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CT以及MRI表现。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在进行CT以及MRI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肿瘤多侵入额叶以及颞叶,病理学方面B细胞占据大部分。23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6例,多发病灶7例,病灶共39个,其中额叶10个,顶叶6个,枕叶3个,颞叶6个,基底节区5个,胼胝体3个,下丘脑2个,小脑4个,CT为低等密度,T1WI是稍低信号,T2WI为低等信号,中等水肿,增强造影后明显出现均匀强化。造影显示一些病灶位于基底节、胼胝体以及脑室的周围,容易误诊为多发性脑梗死或脱髓鞘。结论绝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头晕多见。6例患者中肿瘤单发5例、多发1例,共7个病灶,病灶位于大脑半球4个、小脑1个、侧脑室1个、丘脑1个,其中2个病灶累及胼胝体。病灶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晰,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相对较轻。CT显示肿瘤呈高密度,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分布,形成"袖套"样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肿瘤均来源于B淋巴细胞。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主要病理学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累及脑干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立体定向活检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病理确诊累及脑干的37例PCNSL临床资料。采用Leksell头架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对颅内病变取材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37例中,6例桥脑下部病变采取经小脑路径;31例桥脑上部病变中,5例采取经顶叶路径,26例采取经额叶路径。19例为单发病灶,18例为多发病灶。术后病理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小脑路径活检术后出血2例,其中死亡1例;经额叶通路活检术后出血2例。结论 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诊断累及脑干的PCNSL的有效方法,应注意防治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及病理学特征.结果病变位于幕上12例,幕下3例;多发者8例.CT通常示低密度,瘤周中度水肿,均匀增强.MR通常示长T1长T2信号,均匀增强.术前无一例确诊.病理示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型11例,局限型2例,小B细胞淋巴瘤1例,无裂细胞型1例;免疫组化:LCA阳性率为100%.中位生存期:肿瘤全切除后化疗加放疗16个月,肿瘤部分切除后化疗加放疗12个月,部分切除加化疗11个月.结论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常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术前误诊率高,预后差,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底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底原发性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常见发生部位包括海绵窦、蝶岩斜区和颅中底-颞下窝-翼腭窝区;受累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而少有移位或狭窄是主要的影像学特点。8例病人均经鼻蝶或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完成活检。结果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1例;术后行化疗和局部放疗。随访8例,时间6~112个月,病人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完全缓解率为62.5%。结论颅底原发性淋巴瘤是一类临床罕见的颅底肿瘤,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多为中老年发病,常累及海绵窦、蝶岩斜区、颅中底-颞下窝-翼腭窝区。手术活检、化疗和局部放疗联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MRI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病灶均为单发。16例位于幕上,其中颞叶8例,额叶6例,顶叶2例;4例位于小脑。MRI表现囊实性及囊性,其中囊实性病灶16例,囊性病灶4例。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成分呈稍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增强后囊壁无或轻度强化,壁结节明显或中度强化。1例出现中度瘤周水肿,余无水肿或轻度水肿。结论颅内节细胞胶质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虽然无特异性,但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症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以进行性脑萎缩和颅内多发病变起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方法收集1例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颅内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29岁,因"进行性四肢震颤伴反应迟钝2年,双下肢无力1个月"入院。入院前MRI提示进行性加重的脑萎缩及颅内皮质下、侧脑室旁、基底节多发长T1长T2病灶。外院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个月后复查头颅MRI示原病灶缓解,左顶叶新发长T1短T2病灶,有占位效应。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左顶叶病灶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非占位性白质病变及脑萎缩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鲜见,肿瘤实质病灶出现前,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激素治疗效果往往与脱髓鞘病变难以鉴别。因此临床医生需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考量诊断,合理选择检查与治疗时机,重视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8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SPNET患儿(19个月~4岁)的影像学资料(6例CT,2例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3例、颞顶叶1例,呈囊实性6例、实性2例;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楚7例、不清1例;有钙化3例,均未见出血.CT或MRI增强后肿瘤实性区中度强化,囊性区无明显强化.MRI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囊性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SPNET的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多位于额、颞叶,呈囊实性、类圆形,边界清楚,无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区有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中累及枕叶9例,顶叶8例,额叶8例,基底节6例,颞叶2例,胼胝体1例和小脑1例。CT平扫示枕叶、顶叶、额叶、基底节、颞叶、胼胝体和小脑等低密度。MRI平扫示T_1WI为低信号、T_2WI及Flair为高信号。DWI可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可呈等、稍高、高或低信号。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可累及部位主要局限于顶枕叶,但额叶、基底节、颞叶、胼胝体及小脑等部位亦可受累。Flair、DWI和ADC序列对病变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患者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均有癫痫病史;病灶累及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其中颞叶5例、额叶2例、颞顶叶1例;MRI表现为长T_1、稍长T_2信号,其中1例T1WI高低混杂信号;4例病灶呈类三角形,3例病灶内多发小囊变,1例病灶呈类圆形。7例病灶周无水肿。增强后6例病灶无强化,2例病灶轻度强化。病理学显示肿瘤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神经元和星形细胞组成。临床上该病好发于儿童或年轻人。