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关于心脏内淋巴系的研究,近年来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为进一步探讨哺乳动物心淋巴系,本文对山羊心淋巴系及其局部淋巴结进行了观察。取同一产区山羊心43例为实验标本,其中带胸廓及全胸脏器标本13例。将3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用4.5号针头,注入心外膜下,按心耳、心房面及左、右缘多点注射。经10%福尔马林固定一周后,进行解剖、观察,并绘图与摄片,记录了心外膜下淋巴管、心输出淋巴干及淋巴经路与所注入的胸腔淋巴结群。观察结果主要为:左右心室外膜下淋巴管丰富,并按一定注入方向合成集合淋巴干。其输出淋巴干一般有左后干与右干两条,均与心底大血管关系密切。左后干(43例,出现率100%)起  相似文献   

2.
舌的淋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具小儿尸体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舌器官内淋巴管及其淋巴流向。舌前及舌后背侧粘膜只有单层毛细淋巴管网,舌体背侧和舌下面粘膜存有浅、深两层毛细淋巴管网。舌前部淋巴管多半注入颏下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舌中央部淋巴管多是注入平对舌动脉起点高度的颈深上淋巴结及下颌下淋巴结,舌侧部淋巴管主要注入下颌淋巴结和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舌后部淋巴管全部注入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1.在40个足月胎儿、新生儿及2-4岁小儿的胃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胃壁各层淋巴管的配布情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2.在胃粘膜层存有腺间圆锥及一层毛细淋巴管网。腺间圆锥存于胃腺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向下注入粘膜层毛细淋巴管网。毛细淋巴管网位于粘膜层固有膜的深侧,胃腺底和粘膜肌之间,井和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网相通。在足月胎儿及新生儿胃的粘膜层未见到腺间圆锥。 3.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网位于粘膜肌的直下方,注入居同一平面上的粘膜下层淋巴管丛。在胃上号处,由粘膜下层淋巴管丛发出的淋巴管走向胃小弯或责门,下号的向胃大弯,斜过胃的肌层至浆膜下,和浆膜下淋巴管吻合,而注入局部淋巴结。 4.在胃的三层肌内存有毛细淋巴管网,其管是存于肌纤维束间的结缔组织内。各网间可相交通。起自肌层的毛细淋巴管网的淋巴管,可注入通过肌层的粘膜下层淋巴管,或直向胃大、小弯及贡门,至浆膜下和浆膜下淋巴管吻合,或值入局部淋巴结。胃肌层淋巴管走行的方向和该部粘膜下层淋巴管的方向相同。 5.在浆膜的深层存有毛细淋巴管网及淋巴管丛。淋巴管紧贴胃的纵肌层;毛细淋巴管网多居淋巴管丛的浅侧,并注入淋巴管丛。由丛发出的淋巴管的走行方向,和该部的粘膜下层淋巴管或肌层淋巴管一致。浆膜下淋巴管在走行中相互吻合,或和粘膜下层及肌层的淋巴管吻合,而入局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的淋巴流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淋巴管注射法,研究了40例足月胎尸甲状腺的淋巴流向。甲状腺各部的集合淋巴管,主要注入颈内静脉淋巴结群、喉前淋巴结群和气管周围淋巴结群,并见到3例的集合淋巴管直入左甲状腺下静脉、左颈横静脉及左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心室肌淋巴管道的分布特点和形态特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法、墨汁注射法和透射电镜技术显示左、右心室肌组织中的淋巴管道.结果:光镜下显示心肌间淋巴管道分为少量较粗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有些毛细淋巴管无管腔.电镜下显示心肌内有较粗的和细小的毛细淋巴管.较粗的毛细淋巴管腔内、外面有突起.较细的毛细淋巴管腔不规则.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均走行于心肌细胞之间,大多与心肌细胞平行走向,有少量横向交通.毛细淋巴管不与毛细血管伴行.结论:兔正常心室肌内的淋巴管道分为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两者在心肌内形成纵横交错和粗细不等的淋巴管网.较小的毛细淋巴管可能是一种未开放的毛细淋巴管.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新鲜童尸50例上,用普鲁士蓝氯仿溶液向睾丸实质内注射后。观察该器官的淋巴流向。右侧睾丸的集合淋巴管主要注入腔静脉前淋巴结、腔静脉外侧淋巴结、主动脉腔静脉闻淋巴结。部分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偶而注入右髂总淋巴结,右髂外淋巴结、主动脉下淋巴结、左侧睾丸的集合淋巴管主要注入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主动脉前淋巴结。部分淋入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偶而注入左髂总淋巴结、左髂外淋巴结、主动脉下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回肠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及流注关系。方法 将Mercox注入家兔回肠壁内制成淋巴管铸型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回肠各层淋巴管的三维结构。结果 回肠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都有毛细淋巴管网及淋巴管。在小肠绒毛内存有中央乳糜管 ,铸型样品上可见其立体结构 ,可见中央乳糜管注入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毛细淋巴管网 ,该网汇合而成的淋巴管穿过肌层进入浆膜层 ,之后以淋巴集合管的形式入肠系膜淋巴管而离开回肠。铸型标本可见淋巴管呈串珠状外观 ,管壁表面有双凹切迹 ,相当于淋巴管瓣膜的部位。铸型表面还可见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椭圆形压迹 ,光镜下可见粘膜下与肌层之间存有三角形间隔 ,其内动脉与两条淋巴管并行。结论 中央乳糜管注入粘膜下毛细淋巴管网 ,该网与粘膜下淋巴管网相连 ,此淋巴管再穿肌层入浆膜层后离开回肠 ,并见淋巴通道存在于中央糜管周围。  相似文献   

