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得到直链淀粉,加入一定比例的茶多酚制备茶多酚/直链淀粉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时间、茶多酚添加量和反应温度对茶多酚包埋效果和复合物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得到最佳结晶度的复合条件,并对最优复合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的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最优结晶结构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 h、淀粉/茶多酚配比为10:1、反应温度为50 ℃,在该工艺下,制得的B型复合物的结晶度最高,为61.51%;XRD测试复合物为典型的B型结晶结构;SEM图片显示复合物颗粒破碎,形状不规则;IR光谱中,由于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中淀粉和正辛醇发生叠加,其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比茶多酚/直链淀粉复合物与B型微晶淀粉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大。  相似文献   

2.
小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A淀粉为材料.采用乙醇-碱处理法制备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在系统分析乙醇体积分数、碱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溶解度影响的基础上,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乙醇-碱法制备小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乙醇体积分数和反应时间对产物溶解度的影响显著;小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适宜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65℃,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时间为80 min,碱浓度10 g/100 ml,其溶解度可达81.44%.  相似文献   

3.
以马铃薯B型微晶直链淀粉和正葵醇为原料,采用溶剂法合成直链淀粉-正葵醇复合物,研究了乙醇浓度、直链淀粉与正葵醇的质量体积比、结晶温度等因素对该复合物结晶度的影响,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直链淀粉-正葵醇复合物的最佳复合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80%,直链淀粉与正葵醇质量体积比(g∶L)10∶2.6,结晶温度55℃.在此条件下,预测产品结晶度将达到63.25%,验证试验所得产品平均结晶度为62.97%,说明该模型可靠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选取高直链玉米淀粉,采用HCl/KOH沉淀法制备直链淀粉-硬脂酸复合物,并实验探讨了在不同酸度、结晶温度、保温时间和直链淀粉与脂质的比例下复合物的包埋效果。通过酸水解法测定复合物中的脂肪含量、脂质利用率,并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复合物的含水量,从而得出复合物的干基产率,分析确定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0.1mol/LHCl的添加量为12mL,结晶温度为60℃,保温时间为0.5h,直链淀粉与脂质比例为10:1。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酸解、结晶化并与茶多酚混合,采用增压高温方法制备得到直链淀粉-茶多酚复合物。研究淀粉茶多酚配比、复合时间和复合温度3个因素对直链淀粉-茶多酚复合物结晶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淀粉-茶多酚配比100︰3、复合时间40 min、复合温度120℃。应用XRD、IR、SEM和RAMAN等方法对复合物进行表征,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物为黏连的球型,具有B型结晶结构,结晶度为45.06%,茶多酚未与淀粉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酶用量、淀粉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4个因素对水解产物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异淀粉酶法制备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工艺。结果表明:在异淀粉酶用量130 U/L、pH值4.8、反应温度47℃、反应时间210 min条件下,水解产物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为76.32%,与理论预测值之间误差仅为0.78%,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高直链银杏淀粉制备工艺参数准确可靠。淀粉和碘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水解产物中生成了大量的直链淀粉,证实异淀粉酶对银杏淀粉具有较强的脱支作用,是制备高直链银杏淀粉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了甘薯羧甲基淀粉钠,研究了氯乙酸、氢氧化钠、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乙醇体积分数、乙醇溶液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以黏度为目标,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甘薯淀粉用量10 g、氢氧化钠7 g、氯乙酸6.5 g、乙醇体积分数75%、乙醇65 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95 min.在该优化条件下,甘薯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达0.67,黏度达3.6 Pa·s.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制备直链淀粉-大豆卵磷脂包合物并优化包合工艺以及对制得的直链淀粉包结络合大豆卵磷脂样品的结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文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加入普鲁兰酶酶解制备直链淀粉;在酶解后的淀粉中加入大豆卵磷脂溶液,制备直链淀粉-大豆卵磷脂包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的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直链淀粉包结络合大豆卵磷脂反应效率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3)C固体核磁共振谱(~(13)C CP/MAS 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其结构。结果:直链淀粉-大豆卵磷脂包合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每克木薯干基淀粉添加0.16 g大豆卵磷脂,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60℃。在最佳条件下得到包合物中大豆卵磷脂的含量为116.28 mg/g,包合率达到63.02%。XRD、FT-IR、DSC结果表明直链淀粉与大豆卵磷脂发生了包结络合作用,~(13)C CP/MAS NMR结果表明是与大豆卵磷脂上的脂肪酸烃基发生了包结络合,大豆卵磷脂分子的其他基团位于直链淀粉螺旋空腔的外部。  相似文献   

9.
颗粒冷水可溶性多孔淀粉的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碱法制备颗粒冷水可溶多孔淀粉,分析了乙醇体积分数、NaOH添加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4个因素对多孔淀粉溶解度的影响,得出了制备冷水可溶多孔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是:10 g多孔淀粉(干基)加入100 mL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NaOH添加量为4.4 g,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0min,淀粉溶解度可达到74%。制备的速溶多孔淀粉颗粒具有较大的凹陷和孔洞,并保持其原淀粉的完整颗粒结构。经试验测定,冷水可溶多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率可达到71.6%,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十二醇为配体,水作为溶剂,制备得到了V型直链淀粉-十二醇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变量分析了不同乙醇浓度、保温温度、淀粉/十二醇比例对V型复合物结构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40%、保温温度为50℃、淀粉/十二醇配比为11:1时,衍射峰峰型尖锐,合成效果最好,相对结晶度达到63.72%。  相似文献   

