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中海炼化惠州炼油二期项目新建烯烃转化装置进行了介绍。新建烯烃转化装置采用LUMMUS技术来源,通过碳四原料预处理、碳四选择加氢、反应精馏和烯烃转化反应等单元,将碳四和乙烯原料转换为丙烯,充分利用炼化装置副产碳四组分,并达到增产丙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黄香玉 《广州化工》2011,39(9):113-115
直馏汽油和碳四馏分非临氢改质技术是近年来增产汽油、提高产品辛烷值的新工艺。但是由于碳四馏分中含有较多烯烃,其聚合反应较多,反应放热剧烈,反应器温升无法控制,为解决反应放热问题,扬州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扬州石化)对碳四线进行了改造。本文阐述了扬州石化直馏汽油和碳四馏分改质装置改造前后装置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以碳四馏分和去离子水为原料,耐高温大孔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催化蒸馏新工艺考察了反应压力、碳四质量空速、水与碳四物质的量之比和反应温度对异丁烯水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9℃,反应压力为1.0 MPa,碳四质量空速为0.3 h-1,水与碳四物质的量之比为5:1,塔顶进水量与中部进水量的比为5:2的最优反应条件下,异丁烯转化率和叔丁醇的选择性分别达到80.07%和99.96%,高于现有异丁烯水合工艺的转化率(60%~75%)。上述催化蒸馏实验数据与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的模拟工艺流程得到的尾气和釜液组成的模拟值能够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4.
王定博 《化工进展》2014,33(6):1429-1434
对国内炼厂碳四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混合碳四与甲醇合成甲基叔丁基醚,正丁烯经水合、脱氢反应制备甲乙酮和正丁烯与乙酸反应制备乙酸仲丁酯的生产情况进行了介绍;对醚后混合碳四制丙烯和乙烯、异构化制异丁烯、芳构化、与乙酸反应制备乙酸仲丁酯的应用和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利用醚后混合碳四制备丙烯和制备乙酸仲丁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异丁烷脱氢、异丁烷选择氧化、正丁烷制顺酐等技术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进行简述,认为异丁烷的利用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煤制烯烃碳四深加工项目以抽余碳四中混合丁烯经羰基合成反应制备戊醛的工艺技术状况,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合成气中氢碳比等对羰基合成反应的影响,优化了混合丁烯制戊醛的部分工艺操作条件,为提高戊醛产品质量和收率提供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V2O5和磷酸为原料,异丁醇为还原剂,合成催化剂前体VOHPO4·0.5H2O,分别在正丁烷/空气、混合碳四/空气气氛中活化得催化剂VPDB和VPDC.采用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实验(H2-TPR)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分别在正丁烷和混合碳四氧化制顺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VPDB与VPDC的主要括性相均是(VO)2P2O7相,后者晶格氧的活性较高,比表面积相对较小,两者的钒平均价态分别为4.28和4.12.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分别进行正丁烷和混合碳四催化氧化反应,VPDC的催化活性均高于VPDB,前者的顺酐选择性低于后者.在相同反应温度下,混合碳四的转化率远大于正丁烷,但混合碳四氧化产物顺酐的选择性较差,故混合碳四催化氧化的适宜反应温度低于正丁烷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碳四烯烃齐聚反应中各类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不同催化剂上碳四烯烃齐聚反应的机理,并对齐聚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发出性能更加优异的催化剂,特别是通过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设计和调整,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性能,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开发资源利用率高、低投资和低生产成本的碳四烯烃齐聚工艺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庆石化碳二加氢反应器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了反应温度、空速、一氧化碳、碳四含量对碳二加氢反应器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操作方法,保证反应器长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9.
介绍并比较了混合碳四芳构化反应制芳烃和芳烃抽提分离的工艺技术,以及BTX抽提工艺。通过工艺分析,并结合实际生产要求,提出了经济适宜的混合碳四制芳烃的工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混合碳四是石脑油或轻柴油高温裂解后的产物,其组成主要是1,3-丁二烯,顺-2-丁烯,反-2-丁烯,1-丁烯以及少量的烷烃和炔烃等.我公司的碳四装置利用混合碳四来生产高附加值的1-丁烯和MTBE.在碳四加氢装置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1-丁烯的收率还有提高的空间,在保持装置稳定的基础上对装置的反应条件(温度)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从而使1-丁烯的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增幅平均达到5%.本文通过对反应条件的初步优化来探讨反应条件对1-丁烯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茂电  胡静  刘绍英  王公应 《化学工程》2011,39(12):48-51,68
采用Benson和Joback基团贡献法对苄胺与碳酸二甲酯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了反应体系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反应平衡常数,讨论了反应温度对苄胺与碳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和甲氧羰基化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373.15-453.15 K之间,甲基化反应为吸热反应,且反应为自发过程,反应平衡常数K(O)...  相似文献   

