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雪英  张蓉  李凌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84-2185
目的:观察氩激光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高原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的结果,对176例257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62眼、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195眼进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治疗前、完成最后一次光凝后3mo分别对患者的视力、眼底、FFA进行检查并追踪观察6mo~2a。结果:本组257眼经视网膜光凝治疗后215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3.7%。其中PPDR62眼,有效57眼(91.9%);PDR195眼,有效158眼(81.0%),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光凝治疗后视力提高有59眼(23.0%);155眼视力稳定不变(60.3%);视力下降43眼(16.7%)。本组病例治疗后有28眼(10.9%)出现黄斑水肿加重,视力下降,经2~3wk后均恢复至光凝治疗前水平。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尽早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对于控制或延缓DR的进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并可以有效防止DR致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黄斑形态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DR患者24例(41眼),行PRP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患者PRP治疗前后患眼的中心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黄斑区视功能的变化与黄斑形态改变,探讨PRP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黄斑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DR患者PRP治疗后3个月的中心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0.52 ±0.28、(257.55±124.30)μm,与治疗前的0.57±0.32、(241.15±103.43)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7,P=0.22;t=-1.00,P=0.33).mfERG N波4、5环及P1波3、5环的反应密度较PRP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3.69、2.23、2.40,均为P<0.05),但各波潜伏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叉(均为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与mfERG的测量结果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PRP治疗虽然没有引起DR患者中心视力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但导致了邻近未接受光凝区域的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mfERG反应密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改良超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的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high risk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hsPDR)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我院2011-02/2014-12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定为高危 PDR患者88例102眼纳入研究。采用倍频532激光对其中52眼行改良的 E-PRP 治疗,50眼行标准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治疗。激光治疗后每3mo 行 FFA 及彩色眼底照像,对新生血管未消退、大片无灌注区未消失的患者追加光凝,随访6~36mo。
  结果:高危 PDR 经改良的 E-PRP 和 PRP 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改良的E-PRP 治疗后视网膜无灌注区消失、新生血管消退35眼(67%),有效率88%;有6眼因严重玻璃体积血、纤维增殖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占12%。经 PRP 治疗后视网膜无灌注区消失、新生血管消退23眼(46%),有效率66%。有17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积血,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占34%。两组比较,新生血管消退率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的 E-PRP 是治疗高危 PDR 的安全、有效手段,其疗效优于传统 PR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77 nm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应用optovu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37例45眼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PDR )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接受577nm全视网膜光凝术前和术后1,3,6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1,3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与术前相比较明显增厚,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至术后6mo逐步恢复至光凝前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77 nm全视网膜光凝术能够引起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一过性增加,术后6 mo时逐渐恢复到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于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NPDR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降血糖,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降血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mo糖化血红蛋白、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的P100波幅值和P100潜伏期、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ull field electroretinogram,F-ERG)的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总波幅值和明、暗适应3.0的a波、b波的振幅变化。

结果:治疗后6mo,试验组和对照组Ops总波幅值较治疗前均增加(均P<0.01),试验组Ops总波幅较对照组高(P=0.049)。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明、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对照组高(P=0.001、0.014); 但是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暗适应3.0的a波振幅无差异(P=0.505、0.441、0.193)。治疗后试验组明、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P<0.01、P=0.019),明、暗适应的a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147)。

结论:利拉鲁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对DR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康柏西普(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2015-08/2016-06确诊的DR伴DME、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48例80眼,其中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R,NPDR)中度者4例5眼,NPDR重度者38例65眼,处于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R,PDR)者6例1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激光组。联合组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和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激光组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和PRP。观察两组患者完成PRP后1wk,1、3、6、12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激光能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BCVA:在各个随访时间点,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明显优于激光组。联合组PRP后1wk,1、3mo视力较上次观察时间点视力提高,6、12mo与上次观察时间点相比,视力保持稳定; 激光组PRP后1、3mo视力较上次观察时间点提高; 1wk,6、12mo与上次观察时间点相比,视力保持稳定。CMT:在各个随访时间点,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CMT均低于激光组。联合组PRP后1wk,1、3mo的CMT较上次观察时间点降低明显,6、12mo与上次观察点相比,保持稳定; 激光组PRP后1、3mo的CMT较上次观察时间点降低; 1wk,6、12mo与上次观察时间点相比,CMT保持稳定。PRP所用能量: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现激光光斑融合; 联合组PRP所用激光能量明显低于激光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非增殖期中重度和增殖期DR合并DME,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DR且符合PRP适应证的16例(16眼)患者纳入研究,并行PRP.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采用FFA对所有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进行记录,观察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出现显影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计算得出视网膜动脉、视网膜毛细血管、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不同时段的视网膜通过时间的变化.结果 DR患者PRP治疗前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为(1.58±0.99)s,治疗后为(2.19±1.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1).DR患者PRP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PRP是DR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式,在PRP治疗后1~3个月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为显著,较PRP治疗前有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8.
陈祥雷  陶黎明  徐媛  周全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268-2271
目的:观察532 nm眼底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治疗患有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经门诊确诊为重度NPDR患者120例22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口服和血明目片3mo,而对照组只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分别观察光凝术后的1、2、3 mo时两组患者视功能、眼底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等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光凝术后3 mo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光凝治疗术后1、2 mo时,治疗组患者患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术后3mo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眼视功能指标之间却无显著性区别,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眼底渗出、视网膜出血以及水肿消退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NPDR患者采用激光联合和血明目片进行治疗,可有效地缩短患眼视功能指标恢复速度,并可以促进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的吸收速度,减少激光继发再损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时机与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风 《眼科研究》2007,25(6):401-403
1970年Beetham和Aiello以红宝石激光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周边眼底进行光凝治疗获得成功,为播散性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奠定了基础。目前,视网膜激光光凝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治疗DR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pan 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效果。方法:DR患者408例795眼,采用532nm半导体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光斑直径300~500μm,时间0.2~0.3s,光斑间距1~1.5个光斑,每次击射300~500点,出现Ⅲ级光斑为准;激光治疗量1000~1500点,治疗分3~4次完成;激光后3~6mo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显效289眼(36.3%),有效418眼(52.6%),无效88眼(11.1%),总有效率88.9%。视力提高234眼(29.4%),不变453眼(57.0%)。结论:PRP是目前治疗DR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控制病情发展、保护患者视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05/07于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就诊的重度NPDR患者120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60眼,对照组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60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OCT)对眼底视网膜结构及血流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1、2 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VD)、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

