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园林中的虚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园林中的虚景包含非常广泛,现通过古诗、古典园林理论与实例,分别对空间、光影和声、香等方面进行研讨,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虚景的奥秘,扩展人们的欣赏视野。并对现代园林中重实轻虚的弊端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邬东璠  陈阳 《中国园林》2007,23(11):89-92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的雅居之所,造园家通过对"景"的营造来追求"画意",景是画,画亦成景。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可主要归纳为"实景"与"虚景"2大类。"实景"是通过各种造园手法截取出自然景物中能够成画的部分,如对景、框景、夹景、借景、漏景等,均是将天然图画框选出来的技法"。虚景"是利用光影、透视等视觉效果所营造的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景象,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的"水中月""镜中花";紫禁城倦勤斋的"墙里园"(通景画);以及大量利用水面倒影成景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许多景名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景名是风景园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园林景点的高度凝练,是为景观增色、体现诗意的途径之一。借助地名的三要素,从景名的音、形、义3个层面分析圆明园四十景的诗意表现,以期为今后景点的命名提供一定借鉴。音的层面,音节恰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景名平仄更能体现诗意;形的层面,景名文字的选用和书法艺术的题名都可体现景观诗意;义的层面,引用典故、借助已有景名和创造诗意景名均可体现园林的诗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3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5个鸟声景点和7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 3 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 5 个鸟声景点和 7 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7.
程秀萍  裘鸿菲  周雯文 《华中建筑》2007,25(12):118-120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声景的运用十分广泛,现通过古诗词、园林实例与中国园林美学理论,分别对声景概念、审美特征、分类和运用进行研讨,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声景在我国古典园林运用中的奥秘,扩展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视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灵魂,意境的灵魂是通过四大造景基本元素——建筑、山石、水和植物体现出来的。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利用四大构景元素进行组景,从自然中来,到创造理想的自然,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2016,(6)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沧浪之水缘由来"、"沧浪之景因何生"、"沧浪之境哪般看"、"沧浪之意如何承"四个方面,分析了沧浪亭物质地看存在一千年、精神地看承载二千年历史文化的缘由,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传统的内在精髓是如何通过园与人文精神、自然及社会时空的互动得以保存的内在机制和独特价值的,以沧浪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穿梭于情、景、境、意的表达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贾会敏  陈建岭 《山西建筑》2007,33(28):340-341
为了分析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从文人寄情山水的追求、师法自然、营造"虚静"的艺术境界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的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提高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水平,可供园林设计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意境的感知,意境的时空变化,以及意境的创造等内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分析古典园林之内涵,达到园林意境创作的"情景交融",在有限的园林艺术形象中感受无限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南岩地处山林,景色优美、构思巧妙,是明代皇家园林中的精品。分为寺前、道院和祭祀3个功能区,并依据地形地貌可进一步拆分为7组各具特色的景象空间单元。本文在探讨了南岩宫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炼出各空间单元的特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组织,总结了这组园林化道宫的造园手法:依据原有地形地貌划分空间,并设置景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逻辑的空间组织,使各具特色的景象单元衔接顺畅;巧于因借并通过传说赋予园林多重内涵,使“意”“境”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3.
龚珍 《中国园林》2020,36(12):141
古典园林存在着2种主要的观景模式,其一是谢灵运为代表的“登高静观”,审美主体在登临高平位置后自上往下俯瞰,获得的是以片区单元形式来呈现的低分辨率图片式全景视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雄壮气势;另一类是陶渊明为代表的“低地行观”,因主体的移动而获得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主体因更贴近于景物本身而能捕捉到景物高分辨率的细节,取得的是各个面向的身体美学与小尺度的优美景致。谢灵运与陶渊明式观景模式一前一后影响了古典园林中的观景及景观呈现。此二者主次关系的变换发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的“旷奥两宜”标志着贵族时代审美影响力的减弱,促成了园林结构内部景观要素的重组,并拉启了古典园林世俗化的“江南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冉鑫 《山西建筑》2010,36(19):347-348
通过对比东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论述了"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与基于现代科学的"自然"概念的差异,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出应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理解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彭钟 《华中建筑》2006,24(2):129-131
中国体现在古典园林方面因地制宜、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等经典的造园手法值得我们传承下来并有所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振宇 《山西建筑》2010,36(36):341-342
从园林中的文化崇尚和园林法则的自然崇拜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表达,结合封建社会“周礼”之制和儒道思想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因,并就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和意境两方面对自然的效仿作了介绍,以期指导当代园林设计。  相似文献   

17.
毛福荣  马剑 《华中建筑》2007,25(12):108-112
中国特有的院落中的园林建筑的室外光色和视觉分析,处于建筑史中的古建和园林以及视觉的交叉领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利用环境色彩、视觉流程等手法和概念,结合现代视觉、色彩学及心理学原理,对典型的颐和园排云殿进行了室外光色视觉分析.研究成果有利于古典园林建筑在旅游、夜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乔义  白小华  黄文华 《山西建筑》2010,36(2):356-357
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和英国自然风致园的特点,归纳了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致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分析了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指出中英园林文化的天人合一与洪莽朴野的差异,也许会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从园林史来看,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创始者。园林虽“可观、可游、可玩、可居”,但它的基本功能却是一种精神功能。园林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场所”,也就更多地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因此它必然受着中国古典哲学阴阳观的深刻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才造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自然式园林体系。本文注意探索道家阴阳观对中国园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