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80例为实验组和20例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辨证确立中医证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结果:心脾积热型CD8+淋巴细胞升高,CD4+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降低,Ig G升高,补体C3、C4均降低;阴虚火旺型CD4+降低,Ig G升高,补体C4和Ig A降低;气血亏虚型Ig G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其余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RAU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状态的失调,其可能是中医证型动态性发展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系统差异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84例,中医证型中64例为脾肾阳虚型、52例为气滞湿阻型、68例为肝肾血淤型。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上述对象NK细胞和T细胞亚群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B因子、C_3、C_4含量,对检测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肾阳虚、肝脾血淤及气滞湿阻型患者血清NK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脾肾阳虚型又低于肝脾血淤、气滞湿阻型,脾肾阳虚和肝脾血淤型患者CD4~+、CD3~+、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和气滞湿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肝脾血淤及气滞湿阻型患者血清补体B因子、C_3、C_4含量低于对照组,脾肾阳虚及肝脾血淤型患者血清补体B因子、C_3、C_4含量又低于气滞湿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其血清内补体与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改变程度不一致,这和患者中医证型有关,这为中医角度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及免疫状况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值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在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标准随机抽取脾胃实热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蛔虫上扰型4组,每组8人,共32人,检测4种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4种证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①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组CD3、CD8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实热组外周血CD3、CD8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CD4明显降低,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气滞组,蛔虫上扰组值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脾胃实热组比较,脾胃湿热组CD3、CD4、CD8及CD4+/CD8+值的升高变化有显著(P<0.05);肝郁气滞组与蛔虫上扰组的CD4+、CD4+/CD8+较之差异显著(P<0.05),CD3、CD8值的变化极显著(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有关,CD3、CD8、CD4+/CD8+可作为A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HIV/AIDS 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某省某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276例,健康对照者11例,均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检测并对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各证型与健康人相比,除痰湿内蕴型在CD3+T细胞水平方面没有表现显著性下降,其余各证型CD3+、CD4+T细胞水平均较健康人明显下降(P<0.05);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在CD8+ T细胞亚群数量方面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76例HIV/AIDS不同证型对比,CD3+T细胞水平在气血亏虚兼痰湿组最低,与气血亏虚兼血瘀组、气血亏虚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在痰湿内蕴组最低,与气血亏虚组、气血亏虚兼血瘀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AIDS 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HIV/AIDS中医证型及病机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对133例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与12个月的随访,使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并同时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中医证侯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患者入组时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肝胃不和;随访12个月后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其中入组时肝胃不和证患者的CD4+、CD8+计数均高于脾气虚弱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或P<0.01),肝郁气滞证患者CD8+计数高于脾气虚弱证患者(P<0.01);随访12个月后CD4+、CD8+计数在HIV/AIDS不同证型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12个月后HIV/AIDS不同基本证型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CD8+计数分层与HAART治疗12个月后的免疫学应答情况的关联系数r=0.3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分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药物治疗和机体免疫水平等因素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总结病史,并运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7例肾阳虚证和23例肾阴虚证CAA患者血清补体C3、C4含量、免疫球蛋白(Ig)含量以及外周血(PB)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CAA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和既往用药均无差异。②两组血清C3、C4含量和T细胞亚群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前者C3、C4含量明显降低,后者CD8+细胞高表达且血清C3含量与PBCD8+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30),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31),P<0·05。两组Ig含量以及NK细胞表达均降低且无组间差异。结论:CAA中医辨证分型和免疫指标血清补体C3、C4含量和T细胞亚群CD4+、CD8+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用药无关。  相似文献   

9.
