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成都赶超。跨越的重要机遇窗口。本文通过跟踪国内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动态,针对成都当前存在的军地协同创新力度不够、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不通畅、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不足、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要提升成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竞争力应高度重视创新生态圈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引领作用、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夯实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变得尤为关键。更重要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千年大计对河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的关键因素。文中针对河北省当前科技创新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进一步从政府、高校及企业角度分析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对提高河北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如何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高校创新主体的作用,认为通过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4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加明确定位、服务所需、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协同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创新要素和资源的融合与共享,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文从小微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科技协同创新障碍,构建出小微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并针对问题提出小微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创新正在迅速成为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相互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宝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知识平台与创新平台建设,对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建设的重要问题.以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通过阐述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协同创新模式,分析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的现状与不足,基于协同创新模式设计高校人才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高校学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我国高校学报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分析并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学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2)有助于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3)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培养和高校的学位点建设;(4)有助于加快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5)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6)有助于增进高校的对外宣传与学术交流;(7)有助于高校独特科学文化和优良学风的形成。从理论层面认识高校学报的功能对于做好学报工作,进而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研究得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作用等自组织特征,并存在涨落,是典型的自组织结构.通过定性描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协同力的前提下,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组织演化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了基于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演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传统高校育人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改的方向,各级学科创新大赛是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文中以水利专业创新大赛为例,分析了专业创新大赛在大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了如何更好依托学科创新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团队,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科技创新中,文化创新是根本。围绕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这一目标,积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在历经物化和制度建设之后,逐渐在核心价值建设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通过多层次传播,逐渐渗透到科技创新的方方面面,发挥着精神财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学报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大学学报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提出大学学报对科技创新活动的 5个作用对科技创新课题的策划作用 ;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优化作用 ;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作用 ;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储存作用 ;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作用 .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档案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高校科研档案价值实现的工作实践中,存在“重藏轻用”思想、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等限制、多元主体协同困难、共享利用机制不健全等协同困境。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了三条高校科研档案价值实现路径,从主体协同的角度提出了科研档案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框架,从业务协同的角度为高校科研档案分级利用提供了思路,从资源协同的角度提出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合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模式的探索为研究视角,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目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力图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提供参照。提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依据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两方面来完成,包括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设立科研项目、加强学科竞赛5个方面,并提出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而通过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可大大促进军民两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与转化,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促进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认知浅表、学用脱节、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协同创新"理念的运用。通过对"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教育优势和各协同体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要从协同营造文化氛围、协同开展课堂教学、协同指导双创实践三个方面重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深受社会欢迎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立足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探讨了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根据西安工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使专业建设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我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及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装备制造业承担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任,其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创新模式,现有研究多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提出对策,但往往忽视数字化工具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借助数字化手段,尝试以产学研数字化协同创新研发模式为研究对象,建立装备制造业产学研数字化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式,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模拟和仿真,分析有限理性下各参数变化以及在结果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能力、政府支持力度以及装备制造业转型程度等因素通过提升企业利润的方式对产学研数字化协同创新具有提高创新效能的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促进数字化产学研融合发展角度提出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迅速,高校的科研及产学研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 科研正在逐步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有力的推进器。但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在投入、产出及 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思考和探索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对促进高校自 身发展及推动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建设的重要问题.以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通过阐述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协同创新模式,分析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的现状与不足,基于协同创新模式设计高校人才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