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R)治疗儿童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PR手术治疗26例儿童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肌张力下降,痉挛解除率达100%,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上肢痉挛、流涎、斜视、癫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是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坚持长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痉挛性脑瘫脊神经后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例痉挛性脑瘫患者通过临床解剖及采用“神经刺激仪”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结果 术后3-24个月随访全部病例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无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结论SPR是目前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理想手术,但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是确保治疗效果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用Ⅰ期下肢软组织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172例痉挛性脑瘫并有下肢挛缩畸形的患儿,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对下肢软组织挛缩畸形行Ⅰ期矫形手术,并在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疗法缩短了脑瘫患儿的治疗疗程,加速了功能恢复的速度。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并用Ⅰ期下肢软组织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并有挛缩畸形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SPR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15例,降低Ⅰ级24例;肌张力降低Ⅱ级20例,降低Ⅰ级19例.随访:痉挛缓解率为94%,步态功能改善率93%.结论 SPR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斌  李宏宇  韦敏克  孙可  莫冰峰 《广西医学》2005,27(9):1352-135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本组25例,选择性颈脊神经后根切断10例,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15例,术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平均随访16个月,每例患者均作功能评定及疗效分析。结果 按Ashworch肌张力五级分类标准,25例患者肢体痉挛均获得明显改善,肌张力下降1~2级。疗效评定:明显改善9例,改善15例,无改善1例,改善率为96%。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理想方法之一,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后配合严格的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以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的观察组,每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肢体功能、血清TORCH抗体水平、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炎症因子水平等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低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MV-IgM、TOX-IgM、HSV2-IgM、RV-Ig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NSE、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降低TORCH抗体水平,平衡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高压氧干预对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脑瘫患儿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5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高压氧干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脑电功率(θ波值、β波值、θ/β比值)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FMFM评分的差值高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θ波值、β波值、θ/β比值的差值高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差值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高压氧干预对脑瘫患儿疗效显著,能改善运动功能和脑电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作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旨在减少神经纤维过度的兴奋信号传到,降低肢体过高肌张力,以解除肢体痉挛状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诊1例痉挛性狼疮性脑病后遗症患者,右上肢出现痉挛状态,功能丧失,在我科予行颈段SPR手术,切断部分颈段右侧脊神经后根,术后患者右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此类手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的痉挛性瘫痪同样有效,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分成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患儿则给予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改良Ashworth法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评分和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GMFM评分和肌张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脑瘫患儿治疗时给予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对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有益,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结果临床研究。方法:我院1999年6月以来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58例小儿痉挛性脑瘫患。结果:术后一年对48例随访,按Ashworth5级肌力标准判断,术前平均患肢肌张力为3.8级,术后平均1.5级,平均下降2.3级。其中,痉挛肢体基本解除12例占25.7%,痉挛肢体明显缓解20例占41.6%,痉挛肢体有所缓解16例占33.3%。随访中5例伴有轻度肢体乏力,余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小儿脑瘫,起到明显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协调肢体平衡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治疗痉挛性脑瘫所致双下肢痉挛 ,降低肌张力 ,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方法 :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方法 (即SPR手术 )。结果 :应用SPR手术治疗 40例近期优良率 95 %。结论 :证实SPR手术有解除肌肉痉挛 ,降低肌张力作用 ,能为术后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强调应严格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给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下肢肌张力、下肢关节活动度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前2组患儿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张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内收肌角和胭窝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足背屈角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有效降低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其下肢关节活动度,并提高患儿日常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行圆锥部SPR术,术中将L1~S1(除L4)各后根均匀分为2~5个神经束,然后行由低到高的电流刺激,确定每束阈值,根据阈值确定切除部分的比例,并在手术全程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监测,以防损伤脊髓运动根和支配括约肌的感觉根。结果:本组7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中,术后4周、术后6个月肌张力较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步行功能与术前步行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阵挛消失率91%(59/65),髌阵挛消失率96%(22/23),肌力均保持在术前以上水平,所有患者术后无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术中电刺激是指导和监测圆锥部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患儿手功能、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评分(Gesell)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n=33)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n=33)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立、行走功能评分,手功能评估量表(AHA),Gesell量表评分,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  结果  两组干预后M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BB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站立、行走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站立、行走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AHA评分、Gesell量表发展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AHA评分、Gesell量表DQ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90.91%)高于对照组(60.61%)(P<0.05)。  结论  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SCP患儿,可改善患儿平衡能力与肌痉挛程度,提高患儿手功能与发育水平,改善患儿站立、行走功能,提高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石菖蒲配合针刺疗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石菖蒲联合针刺治疗组(52例),治疗组采用内服煎汤提取液和头针、体针,对照组(52例)单纯用针刺治疗,观察评估患儿的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头颅CT检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CT结果显示恢复率较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DQ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GMFM评估总分显著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石菖蒲发挥其通关复苏、益智健脑的功效,能够加强针刺治疗的效果,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缓脑瘫带来的脑损伤,改善肌张力和肌力,对脑瘫患儿起到较好的康复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了解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后的反应和并发症。方法:通过对209例以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患行L2-S1SPR后的观察和随访,对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出现9例(4.3%)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支气管痉挛,骨盆倾斜并发症,癫痫发作和脊柱前突增加。其他并发症有高热,血尿、脑脊液漏、腹胀痛和腿乏力等。结论:SPR能有效地解除痉挛,但会带来许多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项鹂  尹雯  刘洋  廖俊   《四川医学》2018,39(4):423-42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斜视A征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伴发斜视A征患儿55例(其中30例双眼发病,25例单眼发病,共85眼),比较内斜视A征、外斜视A征患儿临床资料;予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后比较患儿术后1周和1个月内术眼屈光状态变化(球镜、柱镜、等效球镜、散光轴位、散光值等);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上下眼位斜度差及斜度差减少量。结果内斜视A征患儿发病年龄、双眼同时视占比、痉挛型运动障碍比例、胎龄及出生体重低于外斜视A征患儿,无立体视分布比例高于外斜视A征患儿(P<0.05)。术后1周,患儿等效球镜屈光度、角膜闪光值较术前1d增加(P<0.05),但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儿手术矫正成功率为78.18%(43/55),其中有1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轻的脑瘫患儿易并发内斜视A征,且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破坏较外斜视A征患儿严重;行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斜视A征情况;痉挛性脑瘫患儿眼外肌力量往往较普通斜视患儿强,手术设计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二次调位。  相似文献   

19.
覃章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1-273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的五区水平相当,治疗后2个月,所有患儿五区的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区、B区评分水平基本相当(P〉0.05),C区(P〈0.05)、D区(P〈0.01)和E区(P〈0.01)试验组均要高于对照组。至治疗6个月时,康复水平进一步提高。组间比较仍以C区、D区和E区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对患儿的爬、跪、站、走、跑和跳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