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测定几种不同来源的维吾尔药材高孜万中总黄酮含量,为高孜万药材的筛选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法,在510 nm处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意大利牛舌草、琉璃苣、糙草、倒提壶等4种不同来源的高孜万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意大利牛舌草、琉璃苣、倒提壶、糙草等4种不同来源的高孜万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意大利牛舌草3.85 mg.g-1、琉璃苣3.72 mg.g-1、倒提壶2.35 mg.g-1、糙草(和田)3.14 mg.g-1、糙草(策勒)4.73 mg.g-1、糙草(于田)3.76 mg.g-1。其中策勒产糙草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倒提壶含量最低。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以用作高孜万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糙草、琉璃苣和意大利牛舌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没有太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鉴别、植物鉴定、DNA分子鉴定以及药材性状鉴别方法,鉴别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结果中药柴胡与锥叶柴胡在薄层色谱、药材性状以及植物状态方面的区别明显;经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与种内最大K-2-P距离相比,锥叶柴胡和中药柴胡的最小种间K-2-P距离较大;同时,与常见混伪品相比,中药柴胡呈现出单系性,容易区分。结论运用DNA分子鉴定+薄层色谱鉴别+药材性状鉴别的方式有助于准确区分中药柴胡与常见混伪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建立南柴胡与混伪品锥叶柴胡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植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及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南柴胡及其混伪品锥叶柴胡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南柴胡与锥叶柴胡在植物形态、药材性状、薄层色谱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DNA分子鉴定表明,南柴胡和锥叶柴胡的最小种间K-2-P距离大于种内最大K-2-P距离,NJ树中柴胡的不同基原样品各聚为一支,南柴胡与锥叶柴胡等其他混伪品分别表现出单系性,可明显区分开。结论 本实验在对南柴胡及锥叶柴胡原植物形态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两者主要的鉴别特征,同时采用药材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与DNA分子鉴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模式,建立了南柴胡和锥叶柴胡的鉴别要点。DNA分子鉴定技术是传统鉴别技术的重要补充,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黑加仑与其混淆品异果小檗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与薄层色谱鉴别.结果:黑加仑与其混淆品异果小檗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黑加仑药材真伪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维吾尔特色药材牛舌草开展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的鉴别研究。方法徒手切片法、粉末制片法、石蜡切片法和薄层色谱法。结果获得了药材根和茎的横切面显微特征、粉末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鉴别特征。结论所得结果可为今后完善和提高牛舌草药材及其复方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苍耳属植物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搞清中国苍耳属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及生药鉴别。方法 :原植物鉴定、药材果实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和紫外光谱鉴别。结果 :提供了苍耳子及其混淆品的鉴定依据。结论 :苍耳子药用植物资源可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灵芝及其混淆品硬孔灵芝进行比较和鉴别.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鉴别生药材.结果 灵芝和混淆品硬孔灵芝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特征上有明显区别.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灵芝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金铁锁药材及其混淆品有效的鉴别方法,分析二者在显微特征、DNA信息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为精确鉴定金铁锁药材及其混淆品,以保障用药安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中药系统鉴定,对金铁锁药材及其市售混淆品样本的显微特征及其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ITS序列的特异位点差异分析,N-J系统发育树分析等,建立金铁锁及其混伪品的系统鉴定方法.结果:中药系统鉴定法的显微特征中,金铁锁正品药材中无草酸钙结晶,而其混淆品瓦草中具有大量的草酸钙簇晶分布,可作为其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金铁锁药材ITS序列与瓦草ITS序列差异明显,采用BLAST比对分析、N-J系统发育树分析等可将二者进一步精确鉴别.结论:采用中药系统鉴定法能够很好的对金铁锁及其混伪品进行精确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区分厚朴花及其混淆品山玉兰,以利于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及液相色谱鉴别方法。结果:厚朴花和山玉兰外形相似,但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结论:厚朴花和山玉兰是同科的两种植物,功效用途不同,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云南境内石斛除了《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外,其他品种应用也较广泛,为规范石斛市场,区别药用石斛的良莠。方法:对主产药用石斛已有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DNA分子鉴别等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总结综合鉴别方法,为区别石斛属药材及其混淆品提供有效手段。结果:性状可鉴别伪品,但同科属的近似品种则需用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及DNA分子鉴别。结论:石斛类药材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是解决石斛品种混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的木通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对市售木通药材进行物种分析。方法 收集河北、安徽、贵州等地的样品总计45份,其中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样品18份,市售木通药材样品27份。通过提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基于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 基于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原植物ITS2序列构建的NJ树分析结果表明,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可明确区分;基于NJ树对27份市售木通药材的物种分析表明,市售样品中仅有4份为正品木通,2份为小木通,21份为粗齿铁线莲,正品率为14.8%。结论 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区分中药材木通及其混伪品,市售木通药材物种较混乱。  相似文献   

12.
