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法制建设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面对日趋推进的教育问题,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特别是法学专业应把普法教育提在首位。在高校加强普法实践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也是培养其树立正确法制观念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很多高校开展普法实践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高校普法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旨在提出加强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普法实践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法学专业普法实践教育的现状,从而谈谈高校应如何加强普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安徽教育》2010,(1):16-16
<正>本刊讯为共同回顾、总结近4年教育法制宣传情况,谋划明年"五五"普法工作的总结验收,提前规划"六五"普法,2009年12月27日至29日,教育部法制办在合肥召开全国部分省市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经验交流会。  相似文献   

3.
《少先队小干部》2012,(Z2):12-13
1985年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近3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普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2011年"六五"普法规划正式启动。亲爱的小读者,法律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小要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小公民。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法律体系建立较早的西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普法教育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案说法,适时抓住学生身边高发、频发的案例,通过普法背景、情景回放、法官说法、守法建议等环节,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精准普法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生动的法治熏陶,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普法工作不仅精准聚焦而且更加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和公民意识是影响法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为推进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教育的深化。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工作的内涵、要求和关系,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与提高公民素质的现实意义。切实转变观念,坚持政府推进和民间自觉的路径,通过构建法治文化,不断提高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徐洁  代云 《高教论坛》2010,(8):22-23,124
自"五五"普法工作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依法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氛围日渐浓厚.但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法制基础课吸引力不够、法制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高校普法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拟通过高校实施普法工作"三进"、"三优化"的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主体,在当今教育法制化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执法者,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我国的"普法"工作已经进入第五个五年,其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如何?中小学教师的  相似文献   

8.
鲍刚 《安徽教育》2010,(8):18-19
<正>本刊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六进"工作,大力提升教育战线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水平。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按照委厅要求,紧紧围绕教育及教育宣传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履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导向,拓展宣传阵地,一手抓教育系统的普法执法宣传,一手抓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湖南省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在观念、方式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不够深入、中小学法治教育人才缺乏、行政机关的相关举措力度不够等问题。后续普法工作的开展,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当前的不足,重点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多方面提升学校普法教育质量,完善行政机关的普法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育聚焦     
<正>北京教育部要求: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家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根据《规划》,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围绕"十三五"时  相似文献   

11.
"05方案"后,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一直面临着"法律知识"与"法治思维或法治观念"何者优先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出台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的明确,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模式,构建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共同体的新模式。从高职学生的主要法律身份角度来讲法律,是践行这一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为此,高职院校亟需整合教材内容以完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水平以保障知识的科学性与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他根据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完善法制,推进从进行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促进法治化的进程,创造法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但目前法律基础课教学在供给与需求、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结合高职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方面阐述《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6.
加强医学实习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实习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新的医学模式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和完善医学实习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有法可依的临床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法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其在培养、训练法律人才,促进法学研究,发展法学理论,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法学课程之改革是法治国家发展和法学教育之内在要求,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之关键在于对法理学课程实施改革。在我国对法理学课程实施改革必须论证一些基本问题:课程改革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改革目标和路径以及改革之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18.
判例制度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判例制度与判例法有本质的区别,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即法律的起源,法的生长点,解释、说明制定法,解决当前司法标准的不统一,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法官正确地适用法律,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及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19.
组织法学会的学术传统始于维新变法,经过清末、民国时期的发展,组织法学会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界的学术传统之一。共和国法学会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法学会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组织出版了大量的报刊杂志和书籍,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亦是国家法律运行的最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五次“普法”运动力图推进法律社会化的进程。然基于其仅限法律条文层面的社会化,而致该法律社会化路径的选择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确立民众现代的法治理念,并加大对其法律信仰的启蒙与教育,才是中国语境下法律社会化实现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