12.
以碳纳米管为载体制备Ru/CNTs催化剂,系统考察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溶剂种类、助剂和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等对催化对苯二胺合成1,4-环己二胺的影响,同时对催化反应机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反应为串联反应,较高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用量和较长的反应时间利于提高转化率,但过高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过长的反应时间会导致副反应发生,产物收率下降。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20℃,反应压力6 MPa,反应时间3 h,对苯二胺10 g,40 mL异丙醇作溶剂,助剂氢氧化锂添加量0.1 g,5%Ru/CNTs催化剂用量0.5 g,此条件下,对苯二胺转化率100%,1,4-环己二胺收率93.87%,催化剂重复使用11次后仍保持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13.
Bucherer反应作为一个仅需一步便可将萘酚转化为萘胺的有机反应,具有反应条件简单、反应过程易于控制、反应原料便宜易得及反应不产生有害废物等优点,但是它的工业化程度不高.本文叙述了Bucherer反应的机理,重点总结了其在染料、医药、氨基酸及其他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反应在更多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微波促进有机合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应钦 《广东化工》2011,38(3):232-233,214
微波辐射技术可用于多种有机反应,如氧化反应、缩合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烃烷基化反应、烯烃加成反应、羰基加成-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环化和开环反应、Diels-Alder成环反应、取代反应、脱保护基反应、酰基化反应、芳基化反应、自由基反应、Tipson Cohen反应、产生二氯卡宾反应、脱羧反应、磺化反应、催化氢化反应、Bischler Napieralski反应、Fries重排反应、偶合反应、Mannich反应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等。  相似文献   

15.
以多聚甲醛和正丙醛为原料,分别以氨水和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三羟甲基乙烷。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三羟甲基乙烷产率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在15g多聚甲醛、11mL质量分数98%的正丙醛溶液、40mL蒸馏水、5mL质量分数50%NaOH溶液的反应条件下,于70℃反应1.5h,三羟甲基乙烷产率最高可达95.2%。  相似文献   

16.
在亚临界条件下进行了钢渣再生脱硫反应,结果表明,钢渣脱硫反应为流体和固体相间进行的多相反应,亚临界条件可大大提高反应速度和反应率.上述多相反应的阻力来自于传质阻力和界面化学反应阻力,主要阻力形式取决于反应温度,当温度超过473 K,由界面化学反应阻力转变为传质阻力.在373~473 K温度范围,脱硫率随温度变化很大,由小于10%增加到45%.在高温区,改善反应动力学条件成为提高钢渣再生脱硫率的关键.亚临界水过处理会使CaO过氧化,造成一定的回硫.  相似文献   

17.
以碳酸钴、丙酸和异辛酸为原料,二甲苯为带水剂,经成盐反应合成混合有机酸钴,再由硼酸三丁酯进行硼酰化反应,合成橡胶-金属钴盐粘合剂硼酰化钴。成盐反应采用单因素扫描法考察了带水剂、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混合有机羧酸钴合成的影响,得到成盐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二甲苯为带水剂,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3.5 h;酰化反应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硼酸三丁酯与碳酸钴的摩尔比等因素对硼酰化钴中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硼酸三丁酯与碳酸钴的摩尔比对其含量影响显著,温度和硼酸三丁酯与碳酸钴的摩尔比的交互效应影响显著,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74℃,反应时间2.6 h,硼酸三丁酯与碳酸钴的摩尔比为0.335∶1,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硼酰化钴中的钴含量22.4%。  相似文献   

18.
以淀粉为原料,通过溶剂法合成了羧甲基淀粉,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物封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羧甲基淀粉的封堵性能受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影响。随反应时间增加,反应温度升高,溶液的封堵性能先增大后减少,存在最佳值。产物具有最佳封堵能力的反应条件为:反应原料比为nAGI∶nNaOH∶n氯乙酸=8∶8∶1,最佳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 h。  相似文献   

19.
通过热重实验对含铁粉尘碳酸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碳酸化反应的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分析了反应温度对反应控制阶段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碳酸化球团的转化;碳酸化反应温度由400℃升高到600℃时,CaO转化率明显增大,800℃达到最大;碳酸化反应的总速率受到内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共同控制,反应前期化学反应为限制环节,反应速率较快,反应后期内扩散为限制环节,反应速率变慢;在200~800℃的反应活化能为11.091 kJ/mol.  相似文献   

20.
以对甲基苯胺与冰醋酸为原料,通过酰化反应合成对甲基乙酰苯胺,考察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对甲基乙酰苯胺的最佳实验条件是:冰醋酸与对甲基苯胺物质的量之比为2.5∶1,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105℃,收率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