8.
直肠的器官内淋巴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0个足月胎儿、新生儿及1~2岁婴儿的新鲜直肠,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的方法,观察了直肠各层淋巴管的配布情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在直肠粘膜层固有膜的深部,于腺底与粘膜肌之间,存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可与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网相通。在直肠粘膜层固有膜淋巴小结的周围,有毛细淋巴管包绕,但毛细淋巴管不进入结内。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网位于粘膜肌的直下方,注入粘膜下淋巴管丛;该丛位于毛细淋巴管网的深侧。由淋巴管丛发出较粗大的淋巴管,穿过肌层走向局部淋巴结。在直肠环肌层、纵肌层的肌纤维束间及纵肌与环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存有毛细淋巴管网。各网间相互交通。由肌层毛细淋巴管网发出的淋巴管,注入通过肌层的粘膜下层淋巴管,或直接注入局部淋巴结。直肠各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网的网眼形状及大小不同。在直肠壶腹部,网眼最大,多呈四边形,其长径多与直肠的长轴斜交;在肛柱及肛窦网眼较小,多为椭圆形,其长径与直肠长轴平行,即与肛柱方向一致。齿状线上方的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毛细淋巴管可与齿状线下方的浅、深层毛细淋巴管相通在,齿状线处并不存在界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探讨肺泡隔内是否存在淋巴管。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1)肺内淋巴管存在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延伸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区,不延伸至肺泡区,呼吸性细支气管外膜下可见毛细淋巴管,肺泡隔内未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仅见到大量呈蓝色的毛细血管。(2)伴行肺动脉的淋巴管为肺深淋巴管系的主流,其末梢向小叶中央延伸到末级微动脉附近。(3)伴行肺静脉的淋巴管位于静脉外膜边缘的结缔组织中,与肺泡紧密相邻。结论:肺泡隔内无淋巴管,肺内淋巴管起始于呼吸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10.
1.在70例胎儿及婴儿尸体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的方法,观察了鼻咽部的淋巴管及其局部淋巴结。 2.在鼻咽部粘膜层具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于咽鼓管扁桃体及咽扁桃体处最为密集。粘膜层毛细淋巴管注入粘膜下淋巴管,后者汇成数条输出管。 3.从鼻咽部后壁走出的输出管注入咽后内、外侧淋巴结,或是经过颈内动、静脉的后方,注入乳突尖部深处的颈上深淋巴结。 4.从鼻咽部侧壁走出的输出管,注入颈内动、静脉出入颅底处前方的淋巴结,或向下入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及在舌动脉起点至颈总动脉分岐处之间的颈上深淋巴结。 5.咽后外侧淋巴结位于寰椎侧块高度,有1~2个;咽后内侧淋巴结紧贴咽腱膜,仅有1个。充色的颈静脉二腹肌淋巴结仅有一个,形体较大。  相似文献   