张蕊 《河北中医》2016,(7):988-991
目的观察中医捏脊疗法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2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56例予羧甲淀粉钠溶液口服,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捏脊疗法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2组均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个月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 G、Ig M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2组疗效;对2组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但仅咳嗽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67.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清Ig A、Ig G、Ig M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 A、Ig G、Ig M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治疗后升高(P0.05),但CD8+水平下调(P0.05)。结论中医捏脊疗法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小儿RRTI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与血T细胞亚群、NK细胞、补体系统的关系。方法:对9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分为气滞湿阻型、肝脾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并进行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以及补体C3、C4、B因子的测定;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的血CD3 、CD4 、CD4 /CD8 、NK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D8 无明显变化;补体C3、C4、B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肝硬化的血T细胞亚群、NK细胞、补体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a、Fas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卵巢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文献检索自建库截至2020年12月11日,合计收集文献6445篇,纳入有关卵巢癌中医证候的相关文献8篇,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卡方检验检测不同证候出现频次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证候进行分类,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8篇合格文献,包含765例卵巢癌患者,涉及18种中医证候。对18种中医证候出现频次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结果显示脾肾亏虚证、血瘀证、阳虚证、痰湿凝聚证以及阴虚证是需重点研究的高频中医证候;将复合型中医证候拆分与原有单证型中医证候合并,得到13种单证型中医证候,对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脾虚、血瘀;第二类:湿邪、阴虚、肾虚、气滞、气虚;第三类:痰凝、邪热、肝郁、阳虚、血虚、气郁。第一类单证显示频数最大。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卵巢癌中医证候中脾肾亏虚证、血瘀证、阳虚证、痰湿凝聚证以及阴虚证是需重点研究的高频中医证候,脾虚、血瘀二项单证在卵巢癌中医证候中的辨证分型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抗衰片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脾肾亏虚证)的效果及抗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160例患者采用SAS软件生成,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腹部按摩手法,1次/d,每周治疗5次,每个月治疗15次为1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观察组腹部按摩手法同对照组,并给予补肾抗衰片,6片/次,3次/d,温开水送服。两组疗程共治疗12周。进行治疗前后脾肾亏虚症状评分、疲劳量表-14 (SF-14)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和Ig M),自然杀伤细胞(NK),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1. 982,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疲劳感、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等主要症状评分、其他症状和脾肾亏虚证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1),躯体疲劳、精神疲劳评分和SF-14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1),SAS,SDS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Ig G,Ig A和Ig 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NK,CD3+,CD4+水平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 0. 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MDA低于对照组(P 0. 01),SOD和GSH-Px均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补肾抗衰片联合腹部按摩治疗CFS脾肾亏虚证患者,可明显的减轻疲劳程度,改善脾肾亏虚症状,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应激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腹部按摩疗法。  相似文献   

15.
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少阳病的患病情况及少阳病可能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为和解少阳法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10-11月收集的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家医院500例患者中咽于、耳鸣耳聋、目眩、口苦、胸胁苦闷等少阳病常见症状出现频数均〉20%,少阳病患病率为19.8%;近期有外感者患病率为42.6%,无外感者为1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气虚患者更易患病(患病率35.5%)。女性患病率更高(22.9%).与男性少阳病患病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功能状况、病程及年龄段的患者少阳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患病率外感后较高;少阳病患病率与肾功能状况、病程及年龄未见明显相关性,脾肾气虚型患者及女性更易患病;和解少阳法可以参考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的总T细胞(CD3+CD19-)、活化T细胞(CD3+CD25+)与血小板(PLT)的线性关系并探讨肾阳虚型CAA患者PLT数量在治疗转归中的预测因素。方法 纳入22例肾阳虚型CAA患者,收集外周血中CD3+CD19-T细胞和CD3+CD25+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和PLT共3个参数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因学生化删除残差(SDR_1)超过3倍标准差的离群值以及强杠杆点(LEV_1) > 0.5者各有1条观测值,对这2条观测值予以删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 = 19.479(P < 0.001),R2 = 0.696,调整R2 = 0.660。纳入模型的2个自变量(CD3+CD19-)和(CD3+CD25+)对PLT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得到回归方程:PLT = 391.585 -5.104 × (CD3+CD19-) + 23.851 × (CD3+CD25+)。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19-T细胞的比例和CD3+CD25+ T细胞的比例可用于有效地估计和预测肾阳虚型CAA患者在未来临床转归中PLT的值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临床医师及时判断和评估CAA患者在临床结局中的出血风险及出血症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18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LD)住院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 按性别、疾病、年龄及肝硬化将患者分组,计算181例ALD患者《中医体质量表》得分情况,分析AL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无差异,比较各个疾病主要体质类型有无差异。结果 ALD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体质分布比例为:阳虚质(26.52%)、血瘀质(16.77%)、气郁质(13.81%)、阴虚质(13.26%)、气虚质(9.94%)、平和质(9.94%)、湿热质(7.73%)、痰湿质(2.76%)、特禀质(1.10%);ALD患者不同年龄之间,肝硬化患者与非肝硬化患者体质分布类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LD患者组间AIH、PBC及PBC-AIH比较体质无统计学差异。气郁体质患者单核细胞绝对值大于血瘀体质患者(P < 0.05);血瘀体质患者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与某些体质类型有明显差异;阳虚体质患者腺苷脱氢酶高于阴虚体质患者(P < 0.05)。结论 ALD患者的整体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不同体质与临床指标存在关联,并且阳虚质患者预后相对较差,ALD当以温阳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19.
熊伟  李浩 《中医药研究》2011,(9):1025-102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压负荷的差异。方法入选符合老年高血压1级、2级诊断标准的阴虚阳亢证、痰瘀阻络证及肾虚证的患者共133例,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24h血压变化水平,比较分析三个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血压均值与血压负荷。结果肾虚证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均值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组(P〈0.05),肾虚证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负荷较其他两组均显著增高(P〈0.05),肾虚证组夜间舒张压负荷较阴虚阳亢证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肾虚证组血压负荷明显高于痰瘀阻络、阴虚阳亢组,预示着老年高血压肾虚证血压波动更加明显,临床应重视老年肾虚证高血压的稳定性及其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的证候/证候要素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