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喇嘛甸油田葡Ⅰ1-2油层聚合物驱综合挖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喇嘛甸油田葡Ⅰ1-2油层聚合物驱区块已陆续进入水驱阶段。在喇嘛甸油田葡Ⅰ1-2油层聚合物驱挖潜实践中,总结出寻找剩余油富集区、确定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时有针对性采取调整措施、减少油层低效循环场以及控制聚合物驱成本等一套提高聚合物驱整体效果的综合挖潜在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对同类油田注聚区块的综合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琳  欧亚光 《油田节能》2006,17(1):34-35
北东块聚驱在1996年投产后,为减少水驱油层对聚驱油层的干扰,将北东块注水井射开的葡I1—2油层全部停注。随着开发的深入及对油层认识的加深.又陆续对某些干扰聚驱合采井开发效果的萨III4—7、葡I5—7等二、三类油层停注。今年,北东块为继续细化水驱注采结构调整,完善聚驱后续水驱的开发效果,挖潜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对部分葡I1—2油层及其他干扰油层恢复注水。本文从北东块的地层条件、开采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对北东块葡I1—2油层及其他干扰油层恢复注水的方法与油井的受效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对其它聚驱区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井高产聚层化学封口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聚驱采油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油田部分区块已进入了聚驱后期及后续水驱开采阶段。由于层内和层间渗透率的差异,部分油井厚油层内中、低渗透层的动用效果仍然很差,严重影响了聚驱开发效果。为此,提出利用复合高效封堵剂,封堵油井各高产聚、高产水层,改善产液剖面,从而提高中、低渗透层驱油能力的油井化学封口技术。概括了堵剂的室内实验评价结果,研究分析了化学封口工艺技术条件,认为应用这项技术可以使受物性夹层限制而无法机械封堵的厚油层层内产液剖面得到有效调整,对提高聚驱后期开发效果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对注聚井调剖与油井封堵相结合的整体区块挖潜具有指导作用,是油田高含水后期的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4.
喇嘛甸油田南中块西部葡I1-2油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喇嘛甸油田于1973年投入开发,实施注水采油,目前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3%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采油期,但油层的层间、层内、平面动用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为聚驱数模和综合调整提供依据,开展了南中块西部葡Ⅰ1-2油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不均匀,西部过渡带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断层附近含油饱和度比较高,葡Ⅰ1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南中块西部葡Ⅰ2,和葡Ⅰ2,沉积单元发育较好,动用程度较大,最终采收率可达39.6%~43.5%,而葡Ⅰ1单元则相对较差,最终采收率只达到28.1%。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部分区块葡Ⅰ组注聚已接近尾声,采收率达到45%~50%。依据油藏精细描述取得的成果,在聚驱阶段,按照沉积微相、渗透率、厚度、规模等静态指标对油层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对大量生产井监测资料和检查井的检测资料全面研究,结果表明,葡Ⅰ组相对差油层(按照油层分类方法,属于Ⅱ、Ⅲ、Ⅳ类油层)与高渗透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加上不适应250米大井距,造成了超高分子聚合物注入时驱油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部分区块葡Ⅰ组注聚已接近尾声,采收率达到45%~50%。依据油藏精细描述取得的成果,在聚驱阶段,按照沉积微相、渗透率、厚度、规模等静态指标对油层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对大量生产井监测资料和检查井的检测资料全面研究,结果表明,葡Ⅰ组相对差油层(按照油层分类方法,属于Ⅱ、Ⅲ、Ⅳ类油层)与高渗透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加上不适应250米大井距,造成了超高分子聚合物注入时驱油效果很差,在注聚结束后其采出程度仅为6.5%~30%,内部还存在有大量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6,他引:7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渗透率级差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聚驱二类油层井网与水驱井网的相互影响、地面注聚系统的规模和产量衔接、注入强度、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的聚驱二类油层层系组合的原则为:一套层系内聚驱单元相对集中,地质条件接近,渗透率级差小于3;层系间厚度要求尽量均匀,一套层系最小厚度8m左右;具体单元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开采方式,以限制注聚对象,减小层间矛盾。最后对萨中以北地区31个区块进行了层系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萨中开发区注聚区块套管损坏原因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聚合物驱油方式的工业化应用,萨中开发区注聚区块葡一组油层部位套管损坏井数急剧增加,套损的加剧直接影响着聚驱井 的正常生产,同时危胁着周围水驱井网的安全,通过研究注聚区块葡一组套损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引区葡一组油层部位套损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套损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聚驱井网部分井长期超破裂压力注入聚合物溶液,导致油层破裂,出砂损坏套管;二是注聚后主力油层压力上升的同时,易在油层变差部位及二类连通的河间薄差层形成异常高压层,使通过该部位的多口油水井套管损坏,并提出了控制葡一组套管损坏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部分区块葡Ⅰ组注聚已接近尾声,采收率达到45%~50%。依据油藏精细描述取得的成果,在聚驱阶段,按照沉积微相、渗透率、厚度、规模等静态指标对油层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对大量生产井监测资料和检查井的检测资料全面研究结果表明,葡Ⅰ组相对差油层(按照油层分类方法,属于Ⅱ、Ⅲ、Ⅳ类油层)与高渗透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通过对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喇南试验一区井网调整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南试验一区完成葡I1-2油层聚驱试验后,开始上返萨三组油层。针对上返层系的油层特点,提出了两种层系组合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以二类油层为主并适当扩大部分三类油层的上返方式进行层系组合,最终确定萨Ⅲ4-10油层作为开展聚驱上返试验的目的层。在分析和研究萨Ⅲ4-10油层地质特点及动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聚驱井网的调整方案。通过分析对比,推荐采用将现注聚井网注采井别互换后的212m五点法面积井网方案,为该区块聚驱上返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江汉油区已进入高含水中后期,随着油田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的提高,开采难度增大,如何搞好“控水稳油”工作,动用好非主力油层,是高含水期油田开采的主要矛盾和调整工作的中心任务。利用高含水期所钻调整井的油层水淹资料,研究油层的水淹特征,以期对高含水油田的调整挖潜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不同韵律类型油层的厚度波及系数;②层内物性夹层对油层水驱状况的影响;③不同厚度油层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3.