1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得到B型微晶淀粉, B型微晶淀粉与茶多酚混合后,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得到A型淀粉。通过单因素对照试验,研究了淀粉/茶多酚配比、乙醇体积分数和结晶温度对淀粉样品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淀粉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样品相对结晶度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淀粉/茶多酚比例12︰1、乙醇体积分数35.48%、结晶温度60℃。通过XRD分析,样品的结晶结构为A型结构; IR分析表明,样品中不含茶多酚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热重分析显示, A型淀粉样品的热稳定性高于B型微晶淀粉; SEM图像显示, A型淀粉样品呈无规则块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正辛醇为配体,在Et OH/H2O体系中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淀粉/辛醇的配比、乙醇浓度、结晶冷却条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对复合物的结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制备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辛醇的配比10∶1,乙醇浓度为35%,保温温度80℃,保温时间60 min,结晶冷却速率是5℃/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物为V型结构,其结晶度可达到61.29%。  相似文献   

13.
以荞麦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碱法对荞麦淀粉进行改性修饰,系统分析了乙醇体积分数、碱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后淀粉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改性后荞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溶解度的影响最大,碱用量和乙醇体积分数的影响次之,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各因素对产物溶解度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 min、乙醇体积分数55%、碱用量为45 mL时对荞麦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溶解度的影响最大,此时其溶解度达到22.52%。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湿热处理对大豆蛋白-玉米淀粉抗消化复合物产率的影响,采用湿热法制备了大豆蛋白-玉米淀粉复合物,以抗消化复合物产率为指标,探讨了淀粉/蛋白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结晶时间对抗消化复合物产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制备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复合物形成因素主次顺序为:蛋白-淀粉比例反应时间贮藏时间反应温度。在最优化工艺蛋白-淀粉比例3︰1、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75℃、结晶时间48 h条件下,抗消化复合物产率最高可达17.78%。试验结果可为大豆蛋白-玉米淀粉复合物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可通过糖基化反应与葡聚糖(dextran)形成复合物,可作为油溶性营养素的乳化包埋载体。以乳化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湿法美拉德反应制备BSA-dextran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最佳工艺条件为BSA浓度2.78mg/mL、dextran∶BSA(摩尔比)=6.89∶1、pH8.50、反应时间2.3h、反应温度95.0℃;所得BSA-dextran乳化活性为(31.743±0.45)m2/g;该复合物对叶黄素包埋的包封率为95.86%,明显高于BSA对叶黄素包埋的包封率(77.82%)。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用超声技术从竹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以茶多酚的产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超声功率为70 W,采用L9(34)正交试验来确定浸提温度、超声时间、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四个因素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为70 W的前提下,从竹叶中超声提取茶多酚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75℃,超声时间40 min,料液比1∶20(g/mL),乙醇体积分数75%,此条件下茶多酚提取产率为0.624 3%。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环保,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改性玉米淀粉制备多孔玉米淀粉(PS),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SA)改性PS,以吸油率和取代度(DS)为指标,研究最佳制备条件。将OSA-PS用于姜黄素微胶囊壁材,研究其吸附性和缓释性。结果表明:PS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3%,酶配比1∶5,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50 ℃,反应pH值6.0,此时PS的吸油率为139.37%。辛烯基琥珀酸多孔淀粉酯(OSA-PS)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分数25%,pH 8.5,酸酐添加量3.5%,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40 ℃。此条件下OSA-PS的吸油率为120.05%,DS为0.02026。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经改性的淀粉出现明显的孔道结构;红外表征产物中存在羰基结构,表明成功完成酯化反应。X射线衍射光谱结果表明,改性过程发生在非定型区,用其制备的复合壁材——姜黄素(OAS-PS/CS-Cur)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包埋性和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B型淀粉为原料,溶于乙醇/水溶液中,在加热回流下加入一定比例正辛醇的乙醇溶液,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淀粉/辛醇的配比、乙醇浓度、结晶冷却条件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得到V型直链淀粉-正辛醇最佳制备条件。采用XRD、IR、SEM、DSC和GPC对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的工艺条件为:淀粉/辛醇的配比10:1,乙醇浓度为35%,结晶冷却速率是5℃/h。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物为V型结构,其结晶度可达到57.85%;SEM测试表明复合物颗粒直径约为3μm;IR显示复合物键的相关特征;DSC分析表明V型复合物的稳定性小于B型微晶淀粉;凝胶渗透色谱表明复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及分布,复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3243。  相似文献   

19.
酸法醇介质制备玉米多孔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酸法醇介质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在考察盐酸质量分数、乙醇体积分数、淀粉浆液质量分数和水解时间对产品吸附能力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其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酸法醇介质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保持水解温度为80~81℃情况下,盐酸质量分数为2%,乙醇体积分数为80%,淀粉浆液质量分数为30%,水解时间为3 h.此条件下,产品吸油率为52.1%,柠檬黄色素吸附量为1.76 ms/g,产品得率为60.3%.  相似文献   

20.
以山药淀粉为原料,高碘酸盐为氧化剂制备双醛山药淀粉,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淀粉浆液质量分数,高碘酸钠与淀粉葡萄糖单元的摩尔比对醛基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醛基含量大于90%的双醛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pH值为4.0,淀粉浆液质量分数为20%,高碘酸钠与淀粉葡萄糖单元摩尔比为1.1:1,在此条件下醛基含量高达9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