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国内主要市售品牌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的含量,探讨了精炼工艺和储藏时间对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品牌市售玉米油中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小,而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生育酚含量范围为56.2~98.3 mg/100 g,植物甾醇含量范围为105.8~216.4 mg/100 g;精炼工艺脱臭对玉米油中亚油酸、α-亚麻酸、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有显著降低的效果(P0.05),脱皂能显著降低植物甾醇含量(P0.05),其他工艺均无显著影响(P0.05);精炼后常温储藏6个月后的玉米油中除油酸含量显著降低外,其他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复配添加维生素E和迷迭香提取物对玉米油的氧化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P0.05)。  相似文献   

2.
玉米油是富含植物甾醇的植物油之一。其含有一定量的蜡,影响食用的感官及透明度。本研究以脱色玉米油为原料,采用干法进行蜡酯的脱除,考察脱蜡工艺对蜡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及迁移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脱蜡玉米油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是:养晶时间62 h、养晶温度3.5 ℃、降温速率1.4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玉米油中蜡含量为34.75 mg/kg,酯态甾醇含量为842.52 mg/100 g,总甾醇含量为1 110.61 mg/100 g。研究结果为生产富含植物甾醇的食用玉米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精炼过程中玉米油甾醇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玉米油中含量较高.通过对不同精炼阶段的玉米油中甾醇含量的分析测定,发现玉米原油至碱炼油阶段甾醇损失37%,至脱色油阶段损失50%,而玉米原油至一级油阶段损失高达68%,说明植物甾醇在油脂精炼过程中有较大损失.通过正交实验对碱炼玉米油在脱色过程中的甾醇损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脱色过程中对甾醇含量影响的因素依次为:脱色剂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因此,为了在精炼过程中保留甾醇,应降低精炼程度,特别是降低碱炼和脱色程度.  相似文献   

4.
为给玉米油的精准适度精炼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兼顾植物甾醇保留的玉米油水化脱胶工艺,以玉米原油为原料,以植物甾醇和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玉米油水化脱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水化脱胶条件为脱胶温度58℃、加水量4.38%、脱胶时间55 min,在此条件下脱胶油中的磷脂含量为0.76 mg/g,脱胶率为92.95%,植物甾醇含量为1 239.00 mg/100 g,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3.35%。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玉米油使用量和产量的大幅增加,作为玉米油特征营养成分,植物甾醇的各项生理功效引起大众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众多生理功效中,植物甾醇的抗氧化能力格外引人注目。本实验将从玉米油中提取植物甾醇,通过对加入植物甾醇提取液前后以羟基为代表自由基的改变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玉米油中植物甾醇的抗氧化能力,同时着眼于植物甾醇的特殊功效,对其未来的市场发展和应用领域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研究了在玉米油精炼工艺中高效保留植物甾醇的精炼工艺条件。采用优化的适度精炼工艺技术和工艺条件,使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甾醇保留率达到90%以上,生产的玉米油甾醇含量达到11 000mg/kg以上。  相似文献   

7.
武州 《中国油脂》2021,46(9):108-111
采用Rancimat法测定不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添加量下玉米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筛选出与添加50 mg/k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玉米油氧化诱导时间相近的150 mg/kg AP添加量作为玉米油中AP目标添加量,开展6周玉米油储藏加速试验,每7 d取样检测酸值、过氧化值、回色(红值)、植物甾醇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同时与TBHQ组(添加量50 mg/kg)、充氮组及空白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AP对玉米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油储藏过程中,AP组样品与TBHQ组、充氮组样品在酸值、过氧化值、回色(红值)及植物甾醇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别;但添加AP对玉米油中维生素E的保留作用明显优于添加TBHQ及充氮。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1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油中4种植物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籽甾醇和菜油甾醇)的方法。选用超高惰性J&W DB-5MS UI毛细管色谱柱,50%KOH-乙醇为皂化剂,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20∶1,程序升温,可在32 min内实现上述4种植物甾醇与其他不皂化组分的分离。豆甾醇、β-谷甾醇、菜籽甾醇和菜油甾醇的检出限分别为4.41、6.09、3.10、8.62 mg/L,线性相关系数R≥0.999 2。运用该法对14种25个植物油样品中4种植物甾醇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油和菜籽油中植物甾醇总量最高,其次是芝麻油;不同种类植物油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同一种类不同品牌植物油中各植物甾醇所占的比例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6种植物油(玉米油、甾醇强化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榄油)中甾醇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植物油中3种主要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含量,并测定了油脂酸值随加热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总甾醇含量最高的是甾醇强化玉米油,达到7.82 mg/g,橄榄油中甾醇含量最低,为0.63 mg/g,β-谷甾醇在总甾醇中比例最高;高温加热(180℃)条件下,植物油中甾醇稳定性较强,但加热时间过长,仍会导致部分甾醇降解;加热过程中,植物油的酸值均呈上升趋势。因此,植物油中甾醇在高温条件下的降解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食用油中植物甾醇测定方法的优化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虹  姜元荣  魏婷婷  王伟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2):120-123,128
研究了食用油中植物甾醇的检测方法,并将液相色谱法与薄层色谱法、实验室优化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和精密度好的优点。同时,利用此检测方法,对油脂加工过程中植物甾醇的含量进行了追踪分析,考察了油脂在精炼过程中的甾醇损失情况。另外,还对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毛油和脱臭馏出物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为将来相关领域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