高晓悦  赵邕  郭颖  年骏杰  张汉明  吴宇  季倩  卜其涛  张磊 《中草药》2020,51(9):2530-2537
目的基于线粒体cytochrome coxidase I(CO I)和16 S rRNA基因开发DNA双重条形码鉴定方法,由此验证并补充形态鉴定,以期建立一种准确、有效地鉴定地龙及混淆品原动物的方法。方法对收集到的66份样品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使用优化后的引物同时扩增CO I和16 S rRNA序列。优化一步法双重PCR实验条件。用MEGA 5.1计算地龙及其混淆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基于K2P模型构建NJ树。结果 CO I和16 S rRNA双重DNA条形码鉴定与形态鉴定结合,可准确鉴别地龙及混淆品原动物。结论形态鉴定是分子鉴定的基础,分子鉴定是形态鉴定的有力补充。二者结合可最大程度地实现地龙及其混淆品原动物的准确鉴定。DNA双重条形码鉴定方法也可为地龙药材鉴定以及其他动物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市售的经过蒸煮等加工的延胡索饮片进行分子鉴定,以评价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对延胡索饮片的鉴别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后的试剂盒法提取样品DNA,用ITS2序列引物进行PCR扩增后测序,采用CodonCode Aligner软件对测序峰图进行拼接、校对,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种内、种间变异比对及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分析,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 约80%的样品的ITS2序列被成功扩增与测序,系统聚类树显示,所得延胡索ITS2序列和参考序列紧密聚合,具有良好的单系性,能够明显区分混伪品。结论 ITS2条形码可以准确鉴别延胡索不同加工品及其常见混伪品,为延胡索的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ITS2条形码技术,对海桐皮ErythrinaeCortex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通过提取31份海桐皮药材基原植物刺桐E.variegata、乔木刺桐E.arborescens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混伪品序列15种38条,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进行种间序列差异分析比较,并构建Neighbor-jioning(NJ)系统进化树,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在海桐皮2种基原中,刺桐的ITS2序列长度为232bp,乔木刺桐的ITS2序列长度为230bp,均为单倍型,可以明显区分;同时与其他刺桐属及易混品之间遗传距离较远。NJ树结果显示刺桐、乔木刺桐及其他易混品均单独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依据ITS2二级结构,刺桐、乔木刺桐及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可以直观地将刺桐与乔木刺桐,以及其与易混品进行区分。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海桐皮药材,为保障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鉴别市售柴胡药材及其混伪品,以确保柴胡药材质量及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共收集85份柴胡药材,对其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校对拼接后,利用MEGA 6.0对序列进行分析比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聚类树,并应用ITS2数据库网站预测其ITS2二级结构。结果柴胡种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柴胡与其近缘物种种间遗传距离,基于ITS2建立的NJ树和网站预测的ITS2二级结构,均能将柴胡药材及其混伪品区分开。85份样品中,55份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柴胡正品来源,正品率为64.7%。结论基于ITS2序列可以准确可靠地鉴别柴胡药材及其混伪品,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COI序列对中药材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及其混淆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为蝉蜕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收集全国市售蝉蜕药材、基地自采蝉蜕及其混淆品总45份样本,同时采集江苏徐州黑蚱养殖基地不同树种中蝉卵样品5份作为对照。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采用DNAMAN和SnapGene进行拼接校对,运用MEGA11.0进行比对分析,计算种内及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黑蚱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黑蚱蝉蜕样品全部聚集为独立的一支,支持率为99%。混淆品样品分别聚集为单独的一支,支持率均大于90%,表明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鉴别蝉蜕药材真伪。结论 应用COI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准确有效地鉴别蝉蜕及其混淆品。  相似文献   

17.