11.
兔肺动脉-支气管系淋巴管微细分布的光镜与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家兔动脉内灌注加墨硝酸银液显示淋巴管法及将加墨Riger液动脉灌流后,包埋成电镜用材,先制成1μm半薄切片,再制作超薄切片,染色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1.伴行肺动脉的淋巴管为肺深淋巴管系主流,其末梢向小叶中央一直伸延到末级微动脉附近,在靠近微动脉的肺泡间隔内,可见淋巴毛细管。2.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外膜下,未见淋巴毛细管。伴行支气管的淋巴管,起始于末级终末细支气管分叉部。在细支气管固有层基底部淋巴毛细管盲突端周围,显示出网状纤维构成的类丝绵状的“淋巴管前通液路”。3.与终末细支气管同行的小动脉外膜下淋巴管,以及细支气管外膜下的淋巴管腔内,未见瓣膜;自该级以远的淋巴管为毛细管性。4.电镜下肺淋巴毛细管内皮细胞核部较厚,其余部位菲薄。管壁凸凹,腔形不整齐,基膜不连续或缺失,无周细胞。内皮细胞结合形式多样,连接松散,常有开放,并可见固着细丝。淋巴管者与其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回肠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及流注关系;方法:使用16只家免,将Mercox注入动物回肠壁内,制成淋巴管铸型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回肠各层淋巴管的三维结构。为配合铸型标本,同时制作了半薄切片;结果:通过对回肠淋巴管的二维及三维结构的观察,可见回肠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都有毛细淋巴管网及淋巴管。在小肠绒毛内存有中央乳糜管,铸型样品上可见其立体结构。又观察到中央乳糜管注入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毛细淋巴管网。该网汇合而成的淋巴管穿过肌层,进入浆膜层,之后以淋巴集合管的形式入肠系膜淋巴管而离开回肠。铸型标本可见淋巴管呈串珠状外观,管壁表面有双凹切迹,此相当于淋巴管瓣膜的部位。铸型表面还可见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椭圆形压迹。光镜下可见粘膜下与肌层之间存有三角形间隔,其内动脉与两条淋巴管并行;结论:中央乳糜管注入粘膜下毛细淋巴管网,该网与粘膜下淋巴管网相连。此淋巴管再穿肌层入浆膜层后离开回肠。本文见到淋巴通道存于中央乳糜管周围。淋巴液的形成、运输与淋巴管周围的动脉搏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肺的淋巴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40例新鲜的新生儿肺,采用色素乳胶注射制成塑型标本结合注射普鲁士兰分别制成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肺淋巴管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肺的淋巴管分为胸膜下浅层淋巴管及深层淋巴管,并证实肺韧带内亦有淋巴管和淋巴结存在。深淋巴管基本可归纳为间质~肺静脉淋巴管系及支气管~肺动脉淋巴管系。两者之间有大量的侧支吻合,其吻合部位多见于肺内各级支气管的分叉处。最远处毛细淋巴管起于终末细支气管的分叉处。肺内淋巴管的瓣膜多数为单瓣,多见于胸膜下及肺小叶外围的淋巴管内;肺门附近次之;而肺中央的大部特别稀少。  相似文献   

14.
在50例新鲜童尸上,用普鲁士兰氯仿溶液向甲状腺实质内注射后,观察该器官的淋巴液向,甲状腺的淋巴管从器官内器官表面形成淋巴管网。自淋巴管网发出的淋巴管向外侧、向上、向下走行,注入颈内静脉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气管前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用活体淋巴管注射法,研究了40只家兔甲状腺的淋巴流向。甲状腺的集合淋巴管多是注入颈深淋巴结,一部分汇入喉腹侧淋巴结及气管旁淋巴结。在6例有一条集合淋巴管直入颈内静脉或静脉角。  相似文献   

16.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干为一粗而短的动脉干,在相当于左侧第3胸肋关节后方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根部的前方向左后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肺静脉左、右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这些静脉均起自肺门处,收集左、右肺叶静脉的血液,注入左心房.我们在解剖一具未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严重畸形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吊带又称迷走左肺动脉,是指左肺动脉从右肺动脉起始部的后方起源绕过右主支气管向左穿行于食道和气管之间到达左肺门,在气管远端和支气管近端形成吊带。肺动脉吊带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十分困难,病死率高,现报道2例。  相似文献   

18.
本例为一女婴尸、年龄推测为生后数月(身长61.5cm),死因不详。躯体外形发育正常。打开胸前壁,切除两肺,从前面观察心脏及大血管。1.心脏右侧偏位:心尖达右腋前线,右心耳与右心室位于前方占心区绝大部分。左心室只有心尖部于右前方显露,其余均被右室所遮。2.主动脉弓左移,无名动脉缺如:主动脉弓偏于气管左侧,由弓上发出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与右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发自肺动脉干。3.双“上腔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4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肺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肺段支气管和血管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权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追踪观察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最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5个识别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出现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11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问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20.
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加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4例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识别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1.升主动脉层面,切及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2.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ll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3.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4.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5.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6.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在胸部冠状断面上,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和亚肺段的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