结果:治疗后2 mo观察组患者自觉视力改善率及BCVA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斑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 mo BCVA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治疗后1 d,1、2 mo观察组SVD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DVD及脉络膜血流密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 d观察组CMT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复方樟柳碱可以有效改善全视网膜激光术后的眼底微循环情况,减少视网膜光凝导致黄斑水肿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丽  胡水清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04-1507
目的:探讨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6在我院治疗的NPDR患者78例132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72眼)和对照组(36例60眼),观察组给予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对照组给予单点扫描,分3~4次完成PRP.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视野平均阈值、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激光能量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7%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o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mo视野平均阈值、F-ERG a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o F-ERG b波振幅分别为221.94±70.18和219.82±69.56m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激光能量为541.23±56.39mW,明显高于对照组(326.39±78.83m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能量密度为0.34±0.14mW·ms/mm2,明显少于对照组(2.01±0.97mW·m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治疗NPDR的疗效较好,相比较单点多次PRP,具有能量密度低,产生的激光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陈方  李恒  游慧 《国际眼科》2017,10(11):2036-2039

目的: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RP)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227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NPD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112眼)和对照组(60例115眼),观察组患者采用PRP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行PRP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及血清VEGF、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wk、1、3、6mo两组的BCVA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CVA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观察组治疗后2wk开始CMT、血清VEGF及Ang-2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1mo开始CMT、血清VEGF及Ang-2水平显著下降(P<0.05);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清VEGF及Ang-2水平均较低(P<0.05),CMT在治疗后1、3、6mo时明显较低(P<0.05); 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RP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NPDR患者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和次全视网膜光凝术(sub-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sub-PRP)对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的疗效及其对黄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接受sub-PRP的PPDR患者24例43眼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PRP的PPDR患者37例66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视网膜变化情况,并用OCT观察治疗前后黄斑厚度和容积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6mo后视力有效率和视网膜有效率分别为77%和81%,对照组视力有效率和视网膜有效率分别为76%和8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术后1 mo达到最高,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O.05),且观察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o观察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已回落到术前(P>0.05),对照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仍高于术前,且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mo两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sub-PRP对PPDR的疗效与PRP相当,并且对黄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杨乐  石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3):502-505

目的:探讨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羟苯磺酸钙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40例62眼重度NPD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31眼)和观察组(18例31眼)。两组患者均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其中观察组术后给予羟苯磺酸钙12mo治疗。12mo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VCA、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有效率分别为55%、84%,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mo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12mo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mo,两组患眼间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mo的RNFL平均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12mo的RNFL平均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mo,两组患眼间RNFL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可有效减轻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的远期视功能损伤,羟苯磺酸钙联合激光治疗较单纯激光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重度NPDR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atients,NPDR)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4-12/2017-04我院收治的重度NPDR患者92例184眼,经随机数表法分为激光组、联合治疗组各46例92眼。激光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眼底检测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水平差异。

结果:治疗7wk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治疗组的眼底检测参数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2波幅(Ops OS2)、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水平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治疗组的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MV)的水平高于激光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水平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重度NPDR患者接受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升整体疗效,改善眼底结构及视网膜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6/2016-12我院收治的增殖性DR患者58例6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30眼)和观察组(29例30眼)。对照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90%)明显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1、2mo不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血清Apeli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Apelin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治疗DR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损伤,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4-10/2016-10我院眼科接诊的80例101眼PDR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50眼只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观察组40例51眼在此基础上术前使用雷珠单抗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各时期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各时间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并比较两组患眼使用激光能量、光斑数以及能量密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术后1、3、6m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CMT、新生血管面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3、6m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使用激光能量、光斑数以及能量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2例2眼,对照组1例1眼出现超过28mmHg眼压,卡替洛尔降压治疗3d后恢复正常,两组均未出现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PDR能显著改善BCVA,降低CMT,消除新生血管,所需激光能量更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7-12/2018-06在我院眼科需要行眼底激光治疗的5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芪明颗粒联合眼底激光治疗)28例,对照组(眼底激光治疗)2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视力(BCVA),平均视野缺损(MD),黄斑中心厚度(CMT)的改变,观察时间为6mo。结果:治疗后1、3、6mo试验组、对照组患眼平均BCVA、MD值、CMT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1、3mo两组患眼平均BCVA、MD值、CMT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6mo均无差异(P>0.05)。结论:芪明颗粒短期内可减轻激光光凝对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促使激光损伤的快速修复,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