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秋生盔孢伞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报导可中毒致死的毒蕈有白毒伞、毒伞、鳞柄白毒伞、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等,而秋生盔孢伞则未见报导。现将我省三起误食秋生盔孢伞造成中毒的情况,报告如下。一、中毒发生经过第一起灌县某队农民王××、尹××于1960年11月12日劳动休息时,采集猪圈附近腐木屑生长的“焦脚菌”各采二斤左右,分别带回  相似文献   

2.
Yes or no     
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20多种,常见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日光性皮炎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六种类型,其中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从历年来食物中毒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3.
鳞柄白毒伞和白毒伞的鹅膏多肽毒素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晓元  梁宋平 《卫生研究》1998,27(6):418-420
报道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不同地区的鳞柄白毒伞和白毒伞的鹅膏多肽毒素,结果表明菌种间的毒素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血液检验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佩霞  李志海  朱演葵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56-1156,1158
目的:探讨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比较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和抢救成功病例血液检验指标。结果: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血液检验指标升高明显,和抢救成功病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毒伞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早期诊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以来,我国辽宁、河北、云南、广西等省区相继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已造成149人中毒,17人死亡。我国夏季雨水较多,气候潮湿,适宜蘑菇生长,为预防毒蘑菇食物中毒发生,特公告如下:毒蘑菇又叫毒蕈,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00种,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部分毒蘑菇的图片可在我部网站上查阅)。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表现多样,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精神兴奋、精神抑止、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  相似文献   

6.
白毒伞中毒14例临床分析解放军163医院(410003)刘启亮王伯余李小平毒蕈中毒在国内外虽迭有报导,但极重型白毒伞中毒资料甚少。现将我院于95年6月15日收治1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一家14口人误食白毒伞约1000g后发病,经外...  相似文献   

7.
1971年5~6月间,我县有12个公社,54户148人因吃毒磨菇引起中毒(毒菌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室进行现场调查和标本鉴定)。经应用紫芝(Ganoderma Japonican(Fr)Lloyd)以中西结合进行救治白毒伞中毒11例、角鳞白伞中毒5例、斑豹毒菌中毒9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毒菌的形态特征和中毒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一、白毒伞:又名白帽菌、白罗伞、白鹅膏等,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  相似文献   

8.
白毒伞蕈中毒,在我国仅有零星病例报道。我院1996年8月~1997年9月急诊抢救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胃肠毒型20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误食白毒伞蕈后中毒,男9例,女11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5岁;服毒蕈量3克以下6例,>3g克10例,...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毒伞革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白毒伞蕈中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例急性白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毒伞蕈中毒后21~24h出现中毒症状,入院后第1天有明显胃肠炎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人院后第2天行血浆置换等治疗,第3天胃肠炎症状明显好转,但在第5天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重症表现为谵妄、昏迷.2例死亡,4例存活.白毒伞蕈中毒死亡病例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酶转氨酶(AST)活力在入院后3~5 d持续增高,但在第7天下降;TBIL则持续增高.结论 白毒伞蕈中毒死亡病例的肝功能指标在入院后第7天时具有明显的"胆酶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所有中毒患者均有心电图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常见。结论白毒伞蕈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心电图改变,说明毒素对心肌损伤较早,早期综合治疗中,保护心肌细胞治疗也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1.
食用野生蘑菇有时可导致死亡。绿色和白色鹅膏属蘑菇含有两种高毒多肽(通常分别称为毒肽和毒伞肽),是这种中毒的主要原因。鹅膏绿属色蘑菇含有环七肽,而白色蘑菇含有环八肽。毒肽是作用很快的毒素,而毒伞肽中毒作用则很慢(它们的致死作用自中毒至死亡大约为15小时),虽然毒伞肽的毒性比毒肽大10~20倍。较高剂量的毒肽也会使人致死,在致死剂量时使人死亡时间约为1~2小时。有毒的鹅膏类蘑菇每100g大概含有14mg毒伞肽。成人致死剂量为每公斤体重少于100μg,所以摄入50g蘑菇能使人致死,而对小孩致死所需的剂量更少。三种多肽的结构式如下图:  相似文献   

12.
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4人中毒死亡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8月25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梧桐村的深山里,发生一起本省缙云籍民工食用自采的野蘑菇而致6人中毒4人死亡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剩余野蘑菇真菌分类鉴别,以及采菇者标本图谱辨认为“鳞柄白毒伞”。死亡病例分别在误食后24、39、40和 81 h抢救无效死亡。1 流行病学调查 8月25日中午9位民工分批用餐,食用自己采集的野蘑菇和霉干菜、饭和酒。前后有6人先食用了野蘑菇,另3人  相似文献   

13.
白毒伞中毒几种血液净化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几种血液净化方法在白毒伞中毒抢救过程中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结果9例患者治愈7例,死亡2例。认为经过综合治疗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是治疗白毒伞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77年6月古蔺县护家乡发生一起误食白毒伞蕈中毒3人,当即死亡2人和肝损害一例。中毒者均有典型的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过程,将剩余食物鉴定,属白毒伞蕈。中毒者王××,男,39岁,于1977年6月25日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20日,我市某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调查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误食白毒伞引起的毒草中毒,3人进食,3人中毒,无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19(6):386-388
A氨53例急性氨中毒救治分析(高德江)(3):149B百草枯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孙晓莉)(3):1532002~2005年百草枯中毒咨询情况分析(尹萸)(4):199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甲强龙治疗百草枯中毒疗效观察(李春凤)(4):209白毒伞白毒伞中毒几种血液净化疗效分析(孟梅)(2):91苯  相似文献   

17.
某市36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长沙市毒蕈中毒发生情况,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统计了湖南省从1994-2000年的36起毒蕈中毒事件,并测定了主要毒蕈的毒素含量。结果:在中毒事件中,共有210人食用,205人中毒,中毒率为962%,83人死亡,死亡率为39.52%,引起中毒的主要毒蕈为:灰花纹鹅膏,鳞柄白毒鹅膏,亚稀褶黑菇,中毒多发生在6月至8月。结论: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用者缺乏对毒蕈的认识,中毒后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为毒蕈含毒素量高,中毒后就诊确诊太晚和缺乏特效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8月 2 5日 ,婺城区沙畈乡梧桐村的深山里 ,发生一起缙云籍民工食用自采的野蘑菇而致 6人中毒 4人死亡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剩余野蘑菇真菌分类鉴别 ,以及采菇者标本图谱辨认为“鳞柄白毒伞”。死亡病例分别在误食后 2 4h、 39h、 4 0h、 81h抢救无效死亡。流行病学调查1 事发经过 来自缙云县双溪口乡后山村和大源镇庙下村自发组成的 3批 2 1名民工 ,分别于中毒前 1月余来到婺城区沙畈乡梧桐村 (属山区 ) ,分 3个点转包了该村部分山林管理并烧制木炭 ,在山中简单搭铺吃住。 8月 2 5日午 12时许 ,其中一烧炭点 9位民工分批聚…  相似文献   

19.
一起误食毒蕈白毒伞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25日,辽宁省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八一村发生一起因误食毒蕈白毒伞致一家5人中毒、1人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务川自治县25例野生菌中毒病例的原因和特点,为防止类似的事件的发生和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09/11务川自治县发生的25例野生菌中毒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救治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野生菌中毒有明显的地区分布,以家庭聚集中毒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0.8 h,潜伏期长者,病情相对较危重,死亡病例主要是食用野生菌"白毒伞"引起。结论 "白毒伞"中毒者,易出现假愈现象,就治困难,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