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郑旭  邱玲  张敏  张吉  李川雄  李媛  何流  曾帅  刘波  罗丹 《中国康复》2017,32(1):17-19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平均分为2组,2组均给予针刺、牵引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结果:治疗10次、20次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10次、20次后状体征积分、N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10次后,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次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颈椎病患者按入院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研究组(双号),各49例。两组均行牵引治疗和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旋转角度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缓解其疼痛,纠正颈椎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3.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足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曲度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为青年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颈腰椎三维曲度牵引仪进行曲度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坐位电脑枕颌套牵引。治疗时间,每天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如下评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及颈曲评测。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评分及颈曲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AS评分(F=4.32,P0.01),NDI指数(F=1.19,P0.01),颈曲(F=5.40,P0.05)。结论:曲度牵引可通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人、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颈部功能和颈伸肌群力学指标在颈椎病康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病发生和康复的关键因素。方法: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例正常人对照组,观察疼痛评分、颈部功能评分,以及颈伸肌群峰力矩的变化情况。结果:颈椎病患者与正常组相比,疼痛程度明显升高(P<0.001),颈部残障指数明显减低(P<0.001),肌肉做功能力明显减低(P<0.001)。推拿手法与牵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低(P<0.001),颈部残障指数得到显著改善(P<0.0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并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颈部肌肉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 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1.87±0.99)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7.4±16.1)s]、后伸持续时间[(86.1±10.8)s]及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00±0.95)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8.5±23.1)s]、后伸持续时间[(91.6±19.7)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患侧颈伸肌MF值[(70.77±10.44)Hz]及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73.21±9.41)Hz]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并以治疗组患侧颈伸肌MF值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可通过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功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其短期疗效与颈椎牵引、中频电联合疗法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优值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优值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14d,治疗前后均行颈椎侧位X线,观察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并测量Borden值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NDI指数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Borden值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颈椎曲度有所改善。治疗前NDI指数与Borden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0.01,治疗后NDI差值与Borden值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结论:优值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青年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功能,优值牵引治疗后颈曲改善约明显,症状减轻越明显,临床症状与颈椎曲度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像改变对康复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表现特征,以及对康复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4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分别采用颈部制动、牵引、高位硬膜外封闭及手术疗法,同时配合扩管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颈部制动可有效改善头晕、恶心、视物模糊等症状,适用于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不明显,无成角或位移病例;牵引治疗对头痛、颈肩痛、四肢乏力等症状改变明显,适用于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明显,有成角或位移病例;高位硬膜外封闭近期效果好,适用于对上述治疗疗效不佳或椎体移位、成角较严重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胸闷、耳呜、多汗、睡眠差有显著效果。结论 颈椎X线片改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在病程的早期,其X线片大多显示伴有颈椎生理曲度(简称颈曲)的变小、变直或反屈,且颈椎曲度的改变发生在骨刺形成之前。治疗的方法应有助于恢复颈曲的正常生理曲度,恢复颈椎及其骨连结的生理位置和状态。本研究通过两种不同的牵引方法矫正颈曲,以观察其对颈椎病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以颈椎调整手法治疗,观察组34例予以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5%)明显高于对照组(84.38%),且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组复发率低。结论: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将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效果确切,达到协同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脊髓空洞症误诊为颈椎病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34岁。因无诱因颈肩部反复疼痛5a,双上肢麻木、无力0.5a来我院就诊。患者5a前无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不适,且逐渐加重,伴头晕、恶心。3a前在当地县医院检查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增大,颈椎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予活血化淤、抗骨质增生等药物治疗,并嘱其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颈肩部物理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不定期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椎整体功能的退行性变表现,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质量、方式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2-01/0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骨科就治颈椎病患者130例,符合赵定麟主编的《现代颈椎病学》的诊断标准及分型,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颈曲值<7mm入选,排除脊髓型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100例,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间歇牵引组51例与持续牵引组49例。间歇牵引组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角度牵引,持续牵引组均采用中立位牵引,牵引质量均不超过自身体质量的15%~20%,时间20~25min。结果:经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角度的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仰伸位5°~15°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好于中立位牵引,在牵引质量为自身体质量15%~20%(回归系数b=0.145,P<0.05),牵引力越大,生理曲度恢复越好;二种牵引方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牵引是矫正颈椎曲度改变的一种方法,同时注意选择合理的角度、牵引质量。  相似文献   

