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 3 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 5 个鸟声景点和 7 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3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5个鸟声景点和7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3.
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满意程度。对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探究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在游客声景感知方面的差异及影响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声源优势度感知差异最明显,尤其是交通声,但是声源和谐度感知差异不明显。植物景观空间的总体声景感知在愉悦度与宁静度2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影响各类空间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声源感知特征不同,与声景愉悦度和宁静度关系最为密切。半开敞空间的植物色彩和密闭空间的郁闭度分别与声景丰富度和愉悦度有密切关系。密闭空间中声景宁静度营造需考虑不同教育背景的游客的需求。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声景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空间营造的特点,文章通过大量古典园林文献资料研究,结合声景三要素及空间传播特点,统计得到62个具有明确声源、传播路径及接收点的声景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盛于清代,大多出现在江南与北方园林。按声景构成要素可分为生物声景和非生物声景两大类,非生物声景点约占声景点总数的80%,其中水声景点的比例超过非生物声景点总数的一半;生物声景点的数量虽少,类型却较为丰富,包括鸟声、钟声、船桨声、琴箫声等;接收点处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但以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空间可视化的声景信息可为声景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直观有效的指导。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3个时段21个样点的现场监测与公众调查数据,分析声景客观声学指标、声源主观感知指标(声源优势度、声源和谐度)以及声景愉悦度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生成的声景地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客观声学指标与声源和谐度对声景愉悦度的影响。依据关键声景指标的时空动态特征信息,可为森林公园声景资源的空间规划以及管理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声景是建成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参与空间氛围的营造,对人们的情绪感知与心理健康营造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古典园林这类建成环境中的声景为研究对象,以实测与声漫步相对比的方式研究声景带给人的情绪感受。将建成环境中的实测声级与表达人们情绪感知的声漫步图对比,得出:一,园林中声级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建成空间特征的耦合关系;二,园林空间中具有特殊声景感知的空间及其特征。同时,文章结合声源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总结出建成环境中声景营造在影响情绪方面应注意的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7.
陈伟   《中国园林》2022,38(6):91-96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生态型城市公园声景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江  杨玲  黄丽坤 《风景园林》2019,26(5):89-93
生态型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游憩空间,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以福州金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感知与游憩体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态型城市公园中人们更偏爱自然声,尤其是鸟叫声;交通声是主要影响公园景观美景度的声源类型;儿童嬉闹声及音乐声是影响声景安静度的显著因素,交通声、音乐声以及脚步声与总体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是社会、人口及行为学因素中影响典型声源感知最显著的3个因素,而不同游览动机的人群对声景感知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生态型城市公园景观及声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苗畅  孟琪 《时代建筑》2022,(1):74-79
声景规划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人居声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考虑行为对声景的影响.因此,文章从行为模式的视角出发,通过城市开放空间声级、声源感知和感知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参与式行为和非参与式行为下城市开放空间中声景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开放空间中行为的声学特征可以分别用LAeq、LN和Lmax等指标表征;在声感...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园中声景的恢复性效益已被广泛证实,但游客个体因素如何影响声景恢复性效益感知尚不明确。以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为例,基于对公园游客的公众调查数据,探究不同类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恢复性效益的差异及个体因素对其感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公园中鸟鸣声和流水声是最具有恢复潜力的声源;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声景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差异;游客个体因素中的自然联结程度、受教育程度及游玩时间是影响游客声景恢复性效益感知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公园高品质声景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袁晓梅  吴硕贤 《建筑科学》2007,23(11):75-78
结合文献资料考证与物理测量分析,本文从拙政园规划选址与布局、院落空间架构、入口设计以及声景营造等层面,对其原始景观格局中蕴涵的隔声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中合理的声环境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Sound influence on landscape valu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sual and acoustic stimuli on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36 sound and image combinations were presented to 75 subjects. The sounds and images used were of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settings and urban green space. Affective response was measured in terms of pleasure. The results show a rank of preferences running from natural to man-made sounds, with the nuance of a potential alert or alarm-raising component of the sound. The potential for alert or alarm-raising may be related, over and abov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r mean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nd frequency spectrum, specifically to the existence of frequency bands whose sound levels impose themselves on the acoustic background. The congruence or coherence between sound and image influences preferences. Coherent combinations are rated higher than the mean of the component stimuli.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identify places or settings wher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sound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because of its salient informational content or due to the drastic impact of the loss of sound quality on observer appreciation, for example, in urban green spaces, natural spac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4.
林世平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5):91-94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古代园林,其魅力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而这往往是通过其精妙的细部来实现的。就中国古代园林的细部设计和处理展开分析和研究,从细部的界定、细部的层级关系以及细部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意象、意境、宜人空间、艺术氛围的创造以及景观与功能的结合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细部”在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借此找出中国古代园林活力之根源,为今天的风景园林师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一个极佳的楔入点。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VR)推动了城市规划与 设计的技术发展,也推动了声学环境研究的 发展。声景可听化作为声景评价标准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在虚拟现实的条件下人们如何 感知声景仍然有很多问题未被解决。本文 从声传播理论出发,提出从不同声音回放方 式、声传播过程到声源模拟的声景可听化框 架。为完善这一框架,对声景进行可听化重 现,并通过主观评价来校验声音重现的效 果。通过主观评价实验表明,在可听化框架 指导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声音场景,可 以为声景评价过程提供真实且具有沉浸感的 重现体验。本文明确了可听化技术框架在虚 拟现实下进行声景评价的可行性,进一步完 善了面向声景感知的虚拟现实可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历史街区声源及声喜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宇  金虹  康健 《华中建筑》2011,29(6):73-76
声环境是历史街区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解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特征及不同人群对街区声环境的主观喜好,该文选择了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4个历史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在这4个街区内布置了53个测点,对街区内不同地点的等效声压级进行实地测量,并随机发放了543份问卷,以调查各街区内声源及人们对不同声音的态度。结果表明:在4个街区内有83%的测点等效声压级都超过60dBA,交通噪声是非交通管制历史街区的主要噪声源,在交通管制地区商业噪声为主要声源,叫卖声比重较大;在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的街区,音乐是主要声源。人们对自然声音及传统有意义的声音较喜欢,对工业噪声最不喜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的形成及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晓梅 《中国园林》2009,25(7):32-38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是在传统.天人合一"宇宙意识下,结合儒、道、释哲学背景,并经诗画艺术的审美提炼与造园实践的经验总结共同建构起来的.其核心不在声音的物理数量控制,而在如何透过声音表达心灵内容,从而实现园林环境对人生命的颐养.立足传统造园背景,就这一声景思想发生、发展,乃至何以如此的深层社会机制与文化动因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其不同于西方现代声景理论的文化特征与技术逻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下,人们对建筑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建筑环境空间设计的专业化程度相应提高。如果声环境评价的性别差异过大,则空间设计标准也应有所调整。本文在保证性别和年龄匹配度的基础上,选择英国谢菲尔德城市区域为调查范围,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统计,得出结论如下:在声感知、声喜好类型、冬夏季节声感受、城市印象声的感知序列、城市综合环境要素评价(光环境、景观环境、空气质量、拥挤程度)方面的评价中,两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文研究可为城市声环境的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9.
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以宁波天童寺 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明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0,36(1):134-139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7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