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判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病理亚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能谱CT平扫并经病理证实的pGGN肺腺癌,将其分为A组[非IAC组,21例,包括9例原位腺癌(AIS)和12例微浸润腺癌(MIA)]和B组[浸润性腺癌(IAC)组,24例]。基于联合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重建的70 keV单能水平图像评估pGGN的CT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及胸膜凹陷征和异常血管征;获取定量分析成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能谱曲线斜率k1~k3(分别为40~70 keV、71~100 keV、101~14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B组异常血管征出现率高于A组(P<0.05)。组间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k1低于A组(P<0.05),而组间k2、k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WC高于A组(P<0.05),但2组间Eff-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平扫多参数成像可在显示pGGN形态学表现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定量参数和较常规CT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判断pGGN肺腺癌的病理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期肺腺癌18F-FDG PET/CT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Ⅰ期肺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病理学资料,将其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组(15例)、混杂磨玻璃结节(mGGN)组(11例)及实性结节组(30例),观察其PET/CT征象[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节体积、磨玻璃影(GGO)百分比、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与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性结节组SUVmax明显高于mGGN组和pGGN组(P均<0.05),mGGN组SUVmax明显高于pGGN组(P<0.05);实性结节组Ki-67明显高于mGGN组和pGGN组(P均<0.05)。Ⅰ期肺腺癌Ki-67阳性表达与SUVmax呈正相关(P<0.05),与GGO百分比及毛刺征均呈负相关(P均<0.05),而与肿瘤体积、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SUVmax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P<0.05),与GGO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与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分叶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Ⅰ期肺腺癌Ki-67阳性表达与18F-FDG PET/CT所示SUVmax及肿瘤实性成分比例正相关;SUVmax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的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特点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为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98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原位腺癌组58例和微浸润腺癌组40例,对患者的病灶平均CT值、病变最大径、分叶征、毛刺征、瘤-肺界面清晰、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高分辨率CT最大径的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OR=1.656(1.297~2.114),P=0.000];平均CT值的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OR=1.006(1.002~1.010),P=0.006],说明肺部纯磨玻璃结节的CT值、病灶的最大径和病灶的侵袭程度有着相关性。两组分叶征、毛刺征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瘤-肺界面清晰、胸膜凹陷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纯磨玻璃结节的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病灶最大径的最佳截断值是9.05 mm,曲线下面积为0.815,敏感度为72.5%,特异性为77.60%;两种病变平均CT值的最佳截断值是-562HU,曲线下面积为0.710,敏感性为67.5%,特异性为70.7%。结论纯磨玻璃结节的最大径、平均CT值及分叶征、毛刺征对于鉴别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为手术方式提供个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单发肺结节或肿块的51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结核球15例(结核组),周围型肺癌36例(肺癌组)。分析并比较2组能谱CT平扫定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衰减曲线类型及斜率、基物质对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结果 肺癌组40~70 keV单能量CT值均高于结核组(P均<0.05),而2组间80~14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组平扫能谱衰减曲线类型均呈快速下降型(36/36,100%),结核组能谱衰减曲线呈平直型(11/15,73.33%)和弓背上抬型(4/15,26.67%);肺癌组40~65 keV、65~90 keV、90~140 keV平扫能谱衰减曲线斜率(K40~65 keV、K65~90 keV、K90~140 keV)均高于结核组(P均<0.01)。肺癌组钙(水)浓度高于结核组(P<0.01),而脂(水)浓度低于结核组(P<0.01);2组水(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肺癌组Eff-Z明显高于结核组(P<0.01)。结论 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具有不同的能谱CT定量参数指标,能谱CT平扫即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CT平扫征象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收治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00例,均对其实施螺旋CT平扫,对相关的平扫征象进行统计以及分析,筛选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判断过程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征象,进一步评估其相应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显示良性患者42例和恶性患者58例;恶性组边缘不光滑以及毛刺征2种典型CT征象占比高于良性组,而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CT征象占比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CT征象诊断效能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胸膜凹陷征,而诊断灵敏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均排名第一的征象为胸膜凹陷征;2~3种CT征象同时出现的概率明显低于单一典型CT征象,在恶性组中同时出现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胸膜凹陷征3种征象的概率显著低于某2种征象同时出现;组合CT征象当中诊断灵敏度均达到100.00%的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而阳性预测值达到100.00%的仅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1种。