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多种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术、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上颌窦开窗术、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等多种入路对136例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不同临床特点,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既可有效治愈上颌窦病变,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109例单侧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其中单侧上颌窦囊肿57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4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19例,纤维瘤6例,血管瘤3例。)均在鼻内镜下行鼻腔与上颌窦前壁联合改良Caldwell-Luc术。结果 109例患者全部一次治愈,随访1~5年均无复发,治愈率100%。结论鼻内镜联合改良Caldwell-Luc手术治疗单侧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为一种较好的术式,具有视野清楚,易于操作,病变清除彻底,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有涕中带血、头痛、面部麻木、视力改变等。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检查,术后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51例中囊肿27例,真菌感染13例,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例,血管瘤1例。随访6~24个月,2例复发,治愈率96.1%,无术后并发症。结论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以囊肿、真菌性上颌窦炎多见;CT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鼻内镜手术是治疗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27例单侧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或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均无溢泪发生。仅1例乳头状瘤术后2个月复发,局部处理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扩大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创伤小,手术视野广阔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清除病变,术腔符合鼻腔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完善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鼻腔、上颌窦内占位性病变,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经泪道置管联合鼻内镜行上颌窦内壁扩大切除术治疗的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9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先行泪道置管,并应用动力系统切除鼻腔内瘤体,切除上颌窦内壁大部,在30°镜下于肿瘤基底部周围骨膜下剥离肿瘤,局部骨骼化,用电刀烧灼基底部残余软组织,以防止复发,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均在鼻内镜下随访。1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查时发现后组筛窦内复发,咬除肿物后用电刀烧灼,随访至今未见复发。1例淋巴瘤术后半年死于广泛转移。其余67例经随访1~9年,未见复发,无溢泪及其他并发症,治愈率为97.10%。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与对照组行Caldw ell-Luc手术或鼻侧切开术治疗相比较,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泪道置管联合鼻内镜下上颌窦内壁扩大切除术可有效切除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可作为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1月至2002年6月48例单纯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行鼻窦CT检查明确诊断为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经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6月至3年,全部治愈.结论对反复出血或有头昏、头痛等症状而鼻腔及其它无异常者应行鼻窦CT,如果发现上颌窦内密度增高,应及时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可取得根治和微创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并探讨其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术前及术后病理确诊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窦内病变镜下检出菌丝或孢子的真菌性上颌窦炎8例,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6例,上颌窦异物2例。所有病例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CT扫描。患者在局麻下以下鼻甲前缘为中心切口,解剖内移鼻泪管-下鼻甲瓣经泪前隐窝进入上颌窦腔处理上颌窦内病变,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缝合手术切口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 43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术后随访6~24个月,下鼻甲形态愈合良好,术腔上皮化,无溢泪、面部麻木等并发症。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原手术入路切除,随访1 8个月无复发。3例术后鼻腔粘连,局部分离,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自然口开窗无法彻底切除窦内病变组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上颌窦良性病变鼻内镜手术的有效方法.方法 上颌窦良性病变29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采用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下鼻道开窗,中下鼻道联合贯通径路,鼻腔外侧壁切开或切除四种径路.结果 上颌窦真菌病14例中13例患者术后头痛、涕血症状消失,1例复发;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4例,患者术后鼻腔通气畅;上颌窦囊肿5例患者术后头痛消失;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例患者术后鼻塞、面部胀痛消退.随访至今除1例上颌窦真菌病复发再手术外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具有手术安全、彻底,术后反应轻,面部无瘢痕等特点,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导航鼻内镜下切除上颌窦良性骨性病变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上颌窦良性骨性病变8例的临床资料,术前行64排CT并三维重建,全部病例采用导航引导下手术切除,包括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径路及鼻内镜下经鼻下鼻道开窗径路。结果 3例为上颌窦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5例为骨瘤,均在导航引导鼻内镜下成功切除了病变,其中6例经柯-陆氏径路切除病变,2例经鼻下鼻道开窗切除病变。随访半年以上,7例术后头痛、鼻塞、流脓涕、面部不适等症状逐渐消失,1例上颌窦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术后2月再次出现面部肿胀疼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再次手术,发现上颌窦内有大量死骨,考虑为第1次手术后术腔未冲洗干净,导致上颌窦口堵塞,再次手术后症状消失。