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黄鱼40日龄体长和体重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40日龄大黄鱼的体长和体重遗传力,通过巢式平衡设计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了5个半同胞家系和15个全同胞家系,利用SAS 9.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长和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大黄鱼鱼种阶段体重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29和0.31.t检验显示两个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均不显著,且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大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非加性效应或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的AIC准则是常用的模型选择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其用于半参数伪极大似然估计,其中存在模型选择的偏差.CIC准则适用于半参数伪极大似然估计,但对于大部分在边界处增长过快的Copula密度函数该准则失效.基于此,对原有的CIC准则进行改进建立W-CIC准则,即降低Copula密度函数在边界处的权重,是CIC准则的加权版本.W-CIC准则打破了原准则的局限性,适用于更多的Copula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华矮837、8216、桂朝2号、Dawn和Starbonnet77共5个籼稻品种配制完全双列杂交。测定F_1代和各亲本的米粒长度、米粒宽度、长/宽和垩白等级4个外观品质性状。按Hayman双列杂交法估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并对这4个性状进行基因型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类半参数变量含误差回归模型的小波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类解释变量为(x,T)的半参数变量含误差模型,其中,x∈Rp为非随机解释变量,T∈R1为随机解释变量.通过应用小波估计法和全最小二乘法得出了未知参数和未知函数的估计,在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估计的强相合性.  相似文献   

5.
选用6 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亲本及杂种F1 的幼穗分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穗分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持续长短可作为衡量小麦冬春性的一个内部发育指标。杂种的穗分化进程介于双亲之间,但存在“倾早现象”;正反交间存在显著差异。组合选配中要考虑品种的生态类型,并选择适当的正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6.
杂色鲍×盘鲍杂交及亲本自繁群体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AFLP技术研究了杂色鲍(SS)、盘鲍(JJ)及其正反交群体(SJ和JS)的遗传关系,并比较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3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44个位点.双亲自繁群体SS和JJ 的AFLP图谱差异很大,平均遗传距离达1.425.因此,AFLP图谱可以用于两物种及其杂交种的种质鉴别.正反交群体SJ与JS的AFLP图谱很接近于母本自繁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11(SJ与SS之间)和0.134(JS与JJ之间),而与父本自繁群体则有较大区别,平均遗传距离分别达1.408(SJ与JJ之间)和1.394(JS与SS之间).将4个群体分为SS/SJ和JS/JJ两组,进行三水平的AMOVA分析,结果显示:84.74%遗传变异来源于母本不同的两组之间(SS/SJ组和JS/JJ组之间),12.66%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个体之间,正反交群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仅有2.60%.另一方面,正反交F_1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Nei′s 遗传多样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母本自繁群体.综合群体内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杂色鲍与盘鲍正反交F_1的遗传物质组成有别于同时含有双亲基因组的实质性杂交,而与母本有着高度的遗传同质性,且遗传多样性水平略低于母本自繁群体.  相似文献   

7.
根据金融时间序列一般都存在条件异方差性,本文研究了两种半参数时间序列模型的估计方法,通过实际算例对参数模型与半参数模型,以及不同的半参数模型在金融时间序列的拟合与波动率预测方面的表现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半参数模型要优于参数模型,半参数可加模型要优于多项式样条估计模型。 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半参数可加模型参数的Bayes估计问题.导出了半参数可加模型中参数的Bayes最小风险线性无偏估计,同时研究了其均方误差矩阵准则下优于Profile最小二乘估计的优良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非线性半参数模型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非线性半参数模型的计算理论还未见实质性报道.基于非线性半参数模型最小二乘近邻估计,给出了其参数分量和非参数分量估计的构造式,导出了参数分量和非参数分量顾及二次项直接解法的非线性直接解法.基于工程实际中的非线性模型用模拟数据进行计算,证明对于非线性半参数模型最小二乘近邻估计,可采用顾及二次项的直接解法.  相似文献   