陈梦  朱玲燕  黄真  葛宇清  张光霁  程汝滨 《中草药》2019,50(22):5554-5562
目的 建立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的COI、16 S rRNA和ATP6的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应用DNA条形码技术从分子水平快速准确鉴定三斑海马和其他正伪品海马,探讨海马属药材鉴定的新方法。方法 提取三斑海马药材的基因组DNA,PCR扩增COI、16 S rRNA和ATP6的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采用软件Codon Code Aligner V4.2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AGA5.0软件计算三斑海马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Kimura2-Parameter,K2P),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gtree,NJTree)聚类分析不同品种海马药材的鉴定结果。结果 获得的三斑海马线粒体COI、16 S rRNA、ATP6序列长度分别649、572、603~605 bp,其中3个条形码序列的种内变异位点碱基数分别为8、4和15,种内的变异率较小,COI、16 S r RNA、ATP6序列的平均种内K2P遗传距离0.002、0.001和0.006,均远小于三斑海马的种间K2P距离;NJ树结果显示三斑海马与其他海马均可明显区分,具有良好的单系性。结论 COI、16 S r RNA、ATP6序列作为条形码均可以鉴定三斑海马及其他混伪品海马药材,为动物类药材及其混伪品和近源物种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为对保障海马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马丽杰  吴云  谷巍  田荣  周晨  王帆 《中草药》2019,50(23):5830-5837
目的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为东北透骨草药材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提取35份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提交至GenBank;从GenBank下载13种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ITS2序列42条;对提交与下载的77条序列,应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Neighber-jioning(NJ)系统进化树,并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东北透骨草3种基原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均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药用植物均可明显区分,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比较ITS2二级结构发现,东北透骨草与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东北透骨草,为保障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艾强  周涛  江维克  袁媛  肖承鸿  熊厚溪  贺勇 《中草药》2013,44(15):2155-2159
目的 开展川续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合理利用川续断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川黔境内川续断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10对引物共检测到124个位点,其中10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2.26%.川续断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0 0,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D为0.435 3;居群水平上川续断的PPL为53.92%,H为0.121 2~0.244 0、I为0.179 6~0.361 1,其中5个高海拔、小生境特征的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标较高.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93 0,基因流(Nm)为1.206 4.基于遗传相似度,14个居群可聚为3类.结论 川续断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遗传变异主要存在居群内,地理位置(海拔)和气候是川续断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影响因素,而地理隔离(小生境)是造成居群内遗传变异高于居群间的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20.
熊淼  袁灿  彭芳  陶珊  吴宇  施田田  余小芳  张超 《中草药》2020,51(1):169-181
目的基于藁本属Ligusticum叶绿体基因组高频插入缺失区域开发InDel标记,同时结合通用条形码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种质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通过8个DNA通用条形码ycf1、matK、ITS2、rpoC1、rbcL、rpoB、trnK、psbA-trnH序列片段对采集的26个川芎样品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采用了遗传距离统计法、barcoding gap分析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法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利用InDel分子标记,采用构建进化树法对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rbcL片段保守位点最多(97.32%),且GC含量最高(44.9%)。rbcL+rpoB片段具有最小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0.002 5),psbA-trnH片段具有最大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0.429 2)。trnK片段和rbcL+rpoB片段具有最高的种间变异,psbA-trnH片段的"barcodinggap"区重叠度最小。采用的8对DNA通用条形码无法准确地鉴定道地川芎药材与其他混伪品物种。InDel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中,24对InDel引物中的4对引物组合能准确地鉴定出道地川芎,并将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聚类为4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采集的道地川产川芎药材。结论 InDel标记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的鉴定能力高于通用条形码。对于传统的通用DNA条形码,由于遗传成分差异大,无法区分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新开发出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鉴定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从分子水平上为川芎道地性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