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 影像导航系统可以准确迅速的确定病变位置,导航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骨性病变切除是准确、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评价"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组(治疗组)"和"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手术组(对照组)"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收集"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组(治疗组)"和"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手术组(对照组)"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及经鼻内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术后鼻部疼痛、术后溢泪、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发生术后面部肿胀麻木、眶周瘀紫、视物模糊,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组的手术时间较经鼻内入路手术组短,术后随访半年以上,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组无复发病例,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手术组术后复发1例。结论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人路和经鼻腔入路手术均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两者的术后鼻部疼痛、术后溢泪、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情况相当,前者手术时间较短,手术野更清晰,清除病变组织更彻底,而且不破坏鼻腔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术式结合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3年6月~2009年6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32例,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术式11例,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15例,并对所有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年以上,仅3例手术后复发,其余55例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安全且有效的手段,可基本完整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彻底清除真菌团块、术后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在上颌窦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31例上颌窦病变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径路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乳头状瘤19例(3例术后病理提示癌变),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真菌性鼻窦炎3例,炎性息肉4例.手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清除上颌窦内病灶.结果 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清除病灶,无任何并发症.3例乳头状瘤癌变病例术后转放疗科放疗,其余均于术后5~8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33个月, 仅1例乳头状瘤癌变者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泪前隐窝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该术式解剖并保证鼻泪管完整,可明视下清理上颌窦各壁及隐窝内病变,有利于更好地清除病变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38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35例行鼻窦CT(其中5例同时行MRI),3例行单纯鼻窦MRI,1例行脑池CT造影。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其中有33例采用经鼻腔嗅裂径路,5例采用经前筛一后筛径路(即Messerklinger技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34例病情完全控制,4例部分控制。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蝶窦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无特异性,鼻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仅有以头痛为主诉的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常难以确诊。鼻窦CT和MRI是诊断孤立性蝶窦炎的最佳手段,而鼻内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上颌窦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0例上颌窦囊肿患者行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均无牙列酸痛、面部麻木等不适,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均术后3 d出院。随诊3个月至半年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治愈率高、创伤小的优点,可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鼻腔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并完成1年随访的17例鼻腔鼻窦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实施手术, 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鼻咽纤维血管瘤1例, 鼻腔血管瘤3例,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结果 术中出血量为5~150 mL, 中位数为30 mL。手术时间为20~55 min, 中位数为35 mim。术后2个月术腔上皮化良好, 无出血、鼻腔干燥等并发症。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鼻窦良性肿瘤具有出血少、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鼻内镜处理颌面外伤中上颌窦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颌面外伤中85例合并上颌窦骨折病人在鼻内镜引导下进行复位治疗。结果85例上颌窦骨折病人均一次准确复位,其中62例随访0.5~4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处理颌面外伤中上颌窦骨折复位准确,窦腔功能的恢复及颌面部畸形的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17.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8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的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治愈。术后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38例术腔黏膜轻度水肿,窦口通畅,窦内未见菌团;4例术后初期见上颌窦内有较多干酪样物,经用1% H2O2及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换药后,出院时术腔干净。40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2例失访。结论: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较传统的柯-陆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保证鼻窦通气引流,减少复发,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8.
上颌窦的良性病变主要包括炎性病变或良性肿瘤性病变, 在鼻内镜技术出现之前, 治疗方式主要为Caldwell-Luc术式, 即经典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应用, 一些上颌窦良性病变手术可经下鼻道或中鼻道完成, 临床上已经基本上代替了Caldwell-Luc术式, 一些开放性的手术也在鼻内镜辅助下有所改进。鼻内镜技术优势在于有良好的手术视野及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 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下鼻甲、鼻泪管等生理结构组织。在鼻内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许多术式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该文通过文献复习, 对鼻内镜下上颌窦病变的手术入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