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两院的2型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和2型糖尿病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MRI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收集病史,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尿酸。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比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大、病程长、高血压患病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分别为年龄(68.3±7.5)岁vs(57.6±8.3)岁、糖尿病病程(10.12±6.44)年vs(7.00±5.16)年、高血压患病率83.0%(78/94)vs 50.0%(42/84)、CIMT(1.07±0.19)mm vs(0.83±0.15)mm,颈动脉斑块阳性率51.1%(48/84)vs 23.8%(20/84)(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CIMT及斑块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IMT为0.925 mm时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76.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病程长及颈动脉硬化是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冯忠  王希佳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2):1599-1600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4例脑梗死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8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16例),设立正常对照组(15例),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血脂。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空腹血胰岛素、甘油三酯较其他两组高(P〈O.05).结论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潮州医院收治的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2型糖尿病(104例),B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59例),C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2例)。对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尿微量白蛋白(MA)、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重度颈动脉狭窄以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总胆固醇(TC)、CIMT、MA、CRP、HbA1c、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危险因素不太一致,应根据各自的危险因素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5.
钱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50-135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痛、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3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4例),设立正常对照组。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血脂及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较对照组及非腔隙性脑梗死组低(P<0.05),空腹血胰岛素、甘油三酯较其他两组高(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8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2型糖尿病分组,根据空腹血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明显增高(P〈0.05)。②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痴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和中型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相比则没有差异。③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多灶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所占比例明显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混合性卒中及出血性梗死所占比率两组差异不显著,但两组中腔隙性梗死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类型。结论糖尿病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同时存在,而且糖尿病能加重脑梗死的症状,是影响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脂蛋白(A)是一个新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较大。 目的:探讨高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设计:病例一对照分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对象:选择1999-09/2002-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4例脑卒中患者。29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5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135例。脑梗死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者109例,腔隙性脑梗死者50例。并选择来自门诊连续健康体检人员94例为健康体检组。 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浆脂蛋白(A),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血脂各项正常与否(脂蛋白(A)除外)分成两组,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有无相关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所纳入的294例患者及9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出血组患者脂蛋白(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浓度较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蛋白(A)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脂蛋白(A)水平接近(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亦显示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高脂蛋白(A)可能是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平  李满连 《临床荟萃》2009,24(5):406-408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是否一致。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共有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试验,研究卒中发作8小时内血糖浓度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有益的终点定义为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进行临床分型,并经头颅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n=62)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186);高血糖定义为血糖≥8mmol/L。结果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血压史和意识改变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血糖、高龄、意识改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变量分析显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有关(0R=0.71,P=0.008),但能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0R=2.76,P=0.052)。随着血糖上升,在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的优势比逐渐下降;而在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与血糖≥8mmol/L有关,但当血糖〉10mmol/L,这种趋势消失。结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不良有关,但适度高血糖可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与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的关系。方法:对3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梗塞患者及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了两组血胰岛素(Ins)、C肽(CP)、葡萄糖(Bs)、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血Ins、CP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P<0.001),其血CHOL、TG水平及BMI亦升高(P<0.05)。结论:IR与糖尿病性腔隙梗塞有密切关系,IR是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改善和治疗IR在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梗塞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进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5例复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83例初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86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形态,并测量斑块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累加双侧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结果:3组斑块数目、IMT、斑块积分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左侧多于右侧,以复发组尤为明显;复发组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明显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复发风险,应定期监测斑块并积极治疗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析45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45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统计结果表明,两组在病灶部位上无明显差异。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常表现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大面积梗死,意识障碍发生率高,常伴有血脂升高。结论 提示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通过CT确诊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人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A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组(B组)及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C组);选择20名非脑血管病病人作为对照组(D组).所有病人于起病24 h内抽血,采用免疫比浊法对hs-CRP和D-D进行测定.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病人hs-CRP和D-D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尤其明显.结论:hs-CRP和D-D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以及分析其它与 AD 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89例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有无 AD 分为 AD 组(76例)及非 AD 组(213例),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他汀类药物及其它相关因素对 AD 的影响。结果他汀类药物与 AD 的发生呈负相关(β值为-2.874,OR 值为0.056,95%CI 为0.024~0.130,P <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后遗症与 AD 的发生呈正相关(P 均<0.05)。结论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是 AD 的保护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症、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后遗症可能是 AD 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l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gt;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lt;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gt;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lt;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程度类似。③除玻璃样变性外,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体重指数、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血清尿酸、血黏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有关。结论:为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除常见的危险因素外,亦应注重控制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血症。  相似文献   

18.
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SCI)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和医生注意的脑梗死。1990年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Ⅱ将SCI列为脑梗死的一个亚型。大量研究证据表明(UA)与过敏CPR(hs-CRP)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而对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UA与hs-CRP浓度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83&;#177;15)、(155&;#177;18)、(242&;#177;37)、(359&;#177;33)ms和(7&;#177;3)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陈洁  王小祥  罗孝全 《华西医学》2010,(10):1798-180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09年7月收治的96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A组)及116例老年非糖尿病脑梗死(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头颅CT结果等。结果 A组与B组相比,BMI,TC、TG、LDL及FIB水平明显增高,而HDL降低,颅内病灶直径多较小,数目较多。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BMI、TC、TG、LDL及低HDL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且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