结论:CT平扫征象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价值较高,随着典型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磨玻璃密度肺结节(GGN)的CT征象特点以及其对患者病情的定性诊断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GGN患者76例,其中42例为癌前病变,命名为A-GGN组,34例为微浸润性腺癌(MIA)患者,命名为MIA组,后经手术病理检查验证。对两组患者进行CT肺部检查,观察其GGN的征象特点(大小、形态、GGN类型、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实性结节大小、边界状态)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A-GGN组患者的GGN严重病变率低于MIA组(P0.05);MIA组患者mGGN、分叶征、毛刺征发生率较A-GGN组大(P0.05),MIA组患者实性结节、实性成分评分较A-GGN组大(P0.05),MIA组患者边界状态较A-GGN组更加粗糙(P0.05)。结论:癌前病变患者的结节较MIA患者小,多为纯磨玻璃密度肺结节(pGGN),存在分叶征、毛刺征,实性结节较大、边界不均的患者更可能发生癌变,GGN的CT征象特点可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87例术前诊断为肺内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pGGN)且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IAC)、微浸润腺癌(MIA)、原位腺癌(AIS)及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等四种类型中任何一种的患者资料.比较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位置分布特点及大小、形态、密度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肺部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女性多发,左肺多于右肺,上叶多于下叶;pGGN病灶的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与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且Pearson列联系数为0.83(P〈0.05);各组间最大横径与上下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H、AIS、MIA等浸润癌前病变组平均CT值、相对CT值均与IAC存在差别,且IAC组均高于AAH、AIS、MIA组(P〈0.05),而AAH、AIS、MIA组间平均CT值、相对CT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GN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可为临床及放射医师诊断及鉴别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CT鉴别肺浸润性腺癌(IAC)与肺微浸润性腺癌(MIA)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经活检穿刺或术后病理诊断为IAC的75例患者作为IAC组,45例MIA患者作为MIA组。对比两组CT影像学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CT鉴别IAC与MIA价值。  结果  IAC组与MIA组结节部位、边缘清晰/模糊、胸膜凹陷征及病灶CT密度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C组结节最大直径及最大密度区域CT值高于MIA组(P < 0.05),且IAC组结节形态不规则、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占比高于MIA组(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直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最大密度区域CT值是导致病理结果性质出现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结节最大直径约登指数(0.636)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31 cm,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鉴别IAC与MIA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5.56%、88.00%;分叶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13,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6.67%、76.00%;毛刺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3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89%、77.33%;血管集束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44,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5.56%、73.33%;最大密度区域CT值约登指数(0.542)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531.75 Hu,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80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89%、85.33%。  结论  CT技术在鉴别IAC与MIA中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结节直径、最大密度区域CT值、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对于IAC与MIA的临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2例PG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腺癌的种类分组,其中侵袭前组患者82例原位腺癌(AIS)组患者3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患者43例,侵袭组患者40例; 根据肺腺癌良恶性分组,其中良性组80例,恶性组42例。比较侵袭前组与侵袭组、AIS组与MIA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瘤肺界面、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症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侵袭前组以及侵袭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以及MIA组患者的分叶征、空泡征、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瘤肺界面、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侵袭以及恶性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 ROC曲线分析示,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浸润性以及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于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能谱CT在肺癌病理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00例,均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腺癌组44例、鳞癌组30例、小细胞肺癌组2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测量能谱定量指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能谱CT表现差异。结果腺癌、鳞癌患者CT值在不同keV水平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keV水平下的CT值与小细胞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随着keV水平的升高,CT值的呈下降趋势;腺癌、鳞癌患者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鳞癌在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肺癌病理类型在能谱CT参数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能谱曲线上存在各自特征,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此作为参考,以提高早期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137例接受能谱CT检查的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癌组(n=74)、鳞癌组(n=39)及小细胞肺癌(SCLC)组(n=24)。