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34(16):3181-318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14 d和30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均P<0.05)治疗后24 h、14 d和90 d内NIHSS评分≤1分、复发情况和预后良好比例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90d内均无SICH和死亡情况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复发率,提高预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90d后mRS评分划分为观察组(0-1分)与对照组(2-6分),对比两组出现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36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高血压等既往史、抽烟、喝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年龄、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血压变异性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90d与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NIHSS评分、收缩压连续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刘春红  余鹃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IHSS6h、24h、7d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5.
张春鹏 《中外医疗》2013,(23):115-11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0例,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溶栓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同期非溶栓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NIHSS在3h、24h、7d以后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的时间窗内、掌握禁忌症以及一些适应症的情况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并且有效,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过程中给予观察组患者TCD持续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后血管再通率。于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1个月、溶栓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3个月,两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溶栓前,观察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CD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14 d后改为20 mg/d,共90 d,同时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9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90 d,同时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14、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90 d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发病时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尤瑞克林治疗,疗程均为30 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30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可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PRI、MPAR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BI评分,降低血小板指标水平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8例非溶栓治疗。治疗前、后6 h、24 h、7 d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1.
张楚  刘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4-116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A组,17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组(B组,16例)。收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溶栓治疗等待时间等,分析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病人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差异。结果病人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吸烟史与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A组病人治疗后7 d和B组病人治疗后24 h、7 d后的NIHSS评分变化均与等待治疗时间长短有关,等待治疗时间越短,NIHSS评分改善越明显(P < 0.05~P < 0.01)。同时,溶栓等待时间越短,病人的Barthel评分改善越明显(P < 0.01)。治疗后24 h及7 d,B组病人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改善相对A组均改善更加明显(P < 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越短越有助于病人的恢复,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治疗对急性脑梗病人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15例的相关资料,其中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d的NIHSS、溶栓后14d的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死亡率,进而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0±4.9)分,UK组NIHSS评分下降(3.7±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9例,UK组下降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3.9±7.7)分,UK组下降(5.2±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溶栓后7 drt-PA 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14例,UK组有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溶栓后14 d rt-PA组mRS评分为(2.4±1.6)分,UK组为(2.4±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溶栓后14 d rt-PA组mRS<2分者13例,UK组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rt-PA组发生SICH者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溶栓后1周内死亡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相似,UK较rt-PA廉价,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6 h,存在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ACI患者48例,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rt-PA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前、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90 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rt-P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h、7 d及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rt-PA组临床结局良好率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t-PA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病3~6 h的ACI患者,在PWI和DWI不匹配的情况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检查指导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方法选取发病9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CTP、CTA检查,对存在缺血半暗带且同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例患者给予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h、24h、10d、30d NIHSS评分及溶栓前、溶栓后30dBarthel指数评分,并进行比较,复查头颅CT,监测并发症。③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治疗前 NIHSS 评分为(10.90&#177;4.04),溶栓治疗后2、24h、10、30d NIHSS评分分别降至(6.90&#177;3.60)、(6.70&#177;4.11)、(4.10&#177;3.60)、(3.20&#177;3.19),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38.50&#177;22.24),溶栓后30dBarthel指数评分为(78.53&#177;3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牙龈出血1例,无颅内出血、再闭塞及死亡病例,CT复查8例患者显示病灶较CTP低灌注区明显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④结论 CTP指导的 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并能扩大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组加服化痰通络法中药。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至治疗后90 d,记录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kin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2%;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良Rankin指数评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结论]化痰通络法中药疗效肯定,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资料,发病时间为12~72 h。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30例)、静脉溶栓组(20例)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联合治疗组,1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24 h和治疗7 d时的效果。结果 3种方法治疗24 h和治疗7 d的疗效比较,静脉溶栓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抗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抗凝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各种联合治疗,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