结论 DNT属于良性肿瘤,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及影像表现,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探讨1例脑膜淋巴瘤病人的临床病例,行手术病变切除并术后化疗。结果 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 脑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少见,累及功能区并侵蚀颅骨者更为罕见,鉴别诊断较困难,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统一。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23岁,因发作性晕厥伴四肢抽搐半个月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右额叶巨大占位,大小约5 cm×6 cm×7 cm,T1加权像呈混杂低信号(图1A),增强后轻度强化(图1B);T2加权像呈混杂高信号(图1C)。遂行手术治疗。行右侧额颞部弧形切口,游离额颞部骨瓣,硬膜张力高,剪开硬膜后,见右额叶肿胀,显微镜下切开右额叶,深入1 cm,见肿瘤,色白有包膜,分离肿瘤边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局限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眼球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且未见累及神经系统以外证据,病理上大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近年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研究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期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M RI及C 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01—2013‐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 RI及C T辅助诊断,并与病理切片结果对比,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患者肿瘤特点以基底节区、单发、CT呈高密度或等密度、MRI呈T1等信号或偏低信号、中度水肿、边缘清晰为主;患者经MRI与CT 诊断后与病理切片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采用MRI以及CT方法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普及。  相似文献   

15.
<正>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局限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眼球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且未见累及神经系统以外的证据,病理上大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近期我院诊治2例以记忆力下降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02-2008—12经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13例病人中8例手术切除,5例立体定向活检。本组13例病人共22个肿瘤,其中7例(53.8%)为单发肿瘤,6例(46.2%)为多发性肿瘤。肿瘤多位于额叶、颞叶部及基底节区,12例(92.3%)肿瘤位于小脑幕上。病理学检查发现病人均为B细胞来源。13例患者均行化疗及放疗,生存时间为6~51个月,平均23.5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该病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术治疗,辅以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发病阶段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9岁,汉族。首次发病以视物模糊、视野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MRI显示右侧顶枕叶皮质下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呈点状强化;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灶逐渐消失。再次发病以头痛、呕吐和左侧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大片状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实性强化。于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较丰富,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易见,片状坏死,间质小血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膜CD20、胞核配对盒基因5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呈阳性,少数肿瘤细胞胞膜CD10和CD30、胞核周期蛋白D1呈阳性,CD3、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80%。EBER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m RNA呈阴性。肿瘤组织呈明显噬血管特性,围绕并侵犯血管壁,最终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呈实性占位性或浸润性病变,是肿瘤发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与肿瘤嗜血管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癇患者的脑部MRI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子患者的脑部MRI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16例患者均表现为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白质多发病灶,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DWI等或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高信号,大部分呈对称分布。其中2例ADC图显示在高信号范围内夹杂局限性低信号改变;2例患者在病灶中央区合并局灶性T1WI稍低信号,T2WI、Flair低信号改变。受累部位以双侧枕、顶叶最常见,其次为基底节、额叶、颞叶,少数累及小脑半球、脑干。部分患者短期内复查MRI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血管源性脑水肿是子癇患者主要的影像学改变;少数患者可合并细胞毒性脑水肿或脑出血;病变最常见累及后循环,多呈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15例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和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对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CT、MR特点。结果15例中12例表现为癫癎。13例发生于皮层,其中3例病灶弥漫、多灶并累及基底节,2例位于鞍区。肿瘤实性9例,其中6例呈脑回状肿块,囊实性4例,囊性2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不均匀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3例肿瘤明显强化,6例不均匀结节或斑片状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脑回样强化,4例无强化。2例囊性肿瘤囊壁有轻度强化。7例(Ⅱ-Ⅲ级)灶周有明显片状或指样水肿,8例无明显水肿。2例CT表现为等密度实性结节,1例内见小条状、斑点状钙化。结论发生于皮层灰质核团的实性或囊实性肿瘤,尤其是类似肿大的脑回状肿块,不论强化和灶周水肿与否,临床上以癫癎为主要症状的年轻患者要考虑本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幕上神经外胚叶肿瘤的l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4例幕上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1例位于顶叶,1例位于丘脑,1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双额叶及胼胝体.CT显示为高或等密度影,增强后可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可强化.2例在显微镜下全切,1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病理诊断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术后行放化疗,术后3个月~10个月复发.结论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为高度恶性肿瘤,愈后差,手术后应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