对比各组能谱CT参数,包括病灶40~100 keV间隔为10 keV的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等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预测肺癌病理类型的效能。结果 动脉期3组间4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C组4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与腺癌组、鳞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期3组间40~100 keV每间隔10 keV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C组40~90 keV每间隔10 keV的单能量CT值、IC、NIC及能谱曲线斜率与腺癌组、鳞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据此将腺癌组和鳞癌组合并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根据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SCLC与NSCLC的AUC均>0.7;联合动、静脉期40 keV单能量CT值、NIC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SCLC与NSCLC的AUC分别为0.809和0.85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联合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的病理类型具有较高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CT低剂量扫描显示磨玻璃结节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体检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各组40例。其中观察组为恶性组,对照组为良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空泡征、分叶征、结节边缘、结节直径、结节形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毛刺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诊断中CT低剂量扫描,可有效辅助鉴别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腺癌的病理学特点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住院的133名肺腺癌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原位癌28例,微浸润癌45例和浸润癌60例,分析各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浸润癌组患者平均年龄及结节直径大于其他两组;微浸润癌组的平均年龄、结节直径大于原位癌组,三组结节边界、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结节直径较大、结节边界不清、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提示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腺癌MSCT影像学表现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 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缘(毛刺征、分叶征)、肿瘤内部征象(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和囊腔样改变)、肿瘤周围结构征象(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CEA、CA125水平并与患者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4例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发现,毛刺征58例、分叶征69例、空气支气管征9例、空泡征8例、血管集束征13例、胸膜凹陷征60例、囊腔样改变3例;CEA水平与患者MSCT影像学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囊腔样改变和胸膜凹陷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125与患者MSCT影像学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囊腔样改变和胸膜凹陷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肺腺癌的MSCT影像学表现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囊腔样改变和胸膜凹陷征与患者CEA、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CT(LDCT)在无症状健康体检人群中早期肺癌的筛查效果,并分析肺癌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胸部LDCT早期肺癌筛查的26 151例无症状健康人群,分析LDCT的肺癌筛查效果,并按照肺腺癌多学科分类标准将肺癌结节分为不典型增生结节(AAH)组、原位癌(AIS)组、微浸润癌(MIA)组及浸润癌(IAC)组,总结肺癌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病理资料,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26 151例LDCT早期肺癌筛查人群中,共检出肺癌患者135例,总检出率为5.16‰,男性检出率为3.87‰(52/13 449),女性检出率为6.53‰(83/12 702);检出肺癌结节数目为154个。结节分叶征、分叶类型、毛刺征、毛刺类型、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及结节性质在四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分别=52.78、6.74、38.56、5.86、13.04、17.54、23.53、56.22,P均<0.05);利用最大径、m-CT值评估结节是否为浸润性病变(含微浸润癌、浸润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84,当结节的最大径≥10.5 mm时,提示结节为浸润性病变的特异度为88.90%,灵敏度为55.10%;当结节的m-CT值≥-548 HU时,提示结节为浸润性病变的特异度为88.90%,灵敏度为72.90%;并且m-CT值评估结节为浸润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结节最大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结论 LDCT检查能够良好评估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可明显提高无症状体检人群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对早期肺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CT征象在评价其浸润性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诊治的早期肺腺癌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浸润组370例,浸润组230例。均对病灶进行高分辨率靶扫描,比较两组病灶大小、密度及分布特征,分析其CT征象,并分析亚厘米级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浸润性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浸润组(8.1±1.8)mm比较,浸润组病灶最大径(8.7±1.2)mm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浸润组比较,浸润组病灶毛刺征(23.9%vs 16.2%)、胸膜凹陷征(21.7%vs 13.5%)及血管集束征(16.5%vs 10.5%)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最大径(>8.51 mm)、存在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为亚厘米级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存在浸润性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8.51 mm诊断肺腺癌存在浸润性的线下面积0.886,95%CI:0.791~0.941,敏感度83.8%,特异度77.9%,约登指数为0.617。结论:高分辨率CT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早期肺腺癌的各种征象,在表现为亚厘米级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肺腺癌病灶中,当病灶径线>8.51 mm或存在毛刺征或存在血管集束征时则应高度怀疑其存在浸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