖肌力恢复情况,以森林图回顾两组数据比较情况及行漏斗图检测其发表偏倚情况。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LevelsⅠ,Ⅱ),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排缝合组与单排缝合组的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及UCL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别;在治疗后随访结果上:双排缝合治疗后肩袖再断裂率概率低于单排缝合,外展肌力双排缝合组优于单排缝合组。在肩袖撕裂小于3 cm的亚组中,双排缝合组与单排缝合组在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上无明显差别。在肩袖撕裂大于3 cm的亚组中,双排缝合组较单排缝合组在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上显示出更优效果。结果表明肩袖损伤的患者采用双排缝合相对于单排缝合法治疗后肩袖再撕裂率更低,外展肌力恢复情况更优。小于3 cm肩袖损伤单双排缝合法治疗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大于3 cm的肩袖损伤采用双排缝合法可取得更佳的治疗后功能评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