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正交试验理论,对L-乳酸高产突变株NAF-032的优化摇瓶发酵条件作了初步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发酵培养基为(g/L)葡萄糖140,氯化铵1,KH2PO40.3,MgSO4*7H2O0.25,ZnSO4*7H2O0.08;优化培养条件为34℃,摇床转速200r/min,装液量50mL(250mL容积三角瓶),一次性添加CaCO380g/L调节pH值.米根霉NAF-032的摇瓶发酵L-乳酸积累量可达94.28g/L.  相似文献   

2.
姜绍通  吴学凤  刘靖  刘模  杜威 《食品科学》2009,30(9):124-128
为了选择米根霉半连续发酵产L-乳酸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接种量、CaCO3添加时间、温度、装液量及转速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培养基重复发酵,建立米根霉半连续发酵工艺。其中摇瓶半连续发酵条件为:孢子接种量4%,种子接种量10%,发酵开始时添加CaCO3,装液量为20%~30%,0~36h时发酵温度28~30℃、36~72h时发酵温度32~34℃,转速200r/min。7L磁力搅拌发酵罐半连续发酵工艺条件为:搅拌转速为300r/min,通气量为1.25L/(L·min),温度为32℃。发酵罐重复发酵稳定,产L-乳酸最高达到86%。为米根霉半连续发酵产L-乳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米根霉CS323-9 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影响菌丝成球及产乳酸的因素。考察(NH4)2SO4 质量浓度、接种量、摇瓶转速及表面活性剂吐温-80 用量4 个因素,再利用L9(34)的正交试验,对菌丝球形成及产酸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NH4)2SO4 质量浓度4g/L、接种量7%、摇瓶转速200r/min、吐温-80 用量0.5g/L 时,摇瓶发酵菌丝球数目达115 个/mL、菌丝球平均直径为1.2mm、L- 乳酸积累量为78.9g/L。说明米根霉CS323-9 在摇瓶培养条件下菌丝球的形成与乳酸的积累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米根霉具有较强的产淀粉糖化酶能力。本研究通过对米根霉液态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来提高其产糖化酶能力,为红曲黄酒纯种酿造技术奠定基础。以米根霉为出发菌株,大米液化液作为碳源进行摇瓶发酵,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液态培养基配方,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米根霉的培养条件。优化的摇瓶发酵最佳培养基为:液化液浓度50%,NH4Cl 5 g/L,KH2PO41 g/L,MgSO4·5H2O 0.3 g/L,FeSO4·7H2O 0.4 g/L,CaCO38 g/L;发酵条件为:初始pH6.0,装液量50 mL,摇床转速150r/min,接种量6%,发酵温度为32℃。该发酵条件下,菌株摇瓶发酵液的糖化酶活力达到196.6 U/mL±8.1 U/mL。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米根霉利用葡萄糖、木糖共发酵产L-乳酸的产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的试验方案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其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获得的最佳产酸条件为:葡萄糖100g/L、木糖50g/L、 (NH4)2SO4 3.0g/L、KH2PO4 0.3g/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2℃、接种量12%、装液量50mL。该条件下摇瓶发酵72h,L-乳酸产量为119.216g/L,转化率为79.48%。  相似文献   

6.
米根霉发酵甘薯淀粉制备L-乳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米根霉AS3.819的诱变株为菌种,甘薯淀粉为碳源,在摇瓶发酵工艺的基础上,利用10L发酵罐对该菌株产L-乳酸进行研究,探索出10L罐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搅拌转速400~650r/min,通气流量0.5~0.6L/(L·min),溶氧≥88%,温度32℃,pH5.0~5.5,消泡剂添加量0.1%左右。罐发酵结果得到L-乳酸累积浓度为99.54g/L,对原淀粉的转化率达77%,最高生物量7.2g/L,发酵周期70h。  相似文献   

7.
以氨水为中和剂,替代CaCO3,对耐氨米根霉R.oryzaeJS-N0-2-02进行15L自动发酵罐的分批和分批补料发酵及其发酵动力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起始糖浓度,产酸期补糖可明显提高菌体L-乳酸比生产速率和耗糖产酸能力,提高L-乳酸产量和纯度,降低残糖。在发酵起始时添加1 g/L CaCO3能进一步提高补糖发酵的L-乳酸比生产速率,增强发酵后期菌体耗糖产酸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L-乳酸产量和纯度,降低残糖。发酵结果:起始糖浓度为120 g/L,25h时补糖使最终发酵总糖浓度达137 g/L,发酵培养60 h,L-乳酸产量可达101.8 g/L,纯度97.3%,菌体耗糖转化率76%,比生产速率0.27 g/g.h,残糖降至3 g/L。  相似文献   

