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普法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律传播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普法效果。普法活动的实质是促进法律信息在社会上的流通。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法律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众者。受众者在法律传播活动中有重要的参与作用,但以往的普法活动忽视受众者在法律传播中的地位与功能。推进法律信息的有效传播,必须要同时重视对传播者和受众者的研究,注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科学测评法律传播效果,推动普法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2.
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社会性媒体的发展,微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也填补了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鸿沟.受众从被动的接受片段的、拟像的超真实,转变为主动的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分享信息的社会性媒体.微博的蓬勃发展为新老媒体的融合与互补提供了平台与方向,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涵化理论是揭示大众传媒与受众价值观形成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指出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可以发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从涵化理论视角来看,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时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价值观形成与社会行为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启云 《天中学刊》2009,24(4):60-62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传播内容、语言和传播过程的规范化来达到操控受众的目的.受众正是在大众传播编织的这张无形大网中,不知不觉间成为无处可逃的被"网"的"鱼".信息社会中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5.
在所有的社会控制手段中,法律控制是最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正朝着法治社会昂首迈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制定法律、实施法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作为法治意境下不可或缺的新内涵--人文关怀也应然的不断得以呈现.本文着力从法律控制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人文精神在法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普法教育一直是我国法制建设及法治进程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法制初成时期,还是1999年后法治国家的初创时期,它都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一五"到"五五"的普法活动,更凸显了普法教育的巨大作用,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五五"普法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普法教育工作,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法治建设及普法教育进程,总结五个五年普法活动的主要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普法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全民共识。而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实现。其中,普通民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信任程度,对于依法治国的实现至关重要。为此,我国需要大力推进普法制度建设,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中国目前的普法工作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普法主体,缺乏对普法实效的检验标准,缺少对特殊普法对象针对性研究,以及法院公开审判不能全面实施,我国的普法工作一直以来进展缓慢,从而影响了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普法"目标就是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即通过"普法"让公民既相信法律的效力,又遵守法律的规定、更维护法律的尊严.但就目前我国社会法治水平的现状而言,要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仅靠普及法律知识(法学原理、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文化中关于社会规范方面的积淀更多的是倡导"权力至上","人治"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意识中世俗的潜规则根深蒂固,人们的日常表现常常偏离"法治"要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的大众传媒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媒要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潜在功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舆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效抵御法治领域中错误观点的影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扩大公众立法参与、创新和丰富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的载体和形式、加强社会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众传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全民普法为抓手,创新和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强化社会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以后,如何向中学生讲好民法典、将民法典的理论思想和精神内核融入思政课法治教学,是对全体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全新实践议题。以选择性必修课程《法律与生活》教学为例,学习法律原文,从顶层设计角度学习民法典并做好普法释法工作,培养学生理论兴趣;优化法律案例,利用事实推动教学,强化法治事实辨析,引导学生关注法治现实;创设法治情境,找到学生经历与法律知识的结合点,提升学生法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