13.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2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颈椎牵引治疗,训练组同时辅以颈部康复操训练.于入选时、治疗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及颈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经2个月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以训练组疼痛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其颈部功能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颈、肩、背部疼痛,提高颈椎功能,该疗法值得在职业人群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处方对颈型颈椎病病人颈部肌群的康复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6月—2017年12月康复科就诊的68例颈型颈椎病病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8周的八段锦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活动度及颈项、头部、肩部的疼痛度,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活动度及颈项、头部、肩部的疼痛度均有好转,且观察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干预8周后的好转程度优于干预4周后(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疾病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段锦运动处方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病人颈部肌群的活动度,缓解病人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占娜  张振杰 《全科护理》2021,19(26):3691-3693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125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颈椎病病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干预3个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目标成就量表评分(CSA-GAS)评价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颈椎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SA-G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颈椎左屈、右屈及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可改善颈椎前路术后病人颈椎活动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病人颈部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青年颈型颈椎病的X线征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颈型颈椎病的发病及X线表现.材料与方法:对1285例健康人群中发现颈椎X线异常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组人群总发病率为90%,主要表现为颈椎曲度异常.结论:中青年颈椎病发病率较高,应及早预防并治疗.  相似文献   

18.
梁英  袁淑娟  刘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30-7931
目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椎整体功能的退行性变表现,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质量、方式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2-01/0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骨科就治颈椎病患者130例,符合赵定麟主编的《现代颈椎病学》的诊断标准及分型,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颈曲值<7mm入选,排除脊髓型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100例,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间歇牵引组5l例与持续牵引组49例。间歇牵引组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角度牵引,持续牵引组均采用中立位牵引,牵引质量均不超过自身体质量的15%~20%,时间20~25min。结果:经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角度的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仰伸位5&;#176;~15&;#176;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好于中立位牵引,在牵引质量为自身体质量15%~20%.(回归系数6=0.145,P<0.05),牵引力越大,生理曲度恢复越好;二种牵引方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牵引是矫正颈椎曲度改变的一种方法,同时注意选择合理的角度、牵引质量。  相似文献   

19.
颈伸肌群对颈椎间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颈椎周围肌群是维系颈椎关节稳定和功能的动力系统,其性能改变对颈椎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拟观察新鲜颈椎标本椎问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探讨颈周肌群在颈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5-03107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5具新鲜尸体颈椎结构标本由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提供.②实验方法:将C3~4、C4~5、C5~6、C6~7的颈椎间盘前缘和关节突关节C3~4、C4~5、C5~6、C6~7等处同时埋置8个微型压力传感器,并应用模拟颈伸肌正常生理段性能的弹簧.③实验评估:观察颈椎结构包括颈伸肌等在颈椎活动时的压力变化情况.结果:随前屈角度的增加,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和颈伸肌的拉力明显增加.而随后伸角度的增加,小关节内的压力明显增加.加载模拟伸肌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减低.结论:颈伸肌群分担了一部分颈椎载荷,屈颈几率和强度的增加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并发症、远期疗效及其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并与单纯植骨治疗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0-01/2001-06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例。其中单纯植骨组30例,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40例(Codman钛板11例,Orion钛板17例,Caspar钛板12例)。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24个月、66个月进行随访,每一次随访均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部分患者行颈椎动力位X射线检查,分析患者术后植骨块骨性融合情况及融合阶段椎间高度的变化、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判定。结果:术后1周随访70例、3个月随访49例、6个月随访56例、24个月随访66例、66个月随访70例。①JOA评分改善率:单纯植骨组(57.35±31.83)%,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61.10±28.35)%(P>0.05)。②植骨融合率和颈椎生理曲度: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100%,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较术前增加(2.51±6.75)°,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单纯植骨组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93.3%,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减少(1.33±3.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例术后3个月假关节形成。③椎间高度:单纯植骨组较术前下降(0.8±1.1)mm,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较术前增加(1.5±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轴性症状发生率: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单纯植骨组46.67%,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17.50%(P<0.05)。⑤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反应:术中所用材料均为钛合金体内植入物,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到随访结束时,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结论:植骨块缺乏良好的承重能力,一定应力下容易发生压缩塌陷,导致颈椎曲度丢失;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并能很好的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且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