8.
离子注入选育L(+)-乳酸耐酸菌及去中和剂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可用于原位分离藕联发酵的耐乳酸菌株,以米根霉RE3303为出发菌株,在投糖浓度为50g/L,氮源为3.0g/L尿素的条件下,进行离子注入选育,得到L(+)-乳酸耐酸菌株RK4002,不添加中和剂,经30h的摇瓶发酵,L(+)-乳酸产量达32.32g/L,产率达1.08g/(L.h),为出发菌株的1.7倍,且可在24g/L的耐乳酸平板上生长,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米根霉发酵产L- 乳酸过程中,采用CaCO3 作为中和剂会造成下游分离过程中膜堵塞和环保压力,因此以NH3·H2O 和NaOH 替代CaCO3 作中和剂,对米根霉发酵产L- 乳酸的工艺条件和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CaCO3 后L- 乳酸产量平均提高7.3 倍;NaOH、NH3·H2O 作为中和剂的最佳浓度及质量分数分别为10mol/L、25%,以该条件进行发酵72h 得菌丝体小球直径分别为0.2~1.2mm 和1.2~2.2mm,残糖含量分别为2.58g/L 和1.37g/L,L- 乳酸产量分别为74.34g/L 和80.61g/L。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纤维素类物质——玉米芯生产L-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纤维素类物质——玉米芯为底物,利用纤维素酶和米根霉对L-乳酸的同时糖化发酵工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理论确定了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及条件。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g/L):玉米芯150,NH4Cl0.2,ZnSO4·7H2O0.08,MgSO4·7H2O0.25,NaH2PO40.3,KH2PO40.3,一次性添加20g/LCaCO3控制pH;最佳发酵条件是:发酵温度34℃,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72h,产酸量可达24.80g/L。  相似文献   

11.
酸水解产生的副产物会严重抑制小麦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该文针对树脂对小麦秸秆水解液中丁醇发酵抑制物的脱除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及大孔树脂XAD-4对小麦秸秆水解液进行抑制物脱除处理,以未处理组作为对照.离子交换树脂732处理后丁醇得率及含量均高于大孔树脂XAD-4处理.离子交换树脂732处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利用紫甘薯资源,同时获得紫色素和糖液,糖液发酵制备乙醇。以大孔树脂分离紫甘薯α-淀粉酶酶解液后获得紫色素与糖液,考察氮源种类与添加量、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对糖液发酵产乙醇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糖液发酵生产乙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紫甘薯酶解液经HPD400型大孔树脂分离,紫色素的色价(E1 cm1%)达到86.3(波长为530 nm),糖液中总糖含量达到55.5 mg/L;(NH4)2SO4作为发酵氮源,(NH4)2SO4添加量为3.0 g/100 mL、酵母接种量为1.5 mL、发酵时间为7 d,可得到13.0%vol乙醇。此方法获得了紫甘薯色素,副产物糖液发酵可生产乙醇,为紫甘薯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赵龙  蒋雪薇  盛灿梅  李萍  李慧 《食品与机械》2012,28(3):226-229,239
对玉米芯载体固定化米根霉R-1发酵L-乳酸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芯与葡萄糖的添加比例为1∶4,经L9(34)的正交设计优化,(NH4)2SO4、KH2PO4、Mg-SO4、ZnSO4质量浓度分别3,0.3,0.4,0.2g/L,经48h发酵,L-乳酸积累量达到32.23g/L,葡萄糖对L-乳酸转化率达80.58%。  相似文献   

14.
杨萍  徐忠 《食品科学》2009,30(3):184-187
本实验以大豆秸秆酶解液为原料,发酵制备L- 乳酸。首先对产L- 乳酸的四株菌进行筛选,选出性能优良、糖利用率和乳酸产量均较高的干酪乳杆菌作为实验用菌种。然后对乳酸菌发酵大豆秸秆酶解液制备L- 乳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发酵的最佳接种量为10%,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佳pH 值为5.5;在发酵42h 时,大豆秸秆酶解液中残留糖浓度接近于零,此时,随底物浓度的增高,乳酸产量相应增加,并且酶解液浓度达到34.98g/L 时,乳酸生产没有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一株利用木糖产L-乳酸细菌的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效木糖乳酸菌Lt的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发酵玉米芯L-乳酸进行了初步探讨。Lt菌株生长需要氧气,延迟期约为6h,16h以后进入稳定期,可利用木糖、葡萄糖、D-甘露糖、L-阿拉伯糖产L-乳酸,转化率为88.0%-98.7%。最适发酵温度为46℃,从46-52℃产酸量均较高。用6%的纯木糖发酵48h,L-乳酸产量为57.35g/L,转化率约为95%;用含6%还原糖的玉米芯磷酸水解液发酵48h,L-乳酸产量为31.30g/L。该菌株具有发酵温度高、适温范围宽、发酵时间短、转化率高、L-乳酸纯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均匀设计法对L-乳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粉为碳源,添加一定量的豆粕粉和玉米浆干粉进行鼠李糖乳杆菌L-乳酸发酵,利用均匀设计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玉米粉、豆粕粉、玉米浆干粉的浓度分别为150 g/L、19.4 g/L、50g/L时,发酵所得L-乳酸的浓度达到最大值142.1 g/L,乳酸转化率为92.5%.  相似文献   

17.
烟草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糖、含氮化合物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为资源化利用烟草废水,以本实验室分离并保藏的一株产L-乳酸的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ZG19为发酵菌株,以烟草废水为发酵底料,L-乳酸产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发酵工艺。 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对L-乳酸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素,进一步设计爬坡试验逼近最优区域,然后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分析并确定最佳发酵工艺。 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9 ℃、发酵时间30 h、菌种接种量10%条件下,得到 L-乳酸实际产量为15.16 g/L,与预测值(15.35 g/L)拟合度达到98.76%,L-乳酸产量显著提高。 因此,采用此方法得到的优化工艺合理而有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