信息     
提高葡Ⅰ组相对差油层采收率的新方法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部分区块葡Ⅰ组注聚已接近尾声, 采收率达到 45% ~50%。依据油藏精细描述取得的成果, 在聚驱阶段, 按照沉积微相、渗透率、厚度、规模等静态指标对油层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对大量生产井监测资料和检查井的检测资料全面研究结果表明, 葡Ⅰ组相对差油层 (按照油层分类方法,属于Ⅱ、Ⅲ、Ⅳ类油层) 与高渗透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加上不适应 250m大井距, 造成了超高分子聚合物注入时驱油效果很差, 在注聚结束后其采出程度仅为 6 5% ~30%, 并且在内部还有大量的剩余油。因此, 只能按照“就近…  相似文献   

14.
该项目在分析储层潜力和动用状况的同时 ,首次采用阶段产量控制法和动态综合法预测了二类油层返层注聚后产量、含水的变化趋势 ,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产量预测的有效方法 ;定量测算了二类油层上返中难以界定的关键指标 ,对即将上返区块所涉及的影响水聚两驱产量情况进行了定量的测算 ,并探讨了两驱产量衔接的不同模式、时机以及产量的变化特点 ,并通过经济效益评价 ,进一步优化了上返中两驱产量的衔接方法和组合。该项研究已在大庆萨中开发区北一二排东西部上返注聚区块中得到应用 ,指导二类油层注聚 ,并且今后还将随着葡一组注聚区块上返的不…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驱后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幅度大、剩余油开采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的水驱区块开展了小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对试验过程中的注入方式、注入工艺及油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能充分发挥营养液激活功效,有利于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发挥;内源微生物驱增加了原油的轻质组份,从而提高了原油流动性;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差油层采油量。试验的4口采油井最高增油13.4 t/d,综合含水最低下降2.2个百分点,表明聚驱后油藏仍然可以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孤岛油田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注聚区内油井单井见效特点不同,按单井含水的变化划分为4种类型:“U”字型,单层生产,油层厚度较薄,含油饱和度高,具有含水下降幅度较大、见效时间长、累计增油量高、见聚较晚等特点;“V”字型井,多出现在油层厚度大,油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的区域,其含水下降幅度较小,见聚早,且大多见效同时见聚;“W”字型井,多为边角井,注采关系不稳定,含水下降幅度小,增油量较差;不见效型,受水驱干扰大,未见增油降水效果。每种类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储集层性质、剩余油饱和度、注采关系等。图1表1参2  相似文献   

17.
杏十三区聚合物驱受效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杏十三区葡一组油层注聚后注入压力、哨液剖面及采出井受效特点分析,并与大庆其它注聚区块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了杏十三区聚合物驱油的动态变化特征及聚合物驱效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为杏树岗油田南部进行聚合物驱油动态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控制储层物性不同的2套含油系各油层产液量,达到抑制高含水油层、释放低含水油层的目的,借鉴气井井下节流器和注水井分层注水水嘴的设计方法及工作原理,提出了应用井下油嘴控制各油层产液量的技术思路。依据不同油层渗透率、有效厚度、地层压力的差别建立数学模型,首先按达西定律计算不同油层的产液量,然后按不同产液量井下油嘴的过流面积计算其前后压差,再通过控制2个油层的合理生产压差,得到高渗层、低渗层的能量守恒方程,从而优化分层采油井下油嘴的直径。现场应用12口分层采油井,单井平均日增油3.6 t,含水平均下降22.1百分点,为分层采油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大庆喇萨杏油田主体区块主力产层发育较厚,经多年的注水开发,造成韵律层段内驱替效果不均,如何扩大储集层的驱油效率,是厚油层挖潜增效的主攻方向。围绕此问题,在应用井壁取心分析资料解释评价厚油层水淹状况的基础上,从提高高含水厚油层开发效果的角度出发,将厚油层强水淹级别细化为强水淹和极强水淹,经过对实际生产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厚油层极强水淹解释评价方法——岩石热解分析法、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法和荧光显微图像分析法,在喇萨杏油田厚油层中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法实现了对厚油层水淹状况的精细评价,对射孔方案的编制及高含水厚油层的进一步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中区西部三次加密井注聚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随着大庆油田主力油层注聚面积的扩大,适合聚合物驱的一、二类油层剩余储量逐年减少,而多数地区已均匀部署二次加密井,单靠水驱增加储量较少。提出采用三次加密井水驱后补开一、二类油层以外的所有油层(主要是薄差层)注聚增加可采储量的方法,在中区西部密井网试验区内的一个“9注16采”井区开展注聚试验,通过对试验效果的分析,3类油层(①封堵厚油层后的原密井网调整对象,②原井网未射孔的薄差油层,③200m左右井距控制不住的窄小河迫砂体)注聚后均得到不同程度动用,总的吸水比例达57%,在100m井距条件下注低分子量聚合物,注聚后有效果度大于0.5m的油屋得到了有效控制,是聚合物驱的主要潜力层。中心井聚驱最低点含水86.78%,中心井含水最低点时日产油58t,与见效前相比日增油35t。综合含水下降9.4个百分点,用动态法、静态法、数模法综合评价中心井增加可采储量的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加密井注聚的方法预计可使最终采收率提高约4%,图2表2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