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探讨PICC规范化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对PICC操作护士进行PICC置管、维护理论和操作培训,对比培训前、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规范化培训后发生PICC导管堵塞、异位及静脉炎的比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规范化培训可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将收住NICU的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远心端静脉(手背、手腕、前臂正中)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52例患儿均为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均达到上腔静脉;计划性拔管44例,其他原因拔管包括机械性静脉炎3例,导管折断2例,导管漂移2例,堵管1例。结论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PICC便于操作且能更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相似文献   

4.
潘迎洁  段秀珍  吕俊英   《护理与康复》2017,16(2):165-167
分析7例早产儿PICC置管并发液体外渗致胸腔积液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早产儿PICC置管致胸腔积液的原因与胸导管受损、穿刺操作对局部血管的影响、导管漂移或导管异位有关。早产儿PICC置管发生液体外渗致胸腔积液时,立即胸腔穿刺解除压迫,停PICC输液改用外周静脉营养,合理给氧纠正低氧血症,严密监护和预防感染等救护措施是早产儿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5例早产儿救护后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1例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5.
总结4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新生儿胸腔积液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机械通气改善呼吸,解决患儿通气不足、缺氧问题;尽快拍片协助确诊,确定PICC位置,观察有无胸腔积液;胸腔穿刺解除压迫,留取标本送检;停止PICC输液,拔除导管。另外,PICC使用过程中应做到置管后的严密监测,适当固定穿刺侧肢体,减少导管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4例患儿经积极抢救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尚文  赵晓娜  钮燕筠  刘秀香 《全科护理》2021,19(21):2970-297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胸腔积液新生儿病人的临床特点,通过对9例PICC少见并发症的经验总结,提高危重症新生儿医护人员的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7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留置PICC导管后并发胸腔积液9例新生儿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新生儿病人均为早产儿,留置PICC后首次拍片导管尖端位置4例未置入上腔静脉,5例置入上腔静脉,其中3例在住院6~29 d时发生导管异位.8例病人出现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波动、呼吸困难、心率改变等不同临床表现;9例病人床边胸部X线片及超声检查提示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胸腔积液;7例病人进行了胸腔穿刺,胸腔积液多为乳白色或黄色浑浊;8例病人明确胸腔积液当日立即拔出导管,1例夹管观察3 d后拔除,9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任何原因导致的导管异位是导致PICC输液发生渗漏的主要原因.PICC置管后一旦并发胸腔积液,疾病进展迅速,护理人员应提高PICC少见并发症的认识,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防范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胸腔积液的联系以及护理和预防。方法 对1例PICC置管后并发胸腔积液的患儿给予救治护理和一般护理。结果 患儿病情稳定,顺利出院。结论 要用评判性眼光看待PICC和胸腔积液的关系,快速诊断以及专科护理是患儿恢复的关键,同时掌握预防策略避免此类并发症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金秋桂 《护理学报》2010,17(18):45-46
目的探讨予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早期实施护理干预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40例PICC置管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增加喜疗妥外涂及湿热敷,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结束或出院拔管时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1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8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 PICC置管早期喜疗妥外涂及湿热敷能有效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械性静脉炎,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姜红  肖丽  范玲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95-1797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效果.[方法]选择277例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将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141例做为A组,将改进护理措施的136例做为B组;A组留置PICC后出现静脉炎时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治疗.B组留置PICC后立即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预防静脉炎.比较两组不同穿刺部位的静脉炎发生率、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效果.[结果]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肘部贵要静脉;B组静脉炎总发生率8.1%,A组为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均有显效.[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留置PICC易发生静脉炎,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娅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92-9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适用于中长期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PICC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极低出生体重儿因无法从胃肠道获得足够营养,通常需要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总结B超引导下PICC误入动脉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PICC误入动脉可能原因包括:患者年龄较大、肥胖、穿刺次数较多、化疗次数较多、置管者经验不足等,根据患者置入PICC临床表现、X光定位、血气分析、血管造影确诊是否置入动脉。本组43例肿瘤化疗患者置管后可疑管道误入动脉,其中10例患者确诊PICC误入动脉,全部拔管后重新置管成功。29例患者由于胸腔压力增高导致PICC管内回血,造成置入动脉的错觉,其中11例因胸腔压力增高输液不滴,拔除PICC;18例保留PICC,做好标示,每日输液后用肝素液封管(肝素液浓度:0~10 U/m L),以防胸腔压力增高血液返流导致堵管。4例异位于左上腔静脉误认为导管置入动脉,2例行X光拍片显示导管末端未达理想上腔静脉位置,调整经血管静脉造影后确认上腔静脉部位继续使用。其中1例认为导管误入动脉拔管后重新置管,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患者无法耐受导管,要求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宋峰  王自珍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2,26(4):336-33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马晓艳 《全科护理》2010,8(5):396-397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板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下肢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置管与置管期间最后1次X线导管尖端位置以及相对应时间的体重及身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移位呈负相关(r值为-0.432,-0.6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相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相关。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每增加100 g,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33个椎体;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每增加1 cm,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55个椎体,若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定位的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52例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仅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观察2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1.5%,对照组发生率为30.8%,实验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9.
潘文青 《当代护士》2018,(8):162-16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活产新生儿~([2])。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PICC技术应用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及维护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33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出PICC置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运用CQI的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四个阶段,对其进行管理,制订对策后运用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3例中。比较两组不同的置管长度测量方式和置管后的维护方式。结果:实施CQI后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线下T_(4~8)),置管后并发症少,与实施CQI前PICC置入9例过深,进入右心房(X线下T_(9~10));9例出现堵管无法再通而拔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施CQI有利于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入深度的符合率,并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