10.
考虑响应变量具有幂变换的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非参数部分运用B样条进行估计,通过最小化累积残差平方和来估计Box-cox幂变换中的参数.研究得到了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的一致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1.
配合力分析在杉木数量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 杉木配合力育种的研究是从1974年开始的。其目的是:通过子代测定,研究待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表现,以便对现有种子园进行选优去劣,并为建立多世代种子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杉木配合力的研究,了解杉木性状受遗传控制的强弱,并估算其有关遗传参数,从而更有效地制定杉木遗传改良程序。本文仅就1974和1975两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材料和方法 (一)交配设计 1974年应用析因测定方法,从待测无性系中任意选出4个作测交父本,分别与8个无性系母本进行交配。由于杂交和育苗上的原因,目前有效杂交组合仅有23个(图1)。 1975年,除进行析因设计之外,还应用了全双列和半双列杂交设计。析因设计包括三个测交系父本,分别与36个待测母本交配,现在观测数据完整的有91个组合(图2);半双列  相似文献   

12.
摘要:针对卫星钟差解算策略的优化问题,本文基于BERNESE GNSS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了卫星估计钟差解算方案。提出了“单位时间误差梯度”的概念,量化了解算精密钟差的效率。采用基于TIN的选站法选取参考站,利用历元参数在历元间的独立性,分步解算各类参数。既减少了因大量历元参数存在引起的时间迟滞,又消除了单历元观测离群值对非历元参数估计的影响,从而提高了GNSS卫星钟差估计效率。利用IGS跟踪站作为参考站对以上解算过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估计钟差与IGS精密钟差的符合精度达到0.1ns,陆态网精密单点定位(PPP)动态解最大偏差小于10cm,能够满足动态定位厘米级的精度要求,为估计钟差时参考站的数量和几何分布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在当前的树木改良中,常用的遗传交配设计(以下简称遗传设计)有:①自由授粉子代剖定②群状交配设计③测交系设计(析因设计);④多系混合杂交⑤双列杂交设计  相似文献   

14.
SOS微微秒光导开关的结构设计及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微微秒光导开关电路参数对开关响应速度的影响。给出了微微秒光导开关的结构设计和实验结果。本文报道的SOS微微秒光导开关输出电脉冲半强宽小于5ps,电脉冲幅度为mv量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归类了目前制备纳米结构硅的主要方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和热蒸发法(制纳米晶硅)及电化学腐蚀法(制多孔硅),给出各种方法的典型参数及其对纳米硅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纳米硅结构特征,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硅的光学性能,如光学能隙Eoptg,光致/电致发光谱峰位波长、半高宽及影响因素等,并对纳米硅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双列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生长优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尾松6×6全双列杂交的不同组合,其11年生子代在生长性状及其杂种优势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发现:亲本的ISSR遗传距离(0.266 0~0.467 0)与子代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及其杂种优势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遗传距离与正、反交子代材积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01和0.597,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增大,子代各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将呈线性增加。马尾松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遗传距离与子代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表明根据亲本遗传距离对子代杂种优势进行预测比直接预测子代生长性状更可靠。根据这一结论,优先选择树高、材积等经济性状优良同时遗传距离较大的杂交亲本,有望提高子代杂种优势幅度并获得材积性状优良的子代。  相似文献   

17.
用8个抗白粉病性不同的春小麦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抗白粉病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F1和F2代抗白粉病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及MSg.c.a/MSs.c.a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抗白粉病性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全蹲、踮脚蹲、座椅蹲与半蹲等不同蹲型态所产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采用运动学及动力学同步测试手段获取15名健康大学生男子篮球爱好者从事4种蹲动作的相关生物力学参数.结果显示:①前倾角度表现为全蹲最大、半蹲次之、踮脚蹲最小,而前倾角速度则一致表现为座椅蹲最快、全蹲次之、踮脚蹲最小;②不同动态蹲模式下座椅蹲水平位移最大、踮脚蹲次之、全蹲与半蹲最小,垂直位移则以座椅蹲与全蹲最大,踮脚蹲次之,半蹲最小;③压力中心的前后移动以踮脚蹲最大,座椅蹲次之,半蹲最小,而左右移动则以踮脚蹲与全蹲最大,座椅蹲次之,半蹲最小;④下蹲阶段的垂直力峰值与动态蹲类型无关,且起身期垂直力峰值出现的时刻明显晚于下蹲期.认为以动态蹲作为健身运动或肌力训练时,应从下肢关节负荷较小且动作相对较稳定的半蹲动作开始,随肌力的增强而减轻了运动时关节的负荷后,再进行全蹲动作以降低下肢伤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